东篱
前不久和海归中年莉娜去欧洲出差,机场排队安检,排在前面带小孩的夫妇动作慢得夸张,莉娜径自越过他们一家,往外掏自己的电子产品过检。娃儿妈当即小声嘀咕,中国人就是不知道排队。不想被莉娜听见,立马回怼:中国人就是磨叽。
同胞互黑这种事,在国门外尤其明显。混在不同肤色人群中,一旦排除日韩人锁定同胞身份,关于素质的批判最喜套用“中国人就是怎么怎么样”的金句模板。什么地域歧视和民族偏见,都顶着国人的高帽握手言欢了。
去国外转悠过,免不了自动加载对比系统,一旦启动根本停不下来。往好了发展是跨文化视角,玩飞了就容易发展成“装外宾”患者。
主要症状有动辄怀抱对海外故乡的深沉眷恋,一面在三里屯外国餐厅剔牙,一面怒其不争地开黑:国人素质就是不行,公共场合放飞自我,熊孩子也管不好。国人脑细胞数量正急剧衰减,娱乐八卦恶趣味横行。国外店家眼中的人傻钱多速来党,再不会给自己争脸的。
对国外情况门儿清,说起来头头是道,哪国文艺哪国美食风姿绰约。俨然当地人的口气谈论留学工作过的海外国度,哪条街哪个门牌有唏嘘往事,哪场政治变局如不定的阴晴。什么故宫博物院?他只知道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罗浮宫、冬宫。
国外知名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刷了几十遍了,国内这些小打小闹还有什么好看?国产影视剧是什么,能吃吗?打小就没听过多少中文歌,欧美金曲和交响乐照我去战斗……哎呀,国内的文娱选择有什么趣,再说票价又那么不亲民,一点不像在国外。不如伴着古典乐在线音频,周末愉快地主动加个班呐!
国内咖啡馆哪敢进?离了那几家国际连锁,都不能优雅地打个哈欠。对八大菜系无感,吃遍万水千山,最爱还是西餐。没办法,味蕾和肠胃不小心升级进化了吧。品完这杯红酒,搭4号线回家,本想翻阅护身的《金融时报》,人太多手竟无法伸开。
教育医疗当然国外好,国内的这些都是什么鬼。只恨不能在娘胎里就教娃背十四行诗,一路国际学校扶摇直上。要努力啊,到了国外就不用装空气净化器了,也不用为拥堵抑郁焦虑了,今天的奋斗换来明天的移民,为了应许之地啊。
逢人吐槽两句也便罢了,还有试图进阶为理论派的选手。分分鐘以初次眺望这块土地的惊诧,把沿街拍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标语发在朋友圈,深沉感慨今日中国简直触目奇观。知名网络论坛和微博刷刷帖吼两嗓子,端出满盘子的宏大叙事和公共话语,囫囵吞下后吐出若干不明就里的批判。
末了,不忘以开启民智和培育公共意识的导师姿态,悲悯地望向沉默的大多数,又一次在翻墙软件的帮助下重返故乡,仿佛他们不曾真的离开过。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图/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