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教学用语

2018-12-24 06:51高争荣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测力计橡皮筋刻度

高争荣

教学语言是教师内在教学素质的一种外在体现形式,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以《测量力的大小》几个教学片段为例,刍议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教学用语,就规范教学语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

在课堂上,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的教师是否在关注自己的教学用语,思考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列举科教版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几个教学片段,谈谈对规范教学语言,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

一、准确严谨,忌似是而非,说错误的话

科学课应有科学味,有科学味的科学课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严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学习的正确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概念的可能性。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本身科学素养的因素,或教学中的一些疏忽大意,我们往往会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犯下知识性的错误。

教学片段(一)当学生测量身边的小物体后,开始汇报交流。

生:燕尾夹预测0.2牛,实测0.1牛,误差是0.1牛。修正带预测0.25牛,实测0.25牛,误差是0牛……

师:修正带预测、实测都是0.25牛,看来大家的预测和实测数据是越来越接近了……

教师的评价听起来是对的,但如果基于学生使用的测力计最小测力单位是0.1牛的情况下,你还这样认为吗?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错误,因势利导,那也许就会取得意外的收获。如,0.25N,指针在什么地方?当时,指针更接近那个刻度?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读。如果我们要更精确地知道它的重力,该怎么办?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我们就可以达成了多个教学目的。一是怎样科学地读数,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二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们要制造各种各样不同的测力计,让学生真实体验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三是培养了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以生为主,忌越俎代庖,说学生的话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条重要的教学理念。我们应以探究为核心,扎扎实实地开展好科学探究活动,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真正使学生有话可说,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无话可讲或讲不清楚的状况,于是一些教师就亲自操刀上马,出现了越俎代庖的现象。

教学片段(二)教师演示(投影)拉1N的力,并提问。

师:1N的力有多大呢?

生:100克。

师:力的单位是牛顿。所以呢,告诉大家一个知识点:1N≈100gf。刻度的左边是N,右边是g,所以大家以后都要读刻度左边的数。

让学生建立牛頓与克力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1N的力有多大呢?”这里教师采取的是直接讲授的方法,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理想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在这节课中,有的知识我们是可以直接讲授的,譬如力的单位是牛顿,但是有的知识探究比讲授更有效,譬如1N≈100gf。如果我们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刻度,那么学生一定会发现左右刻度之间的不同,还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再让学生掂一掂100克的钩码,那么1N≈100gf的科学概念,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随机应变,忌敷衍搪塞,说应付的话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回答也是课程资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敷衍搪塞。具体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应答、不反馈,或者说一些应付的话。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按部就班,僵硬死板,未能随机应变,灵活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片段(三)教师拿起自制测力计,并投影。

师:发现了什么?

生1:用橡皮筋代替了弹簧。

师:哦。

生2:没有刻度。

师:好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发现教师喜欢用“哦”“好的”等习惯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做了简单的应答。教师的处理是蜻蜓点水,止于表面,肤浅、不深入。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引领学生思维活动。当学生1回答后,教师可追问:为什么能用橡皮筋代替弹簧?因为橡皮筋也有像弹簧那样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应予以强调。当学生2回答后,教师可追问:除了没有刻度,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引领学生继续观察,继而学生会有进一步的发现——没有指针。从而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指针标注在什么地方,1N、2N分别标注在什么地方。

四、清晰明了,忌模棱两可,说含混的话

科学课注重理性的思维逻辑,体现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就要求教师条理清晰,思路明了。我们的教学宜用体现科学学科特点的而不是一般化的,非学科化的,过于口语化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教师讲话或提问语意表述不清。有时,发现学生的回答模棱两可,而教师又未能及时发觉并纠正。这种含混糊涂、模棱两可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片段(四)学生发现自制的测力计没有刻度,这时教师提问。

师:那0刻度应该画在哪里呢?

生:画在橡皮筋与挂钩相连的地方。

这里学生说的并不非常确切,他的回答是模棱两可的,相连的地方是在“上方”“中间”还是在“下方”呢?因为,橡皮筋由于受力不同,它的粗细是会发生变化的。如果将0刻度标注在相连的“上方”或“中间”,就会产生误差。我们应标注在相连的“下方”,这样才能避免橡皮筋粗细变化的因素。可惜,这里我们的执教老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含混过去了。这时,老师继续提问。

师:那如果要画出1N的地方,怎么画呢?

这里教师的提问又是模棱两可的。“怎么画呢?”是用什么笔画?还是画在什么地方?是一个人画,还是小组合作画呢?教师这样的提问就会使学生产生种种的误解。如果我们这样提问:“1N的刻度应该标注在哪里呢?”,那么学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不会产生任何的歧义。

五、生动活泼,忌兴味索然,说无味的话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增强其学习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教师声音平淡,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上到底,学生觉得平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了。

教学片段(五)自制测力计,教师提问。

师:刚才,我们用测力计测量了重力和拉力。老师也做了一只测力计,看看它与刚才用的测力计有什么不同?

教师拿起自制测力计,并投影:发现了什么?

此环节的教学,总给人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味道。为什么做自制测力计,学生也没能理解清楚,因此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假设教师这样引导:测力计不但能测重力,还能测拉力等其他的力,它的作用可真大。你们想拥有这样一支测力计吗?等会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测力计。老师事先已做了一支自制的测力计,你看它和我们刚才的测力计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如果我们教师教学语言充满了魅力,引人入胜,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言由心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其实是教师内在教学素养的一种外在体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规范教学语言,切忌以上谈到的五方面问题;要认真学习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学教学素养,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宁波市镇海区庄市中心学校 浙江】

猜你喜欢
测力计橡皮筋刻度
生活中的小魔术
欧姆表的刻度真的不均匀吗?
——一个解释欧姆表刻度不均匀的好方法
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橡皮筋小妙用
被吃掉刻度的尺子
谁大谁小
自己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