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琪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情感是人类最为中心和普遍的体验之一。基于人体体验,情感隐喻借助形象生动的源域概念化复杂抽象的情感,是探索人类情感的基本认知方式。近十几年来,情感隐喻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热点。我国学者孙毅[1]45-48基于体验哲学观对情感隐喻根基及文化特异性渊源进行了分析,其他学者亦从情感隐喻与垂直空间的隐喻映射[2]67-72及伴语手势[3]86-93关系探究情感隐喻的深层运作机制。综观国内外研究,我们发现国外学者主要探讨情感隐喻与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密切关系,国内学者则借助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分析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主要包括体验哲学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等,而整合国外理论综合分析情感隐喻工作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此外,结合具体文本分析情感隐喻的研究数量较少,且文本类型主要以中国传统典籍为主[4]84-100,[5]46-50,[6]59-62,而以民族叙事长诗为语料分析情感隐喻的研究数量更少。因此,本文选用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为语料,采用岳好平提出的认知互动模式[7]深度探究文中蕴含的情感隐喻,旨在揭示不同情感隐喻类型的认知机制。该模式融合了国外相互作用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能够进一步分析情感隐喻的认知根基,对拓展情感隐喻研究视角及体现壮族特色、保护宣传壮族传统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行为反应。人类情感丰富多彩,抽象且难以表达,人们为了生动形象地描摹和理解自身情感,经常将其隐喻化,即情感隐喻[8]105-111。情感隐喻是以具象化源域表征抽象化情感域的认知过程。作为人类体验中最中心、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情感隐喻以体验性为其深层根基,即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具有体验外界事物的能力。情感隐喻依赖于人类身体体验,是认知主体在对现实世界的反复体验,经过认知加工逐步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结果。由此可知,情感隐喻是基于情感体验,具象化源域与抽象化情感域进行语义互动的认知现象。在表达情感时,人们常常借助于自然现象、空间方位、人体器官的某一显性特征喻示人的丰富情感[9]15-18,因此基于概念隐喻的源域类型,情感隐喻可主要分为天气情感隐喻、液体情感隐喻、温度情感隐喻、颜色情感隐喻、空间方位情感隐喻及人体情感隐喻等。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及物质体验,因而各民族存在着认知共性,导致情感隐喻的主要类型基于隐喻认知的普遍性。
认知互动模式基于国外相互作用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其分析隐喻的运作机制是一个集“语义冲突、映射、概念合成”为一体的认知过程(见图1)。图1中A与B分别代表隐喻的源域与目标域,由于二者意义相距甚远,因此当以A表征B的意义时,二者的语义冲突会产生巨大张力(见图2),该张力如同张开的弓,是发射力量的源泉。源域A与目标域B之间的语义冲突越大,则隐喻张力越大,因此,语义冲突是认知互动模式的首要步骤。在语义冲突基础上,根据概念隐喻理论,AB之间存在相似性,A与B都会各自映射到一个上位空间概念A’与B’中,并在ABA’B’间进行有选择性的相互映射,从AB上升到A’B’,由此可看出映射是隐喻认知互动的主要过程。与此同时,根据概念整合理论,两个心理空间A’和B’形成了一个类属空间C’和合成空间D’,四个空间整合运作,最终形成新的隐喻概念E。在该认知互动模式中,隐喻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而相似性则来源于人类体验。因此,体验性是隐喻认知互动的主要依据,是贯穿隐喻互动运作背后深层次的根基。隐喻的认知互动模式正是基于体验性才能深层分析源域与目标域间的关系,为隐喻运作机制提供合理性阐释。
图1 隐喻“认知互动”模型图式
图2 张力理论图式
情感隐喻的运作模式是一个集“语义冲突、映射、概念合成”为一体的连续互动过程。语义冲突是指句子的字面意义在逻辑上或与语境的矛盾性。情感隐喻中,目标域A属于情感范畴,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而源域B则属于空间位置、触觉等其他范畴,如高、低、热、冷等(见图1)。两个不同范畴的词语却用“A是B”这样的等号结构联系起来,构成了逻辑上的矛盾与语义冲突。A与B两个相距甚远的事物放在一起,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张力,发射能量源泉。结合概念隐喻理论,构成语义冲突且分属不同范畴的词语A与B之间存在相似性,这是情感隐喻的基础。A与B之间在寻找相似性过程中逐步抽象化到上位范畴A’与B’中,并基于源域结构与情感域内结构的一致性进行相互映射,完成认知互动的主要过程。最后,基于概念整合理论,两个心理空间A’与B’相互映射后形成类属空间,并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最终形成合成空间D’[10]133-187,所有语义结构进行整合运作后形成新的情感隐喻意义。总之,情感隐喻认知互动机制的实质为基于情感体验的两个不同概念领域之间的多方面综合因素的互动,其中语义冲突是情感域与源域进行互动的首要步骤,并以映射为互动方式,互动结果为两个甚至多个心理空间概念之间的整合。
民间叙事长诗是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韵文或者散韵结合的民间诗歌,叙事性是其突出特点。作为再现壮族人民生活及思想观念的作品,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是壮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壮族民间叙事长诗选自韦守德和韦苏文共同编写的《广西民间叙事长诗集成》,该书于2012年出版,是总结和收录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最新的出版物。因此,以该书中收集的37首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为语料,具有全面性和概况性。这些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蕴含丰富的情感隐喻,是反映壮族人民情感表达、体现壮族文化独特性的活化石。基于此,笔者详细统计出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不同情感隐喻的类型及数量(见表1),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规律。
表1 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情感隐喻数量及例句
如表1所示,壮族民间叙事长诗蕴含的情感隐喻中,通感情感隐喻数量最多,占40.49%,空间情感隐喻最少,仅有0.79%,这与人类的认知体验密切相关。通感情感隐喻依赖于人类的生理、物理和文化经验,如人的身体,为各种不同的实体隐喻提供了基础,人类在认知世界时通常从自身出发,因此与身体相关的感官隐喻最为丰富,这也符合人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方式。而空间范畴词汇,如上下、左右等虽然为我们从方位概念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基础,但人类用方位概念所能理解和表达的抽象概念也有局限性,因此在情感隐喻中,空间方位情感隐喻数量最少。基于此,下文将结合认知互动模式探讨情感隐喻数量最多的五种类型,旨在揭示壮族同胞情感表达的普遍性与独特性,宣传和保护壮族传统文化。
2.2.1 通感情感隐喻
通感隐喻是指“人的一个感官被激活,联想或和声的作用使另一个感官出现共鸣,这种感知相互联通的现象称为通感。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是通感隐喻[11]132-134。”在情感隐喻中,人类感官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感知反应构成了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将其反映在语言应用中,即为通感情感隐喻,以感觉描述情感。如:悲酸、心痛、甜蜜等。酸、痛、甜等均为感官词汇,由于这些味觉或触觉词汇给人带来一种不快或愉快的刺激,因此由这些感官词汇所引起的联想亦是不快或愉快的,这自然地与表负面或正面情感联系在一起。通感情感隐喻充分反映出人类情感与感官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例1:
满兰假意来答应,答应阿可结成亲。阿可见她心意转,口吃蜜糖甜在心。[12]26《广西民间叙事长诗·望郎石》
喜悦属积极情感,例1借助蜜糖的“甜”表征喜悦情感能够直观反映主人公的喜悦之情。感官词汇“甜”作为源域看似与目标域“喜悦”意义相差甚远,但由此引发的语义冲突使二者之间的隐喻力度更强(见图3)。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喜悦”与“甜”存在相似性,即“甜”可刻画愉快的心理状态,而“喜悦”亦会使人有满足感,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愉悦与舒适。由此,A与B的上位空间概念A’情感域与B’感官域进行相互映射,其类属空间C’指不同域内的相同结构,即情感域与感官域的愉悦与舒适感,最后合成空间D’,经过组合、完善和拓展后形成“喜悦很甜”的结构。所有结构中意义进行整合归纳,最终形成E“口吃蜜糖甜在心”的情感隐喻意义。味觉体验可直接影响心灵感受,甜味带给人类的愉悦感与喜悦情感产生的精神体验一致,因此以“甜味”隐喻“喜悦”具有合理性。以“甜味”为源域也符合壮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壮族多居住于临水地区,主食大米,因此善做糯米食品,在节日中常吃五色糯米饭、米花糖及大粽子等,这些食品多是甜食,故壮族同胞选取生活中常见食物的甜味表征喜悦情感,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图3 “口吃蜜糖甜在心”认知互动模式
2.2.2 温度情感隐喻
温度情感隐喻是基于人们产生某种情感时身体温度的变化,形成具有冷、热等特质的情感隐喻。温度体验的相似性使得认知主体在选取温度情感源域时具有普遍性和规约性,如:“热”表示焦虑和愤怒,“暖”表示喜悦,“寒和冷”则表示忧伤和恐惧。以温度体验相似性为基础的情感隐喻在表达情感时更具生动性和丰富性。例2:
高粱梗子做锦屏,夹墙难挡顶头风;玉音听到悔婚事,心烦如坐热蒸笼。[12]132《广西民间叙事长诗·再世情缘》
例2中的温度情感隐喻是以源域“热”表征目标域“焦虑”,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主人公焦虑的程度之深(见图4)。
结合图4,目标域A“心烦(焦虑)”与源域B“热”分属不同范畴,二者语义差异明显。基于此,二者在寻找相似性过程中相互映射到上位概念A’与B’中,即情感域与温度域。当人类烦躁时,体内荷尔蒙分泌较多,体温上升,使人产生热的感觉;与此同时,“热蒸笼”散发出的热气也会带给人热气腾腾的感觉,这使A’与B’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相互映射时形成的类属空间C’表示不同域内的热度,经过组合、完善和拓展等步骤形成层创结构,在合成空间中形成“焦虑”的意义。最终,图中所有成分意义经过整合后形成了“心烦如坐热蒸笼”的情感隐喻结构。在该情感隐喻表达中,源域“热蒸笼”亦源于壮族同胞的日常生活,“热蒸笼”里的糯米饭、年糕、粽子及糯米饼等食物均为壮族人民最常见的主食,以“热蒸笼”描述焦虑情感,充分展示了浓浓的壮族民族特色。
图4 “心烦如坐热蒸笼”认知互动模式
2.2.3 容器情感隐喻
容器隐喻应用广泛,任何有边界或能够构想出边界的物体均为容器,甚至有些无形的事物也可抽象为容器,如视野、状态等。当人们把熟悉的容器域映射到情感域时,容器情感隐喻随之产生。在丰富的情感表达中,“爱情是容器内的液体”这一概念隐喻最为常见,人们常以容器内液体的容量水平代表爱情的深刻程度,使爱情也具有液体的一些特质,如爱情可以“充满整个容器”,爱情“有浓有淡”,可以“平静”,也可“波澜起伏”。结合认知互动机制,例3充分反映了情感域与容器域的映射关系。例3:
红水河呀深又深,水深哪比爱情深;河水深深总有底,我俩爱情无底深。[12]35《广西民间叙事长诗·七姑》
例3以红水河的深度隐喻七姑与其心上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见图5)。
如图5所示,目标域A“爱情”与源域B“红水河”语义差异大,二者构成的语义冲突是认知互动模式的基础。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构成语义冲突的A与B在寻找相似性过程中映射到上位范畴A’与B’中,即分别属于情感域与容器域。参照概念整合理论,A’与B’进行相互映射,所抽象出的共同点构成类属空间C’,为不同域内的物质深度,即容器内的水深程度与情感域内的感情深厚程度,最后三个心理空间经过相互映射形成的层创结构构成合成空间,为“爱情很深”。所有心理空间相互整合运作,最终形成情感隐喻“爱情无底深”的意义。该容器情感隐喻中,源域“红水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河流之一,是壮族人民聚居的腹心地带,因此红水河是壮族的母亲河,也是壮族文化的发源地。红水河在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壮族人民与外界联系的水运交通枢纽。以“红水河”隐喻爱情深浅,体现了壮族同胞借用壮族独有的母亲河表达情感的独特性,也反映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规律。
图5 “我俩爱情无底深”认知互动模式
2.2.4 天气情感隐喻
天气情感隐喻是指人们常借助于熟悉的天气现象理解较为抽象的情感,其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身体体验而铸就出的新的认知模式。天气是人们情感的晴雨表,天气变化有“阴”有“晴”,而情感也有时“阳光灿烂”,有时“阴云密布”,甚至“大发雷霆”。正是人类对天气以及天气变化的身体体验构成了我们对抽象情感进行映射的基础。例4:
皇帝看见莫一头,眼泪如雨下纷纷:“叫你们提他来审,你们为何砍死人?”[12]9《广西民间叙事长诗·莫一大王》
例4讲述壮族民间英雄莫一死后皇帝十分悲伤的故事情景。当人类悲伤时,通常会伴有一些动作神态体现悲伤情感,如流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等。例4中皇帝看到莫一死后悲痛不已,泪流满面,并以天气中的“雨”形象生动地反映眼泪的多与密集(见图6)。
图6 “眼泪如雨下纷纷”认知互动模式
如图6所示,A、B为情感隐喻的目标域“眼泪”和源域“雨”,二者分属情感域与天气域,产生的语义冲突使源域与目标域间的张力变大。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眼泪”与“雨”均为液体,且特点为密集不断,在寻找相似性过程中A、B映射到二者的上位空间概念A’情感域与B’天气域中,并进行跨域映射,形成了类属空间C’指不同域内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液体与天气中的液体”,最后经过组合、完善和拓展形成了合成空间“悲伤是天气”的结构。所有心理空间整合运作,最终形成新的意义E,即“眼泪如雨下纷纷”的情感隐喻。在此过程中,人类对天气的体验与悲伤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悲伤是雨”的基础。壮族人民聚居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全年气候温暖,雨水充沛。例4中以“雨”为源域表征情感,符合壮族人民生活的气候特点,反映出壮族人民表达悲伤情感的独特性,即以天气的多雨特点表征悲伤的深刻程度。
2.2.5 颜色情感隐喻
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颜色的多样性直观性特征,因此人类常借助颜色词汇描述认知世界。当人类用颜色的基本范畴描述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形成了颜色隐喻。颜色词汇通常用来表征情感特点,具体言之,颜色不仅能够刺激人的视觉神经,而且还会触发人的不同情趣,带给人冷暖、兴奋或压抑等不同感受。如在汉语中,提起红色,我们往往会想到喜庆,内心产生喜悦情感;反之,当我们提起黑色时,人们会联想到黑夜,内心产生恐惧压抑的情感。例5:
去时锣鼓喧天响,回来死气冷沉沉。马厚事前空欢喜,如今气得脸发青。[12]124《广西民间叙事长诗·山伯与英台》
在颜色情感隐喻中,脸色情感隐喻最为常见,不同情感对人体的生理影响能够直观体现在脸色变化中。例5中“脸发青”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马厚愤怒程度(见图7)。
图7 “如今气得脸发青”认知互动模式
基于相互作用理论,图7中目标域A“愤怒”与源域“发青”语义无直接联系,以颜色范畴词汇“青色”修饰没有颜色的情感时,语义冲突由此产生。根据概念隐喻理论,目标域“愤怒”与源域“发青”之间在寻找相似性时映射到上位空间概念A’与B’中,即情感域与颜色域。人类愤怒时,人体血液循环改变,脸部血量骤增而变红,当愤怒持续后,血管收缩,脸部的毛细血管在高血压作用下破裂,脸色变青。根据概念整合理论,A’情感域与B’颜色域相互映射,形成类属空间C’指不同域的颜色,即愤怒情感产生的 脸色发青与颜色域的青色。基于此共同点,A’、B’、C’三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后形成合成空间,即“愤怒是青色”的情感隐喻。最后,图7中所有空间内容整合运作,形成新结构“如今气得脸发青”的情感意义。该颜色情感隐喻充分展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也反映出壮族同胞在以颜色表征情感时与其他民族有类似的认识和人生体验。
基于认知互动模式对五类主要情感隐喻类型的分析,发现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蕴含丰富生动的情感隐喻,其源域词汇既与其他民族存在共性,如以“青色”表征愤怒情感,同时也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如“雨”、“红水河”、“热蒸笼”、“蜜糖”等,这些事物均与壮族同胞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愤怒时,体温升高,心率加快,血液沸腾,导致脸色变红,但随着愤怒持续后,血管收缩,脸色变青,形成颜色情感隐喻,该情感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的互动模式符合大多数民族的认知模式,故具有民族共性。与此相对,壮族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及其独特的情感概念化模式,如南方气候以多雨为主要特点,绵绵不断的雨天带给人压抑的感受,基于此压抑、难受的心理意象图式,壮族人民多以“雨”隐喻悲伤情感;而在饮食文化中,壮族多吃糯米饭、年糕、芝麻糖等甜食,因此壮族人民也会选择与之相关的“热蒸笼”、“蜜糖”等词汇表征抽象情感;在地理环境中,“红水河”是壮族人民的母亲河,以“红水河”水深描述爱情深厚,也体现了壮族的民族特色。这些源域特色反映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社团,并与该民族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饮食习惯、地理环境与人情风俗息息相关。由此可知,壮族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饮食文化与民族风俗,故壮族同胞在表达情感时也极具民族特色。
情感抽象复杂,晦涩难懂,需借助隐喻这一基本认知方式得以表征,因此隐喻是理解情感的重要认知方式。本文基于认知互动模式,分析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的情感隐喻,研究发现:(1)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情感隐喻丰富多样,且源域选择与壮族人民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极具民族特色;(2)认知互动模式融合了语义冲突、映射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优点,能够形象阐释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并剖析壮族情感隐喻表达的特点。从认知互动视角分析壮族民间叙事中的情感隐喻,不仅能够使情感隐喻研究延伸至民族语言研究范围,而且能够充体现壮族情感表达的特色,以此推动宣传和保护壮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