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宝山区体育事业管理中心,上海 200940)
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除了出色的身体素质外,其智力要求也较高,特别是一些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为了正确掌握运动技能,运动员需要了解动作的组成,体会完成动作的技巧,分析和评价动作结果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在对抗性竞技运动中,运动员不仅要认知自我,还要分析对手,对抗中随时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并迅速做出决策,这些能力与运动员的智力水平相关。以往研究提示,优秀运动员比一般群体的智力分布曲线更偏向优秀趋势[1];也有研究认为,国家队羽毛球运动员智商与地方队运动员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2];但各种研究基本形成了优秀运动员至少达到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观点[1,3-4]。因此,在青少年运动员选材中,智力测验和评价必不可少。
关于智力测评,从1905年法国人比纳制成世界上第1个测量智力工具起,学者们研制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测量方法有比纳—西蒙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和瑞文标准智力测验。国内针对运动员智力评估使用较多的是韦氏法和瑞文法。考虑到韦氏法采用的是个别测试,每个测试对象需1~1.5h,若进行大样本测试,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瑞文测验则不受语言文字限制,无论哪个年龄,都可进行团体测试,方便省时,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所以,在对大样本量青少年智力筛查中运用较为普遍的是瑞文测验。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瑞文联合型智力测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青少年运动员智力发育特点及成因,为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和育才提供参考。
以1 309名上海市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各年龄段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7~17岁青少年运动员年龄分布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国外有关瑞文测试评价智力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
1.2.2 测试法
运用联合型瑞文测验中国修订版手册,在训练之余对运动员团体施测,每次测试人数 40人,整个测试过程均按照《手册》中所规定的操作程序严格执行。
1.2.3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均数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
智力量表测量往往因为语言、文化等差异存在不公平性,而瑞文图形推理测验是大家公认的非文字测量量表[1],本文采用联合型瑞文测验中国修订版作为智力测验量表。通过72道题目的测试,得到原始分值,再根据不同年龄转换成测试最终得分。测验手册根据测试最终得分把智商分为7个等级,即极优、优秀、中上、中等、中下、边缘和缺陷,可以直观评价受试者智商水平的高低。本文分别以7级、6级、5级、4级、3级、2级和1级表示这7个等级,数值越高,智商水平越高,如表2所示。
表2 智力等级分类
普通人群的智商呈正态分布,两端人数少,中间人数多,大部分人的智商都集中在80~120分,即呈现倒U字型。统计显示,本研究对象各年龄段及总体智力水平分布也呈现近倒U字型,只是整体向右偏移,其中7~9岁3个年龄段向右偏移较多,且左右不对称。结合表3统计结果发现,研究对象各年龄段及总体智商等级均值都在普通人等级均值4以上,说明青少年运动员的智力水平较高,与祝蓓里针对上海市健将运动员[2]、周成林对10~13岁优秀运动员与同龄学生智力的对比研究结果一致[3]。提示:运动员想在竞技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出色的运动能力和聪明的头脑。这一结果也反映在青少年业余训练中,只有智力水平较高的孩子,才会被教练员选中参加训练。大脑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决定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业余训练中,教练员初级选材时挑中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只有脑子灵活,学习能力强,才能快速掌握运动技能,在赛场上有良好表现。
表3 研究对象智力等级分布比例 %
如表4所示,7~17岁青少年运动员智商均值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8~9岁、9~10岁和13~14岁年龄段智商均值的下降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9~10岁年龄段智商均值下降非常显著,此后保持相对稳定。根据智商的分布特点,将原始分转化为智商得分后,理论上各年龄段的智商分布形态是一致的,均值差别不大。而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智商得分随年龄的增长呈现较为一致的下降趋势。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其一,现代社会重视早教,对儿童的智力开发提前,且现代孩子生长发育提前,较早接触各类智力测试,使测试的原始分提高,智商评分升高,而进入青少年阶段后,智力的早期开发优势变得不明显,智力评分逐步回归正常水平;其二,从目前青少年参与业余训练的动机来看,家长大多以让孩子锻炼身体、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为目的,且低年龄阶段学校作业少,学生空余时间相对较多,家长对训练比较支持。随着年龄增长,特别到了三年级后,学校作业量增加,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突显,造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为了保证学业成绩而放弃业余训练,而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孩子则可能通过体育特长来拓宽升学途径。由此流失的青少年运动员一般是智力水平相对高的孩子,从而造成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运动员智力均值下降的现象。
相邻年龄段智商均值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8~9岁、9~10岁和13~14岁运动员智商均值下降明显。其中,10岁和14岁正好是学生运动员处于五年级和初三阶段,面临小升初和初升高考试,由于体育艺术类加分政策的减弱或取消,一些学习好的孩子不得不在升学前一年作出取舍,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以保证顺利升学,从而获得更优质的学习环境。这对培养优质、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一大损失。如何平衡学业和训练之间的矛盾,成为减少优秀运动员流失的一大难题[4]。提倡体教结合,促进体教融合,把运动项目植根到校园中,让专业教练员进校园。一来可以减少运动员奔波于学校和训练场的时间;二来教练员和文化课老师的联系和沟通更加紧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运动员的学业情况,并针对性地补缺补漏,努力平衡学生运动员学业和训练之间的矛盾,留住有潜力的优秀苗子,提高育才成功率。
表4 7~17岁青少年运动员智商均值变化
通过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瑞文智力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青少年运动员总体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年龄越小,智力水平越高。随着学业压力增加等因素,部分有潜力的后备人才流失,留下来继续训练的运动员智力水平均值有所降低。因此,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加强体教结合,并出台吸引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政策,减少有潜力的运动苗子流失,提高育才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