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燕
【内容摘要】虽然新课改与素质教育已在我国实施多年,但从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应试观念仍根深蒂固,老师的教学过程无聊至极,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局限了教学效果的提升,直接局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增效。因此,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及时对制约教学增效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反思,将教学的重点放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中,必然能为高效化的教学奠定扎实基础。本文详细分析了制约中学语文教学增效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期望能为广大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制约 中学语文 增效问题 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近些年中学语文教学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效果。但如果全面调查与分析,仍能够发现教学中受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局限,存在着教学增效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来及素养。因此,本文笔者对制约中学语文教学增效问题的反思至关重要。
一、制约中学语文教学增效的问题
1.学生缺乏有效的阅读储备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课程,对于教材中的每篇课文而言,想要真正意义上理解,都不可能只依靠基础知识,需要学生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储备,这样才能透彻的理解课文,轻松的学习语文知识与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课外的阅读储备,不仅包括好词好句、段落,还包括文言文中常用的词语及意思等,真正意义上减少教与学的负担,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但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情来看,老师却没有此种意识,只是一味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也未教给学生有技巧的阅读方式,浪费了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非常不益于教与学效率的提升,局限教与学的深入、持续发展。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无趣的现象,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提快乐的学习了。究其原因和老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有直接关系。就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大篇幅的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而言,老师只会单一的讲解,并让学生单一的去死记硬背,此种没有技巧的学习方式,学生由于对所学内容不理解,自然会逐渐产生厌倦情绪。在学习《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时,课本下方对于“白露”、“之”、“苇”等都有注释,为什么不尝试让学生自己思考、翻译与理解呢?实际教学中老师会直接忽视此环节,进行平铺直述的讲解,这样单一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外,并不会收获到其他的教学效果。
二、对制约中学语文教学增效问题的反思
1.合理运用互动教学方式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其内容内涵都比较丰富,并且情感层次也比较深,想要实现增效目的,就需要合理将互动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学习《故都的秋》相关内容时,当初读完课文之后,老师可以提问,课文中的“故都”是指哪里呢?学生通过读课文都知道,学生们一致回答是北平。此时老师可以在因势利导的问,那么课文题目为什么不是“北平的秋”呢,为什么要写成“故都的秋”?让学生再次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如果学生还是找不到答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此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学生能真正明白作者对故都的怀念之情。当明确此点时,老师需要在设疑,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能感觉到作者怎样的心境呢?对于此问题学生能快速找到故都秋的“清”“静”“悲涼”特点,但通过讨论对心境问题不能解答。此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点拨,如果将这三个词语用到形容人方面,你会感觉到什么呢?以此来让学生明白作者“苦闷”的心境。因此,互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明白互动必须有目的,并且要引导学生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此种互动教学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热情,还能够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能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的增效目的。
2.精心备课,提高备课效率
中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具有知识点总结性较强的特点,并且是知识复杂性较高的课程。这就需要老师课前进行精心的备课,并要对每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合理分类与归纳,并对课堂中需要互动或者实践练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筛选。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为后续的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奠定扎实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增效的目的。如在学习思乡之情的课文、文言文或者古诗词时,备课时不妨找几篇与之相关的作品,为后续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精心备课与高效化备课目的。
总结
毋庸置疑,中学语文教学中增效的方法还有很多,本文不进行一一论述。实际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教学原则,需要对实际制约教学增效的问题反思与深思,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给予学生快乐学习与高效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胡燕. 构建高效的综合性中学语文课堂研究[J]. 新校园(中旬),2016(09).
[2] 王芳. 中学语文课堂普遍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分析[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