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兰,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构想和愿景。人文交流是这一重大构想和愿景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独特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
2013年9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提出与东盟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两个倡议合在一起称为“一带一路”重大构想和愿景。“一带一路”秉承“亲诚惠容、睦邻富邻”的外交理念,通过和周边及丝路沿线国家实现政治互信、文化交融、政策沟通、道路互联、贸易自由、货币流通、民心相连,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战略布局。由此可见,这一倡议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长远规划,因此在中国也被称为“一带一路”重大构想和愿景。“一带一路”是指中国与亚太以致东北非、欧洲广大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的广泛概念。“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泛指中国与经过中亚直至欧洲的古代“丝绸之路”所及区域的经济合作;“一路”,即“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涵盖东南亚、印度洋到东北非以至地中海和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南太平洋两条主要走向区域的合作。总体说来,“一带一路”辐射范围涵盖东盟、南亚、中亚、西亚、东北非及欧洲和大洋洲,沿线超过60个国家,在未考虑大洋洲的情况下,涉及总人口约 44亿,经济总量 21 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与沿线 60 多个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的重大构想和愿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战略布局,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四个全面”理论。“四个全面”都在发展“一带一路”的新理念上有所体现: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单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要翻番,要从全球视野思考,推动周边穷人、穷国、穷地区都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在国内和周边合作中都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三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推动创新驱动和智慧发展,在“一带一路”方面推动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四是全面依法治国,“一带一路”也要按照国际的规范、标准开展合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14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加强人文交流,不断增进人民感情。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 民心相通是互联互通的基础,也是“一带一路”重大构想和愿景的生命力所在。加强人文交流是沟通民意、凝聚民心的重要举措,是建构国家间关系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人文交流本身也是“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新一届领导人越来越重视人文交流,提出了“亲诚惠融”的外交“四字箴言”。加强高质量的人文交流有利于争取民心,扩大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利于推动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资源共享和智力支持,推动我国和沿线国家宗教和思想文化的交流,推动欧亚大陆的文明多维交融,有利于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从而有利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务实合作。
在推进“一带一路”重大构想和愿景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必须使“一带一路”重大构想和愿景得到沿线各国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一带一路”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是如何跨越沿线国家民众间的心理隔阂,包括民族恩怨、利益冲突、文化和宗教壁垒。只要通过加强交流对话广植人脉网络,通过包容互鉴增加彼此友谊,通过共同进步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就一定能够逐步积累信心,积聚信任,逐渐走出目前存在的各种障碍,走上一条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人文交流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努力,要着眼于长远打算,不必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人文交流最不受政治经济关系影响的原因所在,是一种最具有免疫力的交往形式。在“一带一路”重大构想和愿景推进过程中,要切实重视推进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为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人文纽带。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已超过6000万人,分布在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另外,还有3000多万归侨侨眷生活在中国各地。华侨华人群体具有联结祖(籍)国与所在国的桥梁和纽带的特殊性,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构想和愿景并不理解和支持,存在较多顾虑。需要借助华侨华人及其开设的媒体,宣讲“一带一路”重大构想和愿景之意义、互利性、光辉前景等,加强相关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认同与支持。华侨华人既了解中国,也熟悉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状况;既熟练掌握中国及所在国的语言系统,又了解两国文化环境和民众心理差异,是连接中国与所在国的“天然桥梁和纽带”,为提供语言翻译、法律服务、传播中国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推动民间交流、化解偏见、误会乃至抵制敌意的媒体宣传、促进两国民众间的互信等方面,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语言是基础,是桥梁,更是机会。目前,全球有华文学校近2万所,数百万学生在校接受华文教育,海外华文学校教师达数十万,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的双语人才,并通过中国语言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实现更有效的人文交流和对接。华文教育事业关系着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拓展海外华文教育,有助于加快打造“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前沿平台,以及中华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平台,也有助于加快区域文化交融,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扩大互利共赢的合作基础。
截至目前,有较大影响力的各类华侨华人社团约有25000家。不少团体拥有各领域的精英,在当地社会有极大的影响力,与当地政府和各行各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显然,这些华人社团是公共外交极为重要的民间渠道。海外有大量的华文媒体,不同于国内媒体用中文对外国人“隔靴搔痒”的宣传,它们使用当地的本土化语言讲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具有深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政商人脉关系,还有成熟的中华文化传播平台,是融合中外的重要力量,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可以发挥融合发展作用。华侨华人可致力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作为历史上少数几个从未间断过的伟大文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并非仅仅局限于中国国内,而是通过人文交流、贸易、移民等方式传播于海外,并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影响。海外华侨华人能够以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介绍和推广中华文化,而国外民众也常常会通过华侨华人来观察中国。因此,一个文明、自信、开放、包容与和谐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在客观上有助于中国形象、中国精神的弘扬。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华侨华人的独特资源,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支持他们成为“一带一路”重大构想和愿景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促进者;鼓励他们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促进中国与住在国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