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书美,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文化全球化的到来使得文化传播影响力与日俱增,而文化输出则需耍翻译发挥关键作用,选择何种文化如何输出,这不仅仅考验的是翻译的能力,更考验的是翻译的眼光和智慧。一部《大长今》曾风靡亚洲,影片中药食同源等理念的运用让国人觉得如此熟悉,可惜这样介绍中医文化和精神的佳作却并非出自中国人之手。眼看邻国竟然将中医纳为己有,甚至要将韩医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其实我们也有此类文化产品,如《大宅口》以百年老店同仁堂为创作蓝本,展现了这一中医世家的悲欢离合国仇家恨,涉及众多中医药背景知识。电影《大明劫》就以明末传染病学家吴又可为主人公,介绍了其医书《瘟疫论》的写作过程和一代名医传奇的人生。在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中,这些优秀的影视剧都可以作为文化翻译的选择,向国外人群展现中医文化的精神内涵,扭转文化传播中的被动地位。
中医文化讲究辨证论治和整体思维,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不仅贴合现代医学理念,更与当下崇尚自然、科学发展观念相通,而且中医文化强调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又与时下民众热衷的养生保健康复相一致。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医文化不但未被时代淘汰,反而紧扣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我们也承认文化全球化仍是西方文化占有主导权,但占有主导并不意味占有全部,中医文化失去关注或关往度不高并不意味着这一文化就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事实证明,中民文化依然有其特有的魅力,历经岁月磨难却依然焕发着朝气和活力,我们有理由对中医文化保持乐观的态度。
中医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古典医籍又是文言文构成,语言的模糊性、隐喻性、哲学性以及描述的抽象化很大程度造成概念的歧义性,送些缘由都使得中医典籍语义难以理解,翻译成外文较为困难,而要让国外读者理解所含文化信息则更是不易。再加上中医许多理论缺乏现代科学的有力支撑,部分传统治疗理念与西方医学思维存在一定冲突,中医文化信息精髓仍需进一步的获得西方读者的认同和理解。
伴随“中医热”在海外的持续升温,翻译在中西医学交流中发挥的桥梁作用日益思著,高素质翻译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我们面临的是高端人才的需求和实际人才短缺的矛盾,高层次中医翻译人才缺乏己成为制约中医文化走出去的瓶颈,专业化中医翻译人才依然缺乏,乱译和错译的现象依旧存在,这严重阻碍了中医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目前中医翻译领域中,许多研究人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自认为懂外语就能从事中医翻译工作,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结果往往造成信息传递的失真;而中医专业人员却常常被外语水平所制约,造成中医翻译的两难境地。
目前对于中医文化英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语言问题,往往忽视了人在翻译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事实上,从语言产生之日起就离不开人的参与,因为人就是语言的发明者和使用者。总体而言,翻译是一口综合学科,不仅需要外语水平,还需耍与多重学科相交融,也与译者的经验技术、人生阅历和综合素质有关。中医翻译人才更是需要精通语言学和翻译学知识,掌握中西医学理论知识,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还耍对西方文化有所认知。目前,国内部分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外语专业研究生,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虽然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己有所提高,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科人才培养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外语院校培养的英译人才由于缺乏对中医文化的充分学习,更是无法承担中医文化英译的重任。
中医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向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向发展,为中医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人才保障:首先,各医学高校应加大对中医文化传播与翻译领域的支持,建立更完善的专业定位,加强人才的输出力度,培养更多文化传播的信使;其次,加强国际交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进修,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借机了解国外人文风情和历史文化,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所了解,翻译起来也会更加得也应手。加大外语院校留学生的输送和海外人才的引进,推动中西方医学留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再次,利用海外中医孔子学院建立的契机,加强相关中医理论课程的教学,将汉语教育与中医教育相结合,开设中医经典书籍的学习课程,提高学员阅读中医古籍的能为,使学员了解中医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学习中医专业知识;最后,建立中医语料库,这对于规范翻译标准,探寻中医翻译规律,指导学生翻译实践,培养学生专业化思维和技能都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