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滢滢 方晓燕
摘要: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文化创意类人才供给不足。建设基于创新创亚教育的新型专业社群,推进文化创意类教学改革实践,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微建筑工作室是基于文化创意类专业社群的教学改革实践,对其组织机构、社群属性、开放式学习模式、微建筑场景教学的特点等进行探讨,可以明确文化创意类专业社群的优势与不足,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关键字:文化创意;专业社群;创新创业教育;微建筑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与经济愈加交融,文化创意产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新为核心,强调个人或者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或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对外文化创意贸易方面存在巨大逆差。究其根源,主要是我国相关文化创意类人才供给不足。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现状迫切需要改革创新。
一、高校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关于文化创意类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问题。绝大多数高校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专业培养要求差异性较小,存在课堂设置标准不明,课堂结构不清晰,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品不佳等情况。二是课堂教学问题。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多了,但课堂气氛仍比较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三是学生实践伺题。目前,产教融合的方式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的部分资源开放共享,但是这些资源真正投入使用的效率并不高。很多地方高校的专业实践教学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在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
二、解决办法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深化教育改革,着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解决文化创意类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高校就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融入,即融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融入学科专业建设、融入课外实践活动、融入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好五条路径:突破年级隔断,提升人才培养效率;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人才的市场匹配;消除专业藩篱,实现人才的大工程观;转变师生角色,营造人才培养的新氛围。
三、新型专业社群的建立
(一)新型专业社群的概念
新型专业社群是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跨院系、对接产业群(链)的专业组合,是一个聚拢了大批学习者,能提供多方面服务支持的新型高效学习组织。
新兴专业社群的模式适用于文化创意类人才的培养。新型专业社群紧密衔接文化创意产业和教育的需要,结合当地文化产业,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共同探讨涉及的学科知识、专业素养等,并通过集体学习、定期聚会讨论、互相观摩等活动,不断进行专业交流,从而使社群成员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持续进步的动力。
(二)新型专业社群与原有实践环境的区别
高校原有的文化创意实践环境各区域独立运作,以实习实训为主,以教师主导为主,活动开展需要特定主题,以课内使用为主。而新型专业社群各区域建立松散联系,整合实训和项目研发,师生企业共同参与其中,只有整体的方向,不需要特定主题,课内外均可使用,具有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协同性、场景性的特点。
(三)团队是新型专业社群的核心资源
借助创新创业教育和优势学科集群,高校可跨学科组建文化创意类的师生团队,使之加入专业社群。对专业社群的团队考核机制可以分为理论维度考核和实践维度考核。理论维度考核分为专业技能考核和理论学习考核。其中,专业技能考核初期采用简单项目,中期采用较为复杂的训练项目,后期采用实战项目。理论学习考核初期对其理论书籍、作品集、案例分析进行考核,中期对大型项目分析能力进行考核,后期要求能够完成项目分析报告。实践维度考核分为四个部分,即制度考核、项目考核、过程考核和综评考核。
(四)专业社群的教学过程
专业社群的教学过程采用三维模式,即场景教学、项目实践和社群学习。场景教学主要以教师引导授课为主,分为四个阶段:项目导人、场景搭建→进入社群、场景学习→完成项目、辅导教学→评价反馈、完善场景。项目实践则是针对相关领域的产业项目,围绕产业项目中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把工程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让学生参与体验真实项目的解決方案设计、实施、验证等。社群学习主要是跟随项目过程和社群活动,以自我学习为主,这个过程包含项目管理、任务发布、知识铺垫、组织引导和评价反馈等。
四、基于文化创意类专业社群的教学改革实践——微建筑工作室
(一)微建筑工作室简介
微建筑工作室由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赵辉等多名教师在2006年创建,他们与十几位企业专家组成双导师队伍,累计培养近500名学生,完成300多项实际工程项目。微建筑工作室培养的学生踏人社会后比较容易胜任专业岗位,很多毕业生工作后表现突出。部分毕业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与微建筑工作室一起打造行业品牌。
(二)组织机构
在微建筑工作室,教师负责引导,带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微建筑工作室采取分层次教学法,把工作室分了四个层次,以四个研究所的形式出现。刚刚加入工作室的学生在一所,他们主要做一些专业问题的解读工作。有时间的学生还可以做学长的副手,参与一些实际项目。一所的学生成绩显著者可以进入二所学习。二所的学生应全面掌握专业软件,同时能出色完成工作室的“空间组合训练”要求,达到标准者可以进入三所学习。三所的学生扮演着“助理建筑师”的角色,参与实战,做辅助工作。四所则是实战的前沿阵地,四所的学生直接接受指导教师的实际任务,并作为项目主持人,和三所的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完成项目设计。
(三)社群属性
微建筑工作室的学习目标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储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及洞察力、完善人格及品德修养等。微建筑工作室有相对严格的进入机制,进人的教师和学生经过筛选,全员都要加入学习和分享机制中,并通过学习和活动提升成员归属感。每位参与者,无论教师、学生,都需要定期或者按照要求进行分享。通过早晚课等各种活动,参与者养成了习惯,共同参与社群学习,提升社群的存在感。社群内个体之间关系的共振,为社群的学习增添了额外的价值。微建筑工作室通过“天龙八部”(卫生部、文化部、书记部、财务部、纪律部、园艺部、科研部、资料部)进行管理。在微建筑工作室的运营后期,绝大部分成员都能主动解决问题,互相帮助获取资源已经成为常态。当微建筑的学习社群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进行分裂式发展,在运营模式上有一定复制,但更注重互为补充,要建立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模式。
(四)开放式工作学习模式
在考虑项目开展的基础上,微建筑工作室逐步打造与三维教学模式相配套的学习空间,并与创新创业体系相辅相成,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丰富社群自身业态。主要有七种工作学习模式:第一,即时学习。打破固定座位,对社群中低等级的学生开放,即来即用,随时开始工作学习,根据人员流动情况随时调整。第二,专享工位。参与项目者有相对独立的工位,位置一定时期内专属,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第三,专属工作室。项目团队或管理者有完全独立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私密工作环境。第四,共享会议室。这是为社群参与者服务的,为他们提供工作社交空间,满足其教育、讨论、洽谈等多种需求。第五,共享资源区。这里主要提供图书、设备等资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面向全体社群参与者。第六,共享专业服务。一对一提供服务帮助,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项目开发,解决创业和就业问题。第七,文化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读书、雅集等生活课程,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织专业外的文化艺术学习。
(五)微建筑场景教学的特点
教学团队由企业技术骨干和高校双师型教师组成。学校外聘的企业技术骨干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经验,在产教融合教学中承担项目经理或技术总监的职位。学校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同时参与项目,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施能力。
微建筑场景教学注重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按照企业模式确定工作岗位,建立学习组织(工作组织),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在学习中完成工作任务。
微建筑场景教学重视真实项目对整个培养体系的贯穿和对教学的影响,不同年级学生可以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层次的任务中发挥作用。
(六)微建筑工作室教学实现案例——工作营
以微建筑工作室2018年暑假工作营为例,工作营的教学内容包括课题研究、工作选题、公共课题、人文艺术等。
案例分析要求:重点研究3个比较成功的案例,重点研究6至9个失败的案例,以PPT的形式汇报并编辑A3文本。案例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策划定位、项目区位、项目指标、项目资源、项目功能布局、交通系统分析、空间序列、建筑风格、产业结构、项目投资、项目建设、总结等十二个部分。
成果展现要求:成果内容应包括案例分析的十二条,且可以扩展。根据案例的特点可以重点突出个性。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现,文字应经过加工,不可直接采用网络下载或复制的形式。同时,每一条分析都要加入分析者的思考和评论。
五、文化创意类专业社群教学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文化创意类专业社群是新兴事物,基于专业社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型时间尚短,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以便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一)优势
文化创意类专业社群教学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能结合企业、产业、教育等方面,为社群参与者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学習成本;注重项目化教学,适度增加学生学习压力。
(二)问题
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低年级学生协同合作,打破了班级固有的模式。专业社群教学课程开展和教学时间安排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真实项目往往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使得教学变得难以控制,因此对真实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但愿意和教学结合的企业项目较少。此外,文化创意类专业社群教学尚未摆脱传统文化创意类工作室的影响,也难以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教学主流。
六、未来展望
基于创新创业体系的文化创意类专业社群建设,需要打造合格的专创融合师资,继续加大教学改革,完成从传统知识教学到案例教学,最终到项目教学的改革;需要利用区块链等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知识体系等进行跟踪和分析,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贾绍宁,王华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京津冀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20).
[2]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黄淮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