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秋艳
【摘要】 目的 调查老年抑郁症患者用药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8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分析患者的临床用药种类及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86例患者常用抗抑郁药物包括阿米替林、氯丙咪嗪、盐酸氯米帕明片等一代抗抑郁药物及文拉法辛、帕罗西汀、马普替林、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二代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致不良反应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其中失眠、头晕、乏力以及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为42例(48.84%), 口干等交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69例(80.23%), 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为35例(40.70%), 体位性低血压、早搏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29例(33.72%)。护理前生理功能得分为(8.93±0.28)分, 护理后生理功能得分为(11.84±0.38)分;护理前心理功能得分为(7.84±1.02)分, 护理后心理功能得分为(10.96±0.15)分;护理前社会关系得分为(8.00±0.83)分, 护理后社会关系得分为(11.23±1.02)分;护理前周围环境得分为(7.38±0.29)分, 护理后周围环境得分为(11.00±1.29)分;护理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及周围环境得分均高于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172、28.065、22.778、25.390, P<0.05)。结论 老年抑郁症患者抗抑郁用药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统计分析后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针对性护理措施应用效果较佳,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对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101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精神系统疾病之一, 其致病因素繁多复杂, 患者多表现为长期性的情绪低落, 严重者可出现自残甚至自杀行为。伴随社会压力的增大, 生活节奏的加快, 抑郁症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已跃居世界前四大疾病之
一[1]。临床对于抑郁症多采取药物治疗干预, 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疾病症状的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现象,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总结抗抑郁药物的常见种类及不良反应, 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策, 分析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接诊的8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6例, 女
40例, 年龄66~81岁, 平均年龄(72.34±3.10)岁。纳入患者均符合抑郁症相关诊断标准[3], 对研究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
1. 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 总结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类型及出现的不良反应。针对不良反应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抗抑郁药物类型及不良反应情况;②生活质量[4]:采用WHO制定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 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及周围环境等4个维度, 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患者得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者抗抑郁药物类型及不良反应情况 86例患者常用抗抑郁药物包括阿米替林、氯丙咪嗪、盐酸氯米帕明片等一代抗抑郁药物及文拉法辛、帕罗西汀、马普替林、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二代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致不良反应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其中失眠、头晕、乏力以及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为42例(48.84%), 口干等交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69例(80.23%), 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为35例
(40.70%), 体位性低血压、早搏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29例(33.72%)。
2. 2 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生理功能得分為(8.93±0.28)分, 护理后生理功能得分为(11.84±0.38)分;护理前心理功能得分为(7.84±1.02)分, 护理后心理功能得分为(10.96±0.15)分;护理前社会关系得分为(8.00±0.83)分, 护理后社会关系得分为(11.23±1.02)分;护理前周围环境得分为(7.38±0.29)分, 护理后周围环境得分为(11.00±1.29)分;护理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及周围环境得分均高于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172、28.065、22.778、25.390, P<0.05)。
3 讨论
抑郁症为临床常见精神系统疾病,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我国老年抑郁症患者明显增多。患者抑郁症状导致的自残、自杀等行为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抑郁症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临床药物致不良反应较多, 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各大系统症状[5]。头晕、乏力、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对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影响严重, 多数症状为经过性, 伴随药物服用时间延长可逐渐稳定减轻。口渴等交感神经系统症状最为明显。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恶心、呕吐、腹泻等, 另药物服用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早搏等心血管系统症状[6]。对于老年抑郁症药物治疗患者应针对上述不良反应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缓解患者症状,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3. 1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针对性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见乏力、失眠、嗜睡等, 护理人员应合理规范患者服药时间, 小剂量用药者可叮嘱患者晚间用药以缓解症状干扰。此外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户外运动, 加强患者间沟通交流, 以缓解嗜睡等症状[7]。
3. 2 交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针对性护理 交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常见口干, 此类与患者服药药物抗胆碱作用相关。患者服用相关药物时,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服药后多饮水, 以缓解口干癥状。此外可采取中药忍冬等泡茶饮用。
3. 3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针对性护理 消化系统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等,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清淡饮食, 多进食蔬菜以及水果等, 降低脂肪类食物摄入。另指导患者规律饮食, 缓解消化系统症状。
3. 4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针对性护理 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常见体位性低血压、早搏以及心率加快等, 对于此类患者, 护理人员应在病区多处设置方便性扶手, 以便于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时防止摔倒。另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有效的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注意事项, 叮嘱患者尽量减少深蹲、长久性蹲坐等姿势。对于心率加快以及早搏等, 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症状不严重可不给予处理。严重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汇报主治医师, 联系心内科医师及时会诊处理。此外, 应给予患者定期性的心电图观察, 对于心血管症状缓解不佳者应及时进行抗抑郁药物停药处理。
3. 5 心理情绪等辅助性护理干预 除外上述药物不良反应针对性护理,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情绪变化, 加强与患者沟通, 建立护患信任。给予患者微笑护理, 有效的关心。指导患者参与棋类活动等增加与外界沟通。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有效的关爱支持。此外住院病区应保持清洁, 布置温馨, 给予患者舒适的环境体验。
综上所述, 老年抑郁症患者抗抑郁用药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统计分析后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针对性护理措施应用效果较佳,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东勋, 伍雪英, 何佳, 等. 早期文拉法辛治疗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4):123-125.
[2] 张亚莉, 郑鸿伟, 赵俊霞, 等. SSRI和SNRI类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护理.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22):127-128.
[3]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3版. 济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2-67.
[4] 葛海燕. 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对策及效果. 医药前沿, 2015, 5(32):230-231.
[5] 郭文情. 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与分析. 吉林医学, 2013, 34(2):274-275.
[6] 苏丽华. 老年抑郁症发病的诱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7):138-139.
[7] 余惠. 老年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及护理对策. 特别健康(下), 2014(1):170-171.
[收稿日期:2018-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