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2018-12-22 05:13卢玉萍刘智慧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时代

卢玉萍 刘智慧

摘要: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与关键,也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指标。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然而,在实践领域,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尚未落地生根,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管理行政化等问题依然严重阻碍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摒弃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传统教学体系和模式,进一步改进学科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简政放权,共同营造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创新氛围,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5.0032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体,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获得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1]新时代要求企业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来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2],要求高等教育系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引领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靠科技,而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性

(一)高等教育强国:内涵与特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恢复高考时的高校在校生共85万人[3],到2017年全年仅研究生教育招生就达到了80.5万人,在学研究生263.9万人,毕业研究生57.8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61.5万人,在校生2 753.6万人,毕业生735.8万人[4]。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大国[5],但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提高,并具有国家竞争力。我国将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如何实现这个艰巨的任务,首先就需要对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和特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然后找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和途径。

何为高等教育强国?不少学者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马健生等人将其界定为若干所具有科学的理念、合理的结构与规模、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一流的师资与吸引力的世界名牌大学;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知识创新进而提升国家的创新力与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大学在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6]。邬大光教授等以及王静修将其作为一个对比的概念,可以将其理解为“高等教育的强国”,也可以解释为“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使国家强大”。高等教育强国不仅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第一,站在国家的高度上理解,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其次,教育公平基础上的规模与数量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规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特征;高等教育投入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障;最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强国的终极目标。高等教育系统只有具备这些特征,很好地承担这些使命,一个国家才能被称为高等教育强国[6]。

第二,站在世界的高度上理解,可将高等教育强国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高等教育理念;第二,构建体系合理的高等教育制度;第三,拥有世界公认的高质量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强国的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与经济相伴而生,共同发展;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能够成为世界大国的典范;高等教育强国还是一个开放的体系[7]。

关于对高等教育强国内涵及特点的诠释,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这都是正常的。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强国更具有针对性,而从国际角度诠释高等教育强国,则可以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与发展趋势,彼此相互补充与印证。无论是站在哪个角度,终极目标是通过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实现“强国”的目标。

(二)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

创新能力培养与个性化教育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大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8]。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必须“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9],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之处在于实现强国的目标,而创新型人才是推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何为创新型人才?简单来说,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拘一格地解决问题的人才[10]。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客观要求高等教育系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通过个性化教育,实现高校在分类指导下的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指标

高等教育强国中的“强”是有判断标准的。王静修根据目前的共识认为高等教育强国考察的重点指标在于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滞后性的效果和贡献方面,其中就包括人才培养情况[11]。根据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8]。客观上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但是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的人才都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指标。

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系统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尚未“落地生根”

理念创新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思想先导[12],但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创新理念要落地生根。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理念总体上沿着“由外至内、由表及里、自上而下、由分到合”的路径运行,即从注重教育外部因素到体现内在规律;从模糊认识到相对理性;从单一、零散的教育理念衍生为系统化、多元化的理念体系[12]。教育理念内涵逐渐丰富,然而更加重要的还是需要将理念应用到实践中去。我国受传统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较深,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仍然处于思想层面,并未渗透到实践中去。学生进入大学前是在应试环境下学习,以升学考试为中心,过分追求“标准答案”,忽视了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进入大学后,学生又以老师讲授的内容为中心。由于缺乏启发式教育,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不够,导致学生习惯围着老师打转,只会模仿和死记硬背,思想不活跃,无法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难以建立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高校毕业生在国际化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二)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科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首先,学科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如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所谓新兴产业,关键在于“新”,与原有的传统产业有所不同,新型产业大部分要么是由新技术产业形成的产业,要么是由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而这些新型产业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去支持战略新型产业的发展,由此造成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然而高校对市场人才需求的感知往往具有滞后性,一方面仍旧按照原有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对市场人才需求未进行评估与调查,其结果表现为所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超出市场需求。同时由于我国高校相同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趋同,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同质性,缺乏创新性,不能满足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大量毕业生无法就业,造成人才浪费。

其次,专业设置宽度较窄。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从本科专业及研究生专业设置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过细过窄的问题。贝弗里奇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知识的宝藏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如果具有有关学科或者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的见解就更可能产生。”[13]在新时代,博学是创新的基础,见多识广,才有创新的火花,而专业过细过窄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专业过于狭窄,使得毕业生所能找到对口专业的机会大大减小。如何率先突破对传统学科专业的认识,超越传统学科专业的设置壁垒,跨越现有学科界限,形成新兴的学科、跨学科与交叉学科将成为各高校战略发展布局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第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虽然目前有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创新课程,但很多课程的设置仅仅存在形式上,并未真正地落实到实践当中去。例如,很多高校中设置的实践课程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高校由于实践课程的经费问题、企业单位的成本问题以及学生的人生安全问题,在实践中往往缩水严重,流于形式,发挥作用不大。

(三)高等教育管理行政化严重,缺乏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自由环境与氛围

从国外高校发展史来看,行政管理是为使高校教师从繁忙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以专注于教学科研而分化出来的工作领域,目的是服务教师、学生。但是,由于我国受计划经济时期影响,行政权力占据主导地位,行政管理理念强调权威、顺从,通常将教师和学生当成管制对象,管理人员和师生之间无法做到平等与尊重[14],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学术自由权利及其他参与权利意识较为薄弱。如美国教授联合会(AAUP)为维护教师学术自由权及其他权利而形成的一系列原则声明有效地保护了教师的学术自由权利,促进了大学的学术进步和发展[15],而在我国,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使得教师和学术处于被管理的地位,缺乏学术自由的保障。第二,评估方式较为单一。对教师成果评估时,科研占据评估大部分比例,忽视教学创新,间接导致教师创新思维受到禁锢,而教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密切相关。第三,过于繁杂的规章制度限制了师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为了追求规范而制定的名目繁多却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已经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学活动都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调查显示,几乎高达五分之一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对其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基本没作用[16]。从众多的表现来看,高校管理行为大部分是趋于行政的,缺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自由环境与氛围。近年来,高校管理结构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代替金字塔式结构,去除不必要的中间行政层级和行政部门,保留在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等战略层次上的核心权力,一定程度上,趋于行政化的趋势有所缓解[17]。然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行政化的改善程度不足以滿足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自由环境需要,从而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开启、激发、挖掘和培养创新思想、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必要基础[18]。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索:

(一)落实创新教育理念,摒弃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和模式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顺应时代需要,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首要的任务[19]。有了科学的创新理念,还需要在实践中落实创新理念。首先按照“分类指导、分层实施”的原则,成立校级管理部门,由分管校长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教授参与,组成创新人才培养委员会,形成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各层面责任明确、任务落实、互为支撑、相得益彰的创新人才培养局面,以培养创新意识,提倡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架构系统的创新教育体系。其次,在思想观念方面,贯彻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个性教育就是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其个性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深入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大胆改革不适合创新人才形成的教学体系,创建新的教学机制,建立创新人才发展的平台。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再次,形成制度性文件、实施方案及细则,将其融入学校的基本培养模式,共同推进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学生学术科技项目的评定和审核,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改革专业及课程设置,让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到专业和课程中去

首先,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因地制宜地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以学科专业调整为重要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其次,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无丰富的知识做基础,孤陋寡闻,知识片面,很难提高创新能力。在专业调整之后,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既是专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養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大胆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识。在现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反向思维等创新精神培养的新学科,如英国的高等教育则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拓宽基础,追踪前沿”的教学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精神的智力训练。学校应该允许学生在选修课程上有更多的自由度,尽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简政放权,营造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创新氛围

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很大的作用,在保留统筹规划的核心权力的基础之上,高等学校应简政放权,为全校师生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首先,去除一切不利于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设计,让学生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开展创新活动,简政放权,避免过度的制度规定。其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术事务管理;给予师生充分的信任,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主人翁意识,使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以学术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同时,创新学术评价体系,激励师生共同创新;科学设置多样式的教师学术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的领路人[EB/OL].(2017-11-17)[2018-01-06].http://www.gov.cn/zhuanti/2017-11/17/content_5240304.htm.

[2]The Oxford Martin Programme on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EB/OL]. [2018-01-06].https://www.oxfordmartin.ox.ac.uk/research/programmes/tech-employment.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七八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EB/OL].(2002-01-21)[2018-01-26].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qgndtjgb/200203/t20020331_29991.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2-28)[2018-03-0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5]吴 岩.高等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的新使命[J].高教发展研究,2009(1):5.

[6]马健生,黄海刚.试论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内涵与特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35-39.

[7]邬大光,赵婷婷.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基本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0(1):4-10.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8-03-0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03-01].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10]乔万敏,邢 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86.

[11]王静修.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强国”辨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11

[12]刘献君,周 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六十年的理念变迁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52-61.

[13]威廉·伊恩·比德莫尔·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陈 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4]孙 荣,陈 莹.高校行政流程再造:内涵、路径与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2(9):30-35.

[15]mission[EB/OL]. [2018-01-16].https://www.aaup.org/about/mission-1.

[16]黄泽龙,陈 瑶,黄合婷.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去行政化”改革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26-28.

[17]孙 荣,陈 莹.高校行政流程再造:内涵、路径与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2(9):30-35.

[18]李银国,张 东,袁春艳.推进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8):43-46.

[19]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要的任务[J].中国高教研究,2016(2):42-45.

(责任编辑 文 格王婷婷)

Abstract:Innovative talent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by advanced education, and also the core indicator of a strong country with advanced education. The new era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objectivel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However, in the field of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not yet taken root. Unreasonable setting of professional and curriculum and management issues remain serious obstacle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ystem and mode that do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further improve the discipline professional setting and curriculum system, simplify administr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nd jointly create an innovation atmosphere centered on academic freedom.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with advanced education.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with advanced education; the New Era;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时代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