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茜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如今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著,但后现代教育推广落实实属不易。本文就发展困境以生产力和传统因素两个方向,发展出路以国家、教师、家庭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后现代教育;发展困境;发展出路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尝试期、90年代的持续发展期、21世纪初近10年的高涨期[周险峰.后现代转向:我国后现代教育研究近30年回顾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10,(2):18.],中国教育改革试验已有40年。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到底并且要提高改革后的水平,“治贫先治愚”中国将坚持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促进均衡发展、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继续保持世界最大国际学生生源国的地位[教育部:2017年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同比增长11.74%.中国日报网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6328155769500516𝔴=spider&for;=pc.最后一次访问:2018年7月25日。],持续的出国热侧面反映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增加。基于中国教育现状,后现代教育与中国教育结合后的教育推广必然是发展趋势。
一、中国特色后现代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生产力高速发展下的两重矛盾
首先,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从而带动社会总体经济水平提高、人们整体收入增加,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经济基础会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其中的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比重会增加,但是社会教育水平并未及时跟进,表现出如同社会主要矛盾一样的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和不发达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的贫富差距会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而日益显著。教育发展要能跟上时代潮流,国家需要实现更加平等的教师分配,打造更加优质的教育平台,从而缓解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建设较大改善和不均衡不完善的教育行业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因素
第一,从古至今,中国一直在探索教育的发展。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选官制度便是科举制,从隋唐开始一直沿用至清朝。正因为这种读书和选官相关联的考试制度是平民百姓唯一晋升的途径,由此“一考定终生”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扎根发芽。繁衍至今,高考似乎也有这样的影子。由于一直以来庞大的人口容量、广阔的地域面积,高考是中国教育当下的最优选择,加上高等教育资源有限,重点培养的人才选拔只能通过这样相对便捷、准确的方式进行。所以,后现代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和人口容量的限制也非一朝一夕之事。
第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后现代教育思想存在较大冲突,因为后现代教育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以从根本上是文化的冲突。
后现代教育目的观旨在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的学生。后现代教育课程观是师生共同探寻真理,但一直沿用的“书塾”型教育无法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填鸭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没能发挥学生自主讨论学习的功效;后现代教育的师生观是平等、和諧、互助的关系,但“尊师重教、以和为贵”的理念。
第三,后现代教育重要的特点是发挥人的创造性,但是勤劳地复制、内敛、顺从的中国人很大程度制约这种个性的发展。所以,从此看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举步艰难也不无道理。
二、中国特色后现代教育的发展出路
中国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并非一日之功,但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教师和家庭都可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后现代教育的中国本土化,为破除中国教育之困境开创新思维、开拓新路径。
(一)国家: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应该坚持加强对教师行业的补助,尽快全面推广即将实施的教师工资上调政策,让教师拥有足够多的精力和资金去进行教育研究,提升教学的质量,也能一定程度地吸引更多人才的涌入,从而帮助解决教师资源缺乏问题,增加教师数量。
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强“纵横向两条线”教育发展方式。首先,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发展传统教育中的优良部分,比如宣扬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德。最重要是要与后现代教育理念相辅相成,要引导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传统思想的转变。横向上,应坚持教育“引进来”战略,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发展方式,辩证地看待西方的后现代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多样化教育水平,提供更加能满足国人需求的教育平台,从而扭转“出国逆差地位”。
(二)教师:发展的主体
教育的发展自然和教师密不可分。
从后现代教育的目的观来看,主要是为了重构价值取向、内容规定、类型要求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后现代教育的课程观来看,应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开展课前演讲,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增多小组合作时间,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可以开展师生辩论赛,激发学生的思想创造活力。总之,从后现代教育的师生观来看,教师应主动亲近学生,真诚、友好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和自己进行交流,平等地看待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模式。
(三)家庭:发展的根源
在教育理论中,家庭教育已经有其独到的作用。中国教育更是尤为突出。一直重视家庭教育的中国,父母毋庸置疑是影响孩子最深的老师,从孟母三迁为典型到至今由家长主推的强大的课外班教学体系的建立,家庭教育对中国人意义重大。
追溯根源,一方面除了人成长最原本来自于家庭,更主要的是一直以“孝”为最高美德标准之一的中国,子女受父母的影响极其强大,再者,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学生往往在学校接受的思想熏陶,不如家庭的准确、直接,而且老师无暇单独管理这么多学生。所以,后现代教育更应进入中国家庭。
三、结论
在中国后现代教育发展有一定突破的情况下,后现代教育发展仍然困难重重,生产力和传统因素影响明显,但是后现代教育必将继续深入推进、深化发展。后现代教育应基于中国传统教育、辩证否定和博采众长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现代教育体系,加强国家、教师、家长三方合力,构建新型学校师生关系、新型家庭师生关系,以激发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积极性以及文化个性,塑造后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险峰.后现代转向:我国后现代教育研究近30年回顾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10,(2):18.
[2]教育部:2017年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同比增长11.74%.中国日报网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6328155769500516𝔴=spider&for;=pc.最后一次访问:2018年7月25日。
[3]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