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
摘要:家校结合已成为当今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学校校级课题要求,通过填写抽样调查表,分析出当今家长如何看待家庭教育,由此找出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对症下药,提出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一致性;教育合力;示范;教育误区;更新观念;社会信息
我课题组通过组织全校学生家长填写《汇育学校(家长用)小学学生行为量表》和《合格家长自我鉴定表》,经过认真整理、分析家长填写内容和提出的建议后,认为学生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合影响下成长的,其中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继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会在其实施过程中像纸铸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通过分析、调查,发现现实中家庭教育一般存在三个“跟不上”:一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认识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二是教育孩子的方法跟不上科学育人的要求;三是有些家长自身修养跟不上做孩子的榜样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应该是学校亟待加强的任务。
方法一:帮助家长组成家庭教育合力,发挥示范作用。
家庭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示范性。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父母的榜样,只是‘说,那不是教育,‘打的结果更糟。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 因此,父母的言行非常重要。首先,父母在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上做出榜样,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气氛:父母之间相互尊重、相亲相爱、体贴关怀老人、细心关注孩子的情绪,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教会其尊重他人,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使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内心平静、安宁。还有父母应将更为重要的东西教给孩子,那就是一些精神上的东西,如:勤奋、坚韧、豁达、协作、责任心、竞争意识等。我担任了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家长联系颇多,尤其与问题学生的家长接触较多,有的穿拖鞋、赤膊,有的蓬首垢面,穿着睡衣来有的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吸烟等。不拘小节的言行,已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方法二:帮助家长不要向孩子提出超过实际的目标。
望子成龙的家教心态可以理解,但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家长中,80%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飞黄腾达。为此,他们无视孩子兴趣如何,盲目跟风,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把考试分数以及别人的评价看得很重,再加上应试考试的影响,重智轻德已成为一种最普遍的家庭教育误区。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分数,一开口就是“多少分?”、“考好了就奖!”这已成为了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成绩至上”是唯一目标,各类补习班因此火爆,而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内心世界以及理想、情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不闻不问,严重地扭曲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倍受压力,身心疲惫。有些家长将自己未了的心愿强行寄托在孩子身上,与其说这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如说,这是家长的无知与自私,他们顾及的不是孩子的幸福和前途,而是自己的颜面,这种沉重的爱压得孩子犹如生活在地狱中,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苦了自己,害了孩子。
方法三:帮助家长树立高尚的品德和正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家长首要的任务要为社会培养身心合格的人。这就要求家长自身拥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做好家长的前提。中央电视台在采访陈章良博士时,他说,他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由于他能吃苦、勤奋、有志气,而这些做人的良好品质来自幼年时家庭的影响。小时候,他常听母亲说:“我们人穷志不短,穷要穷得有志气、有骨气。”这是家庭留给他的惟一财产。陈章良博士从小就跟父母打渔,回顾他的成长过程时,他还曾说:“童年时的劳动给了我许多、许多……”所以,他走上成长之路得益于家庭对他在做人方面的打下的良好的根基。
方法四:帮助家长更新成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一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教育孩子,偏离了育人的目标,学校应使家长明确,家长有责任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即使在平凡的服务行业中,也能培养出身手不凡的能工巧匠,很多素人以自身成才的经历表明:求学的道路众多,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已成为历史。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要让孩子从容对待竞争,热爱生活。
方法五:帮助家长把积极健康的社会信息纳入家庭教育轨道。
当前各种社会信息来源广、数量多、传播快、内容杂。帮助家长运用积极健康的信息来教育孩子,抵御消极的信息对孩子的影响。如:帮助家长指导孩子选择收听、观看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广播电视节目,杜绝不健康的网络视频和游戏。指导孩子正确择友,关心孩子与同伴的正常交往。加强与学校的密切配合,注意孩子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和思想变化,抓住“苗头”,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培养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曲折,进行挫折教育,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做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学校心理辅导通论》;
[2] 郑日昌、陈永胜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