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加,校企合作共建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会计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介绍了校企合作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意义及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构建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为会计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务操作技能,还要掌握最新的财经法规政策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最前沿的科技。地方高校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为学生毕业后高效就业提供保障。
一、校企合作对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双赢
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水平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承担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需要同时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践经历。而现如今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刚毕业就进入了教育行业,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此外,虽然高校在会计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但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仍有较大差距,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转变以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培养方法,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职业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中工作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会计人员为学生授课,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财务分析水平,缓解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难题。对企业来说,不仅较好的履行了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形象,也可以从高校或有关部门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为企业所用,更能提升企业的财务运营水平。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会计人才供求平衡
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会计专业毕业生数量众多、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会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很多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与会计无关。当然,会计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也是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趋势,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更为熟知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水平,也更明白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所以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比高校更客观。通過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会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和教学质量评估,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职业实践进行结合,适应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从而有效实现人才供求平衡。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育的作用,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校不能够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动员程度不够,导致大部分学生及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不重视,把“校企合作”的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为了拿到实习的学分把实习当成可有可无的活动,企业把校企合作简单当成实习生走走过场、充充门面。因此,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没有对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使得校企一体化进程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
(二)高职院校的资源和能力限制了合作进程
高职院校在技术、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不及本科院校,这就使得大部分企业更愿意与声誉较好的本科院校进行合作。高职院校若想开展校企合作,势必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但由于学校能力有限,进行校企合作的优势不够显著,难以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不足,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与高职院校达成合作的几乎都是小微企业,所需人才数量较少,难以接受众多的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实习实训。这都限制了校企合作的进程。
(三)缺乏完善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大部分是仅仅提供就业信息和外在包装,敷衍了事,没有针对学生就业进行有效指导,更没有对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和反馈。就业指导老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面,只是安排学生实习和审阅实习报告,并没有对学生的工作内容和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指导,不能满足毕业生发展的需要和单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水平。
(四)合作中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和业绩评价存在困难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对成绩和业绩的评定都是由单位完成的,但学分的管理却由学校控制,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对单位来说,学生并不是自己的员工,只需支付少量的实习报酬,甚至不用支付,并没有对实习生进行评价和考核的义务,更不用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对学生不负责,学生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另外,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无法统计,甚至是无偿劳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管理难度大,老师不愿意去带实习,这也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三、构建“校企一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在校企合作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职业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同时掌握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水平,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应致力于建设一支“业务精、技能尖”的双师型队伍,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每年上半年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比较休闲,这段时间也是会计行业比较忙的时间,学校可以借这个机会将专业教师及学生安排进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学习。教师一方面参与企业会计实践,增加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对工作情境进行熟悉,充分了解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进而全面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同时也为以后的实践教学积累经验,努力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二)建设“校企一体”的会计专业实训基地
针对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建设与实际会计工作环境更符合的实训教学体系,职业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会计实训教学基地,从而顺利实现校内校外培养相结合、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深入合作企业进行考察和实地调研,掌握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新需求,拓宽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会计实训基地,制定同时满足高校教学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深入实训基地查阅财务账簿和报表,观察会计人员的工作过程。企业给与场地支持和实训教学指导,财务人员为学生讲述企业的业务类型和会计操作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理解会计岗位和会计工作,以全真的工作环境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此外,高校教师还要在学生就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及人员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各项社会服务,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增加校企合作的深度。
(三)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手段
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后,采用工学交替的培养手段。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在学校完成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段时间分阶段、分项目与企业会计岗位对接,要求学生到指定岗位进行顶岗实训。这不是盲目顶岗,而是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律,有计划的和相应岗位对接,让学生能够在岗位上学习会计专业。当然学生在企业并不是一味进行顶岗工作,每周五由企业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辅导和评价,让学生更快适应工作。另外,将部分理论课程放在企业进行学习,如《财务报表分析》,由企业财务主管以真实的企业财务报表向学生展示并讲解分析的内容和方法,真正实现做中学。学生在工学交替中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掌握职业技能,企业会计岗位人员既是教师又是实训指导师傅,学生工作的过程,既是培养实践技能、提升专业水平的过程,也是为所在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过程。
(四)不断加强专业教学改革
由于会计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作为地方高校,应加强与当地企业合作,以就业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首先,高校应当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充分掌握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多方面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修订和完善。按企业的要求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保证企业会计的岗位要求与高校设置的课程模块更加契合。其次,企业要针对学生的职业培养,致力于校企合作,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当中努力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最后,职业院校要结合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试,鼓励学生参与会计职称考试,在授课时间、课程安排及教学的选择上与职称考试的内容相配套,充分实现课程与职业的对接。
參考文献:
[1]浅谈校企合作方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卢灵灵.时代教育.2017(06)
[2]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欧琼.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6).
基金项目来源:本文为2017年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内涵提升全员行动计划”教学研究项目《基于CDIO模式的“校企一体,双职多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nhjg0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章银平(1987-),男,汉族,硕士,安徽合肥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讲师,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与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