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治霞
摘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中国作为大国,屹立在世界之林中,也面临着时代的变革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情感教育
新课标中提到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培养。这些要求和特性决定了历史课程是中学众多学科中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课程。
现在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更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教育。
1、利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用具,它能更直观、更清晰的展示课程内容,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形色声光的效果,创设出各种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景,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难忘九一八》这节课中,我播放了《松花江》这首歌的视频,听着一句句凄凉悲壮的歌声、看着一张张东北人民尸横遍野的照片,老师在适当点拨,学生们都不由的沉浸在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中,同时也产生了对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懑!爱国之心也油然而生!激发了学生们渴望祖国强大,从而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学习斗志!增强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效力的历史责任感!
2、引导进行课外阅读
“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真、善、美的历史事实能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从正面启到爱国情感的培育作用。假、丑、恶的历史现象能激起学生嫉恶如仇的情感,从另一方面起到爱国情感的培育作用。例如让学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时邓世昌壮烈殉国的英勇事迹和一味妥协、避战求和的李鸿章的故事,通过这一正一反两面典型的镜子,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是非观念!让学生阅读李时珍的故事,了解他救死扶伤的医德,学习他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不耻下问的谦虚!
3、利用社会活动课考察历史遗迹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和记录了许多历史信息,走进历史遗迹,去发现历史、感受历史、印证历史是活动课的设计理念,它使课堂在时间的空间上都有了拓展。例如去参观长城,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它雄伟、壮观,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学们看见它不由肃然起敬,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同时也培养文物意识,并在实践中感受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提升家国情怀。
4、观看电影
有利于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适应社会的品性。也有利于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实现师生心理共鸣,从而学生会乐于学习。例如观看《火烧圆明园》同学们一开始被圆明园中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和古玩字画、名贵花卉所深深吸引,惊叹祖国瑰宝之绮丽。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可是当看到清政府软弱无能,一些大臣和将领的的贪生怕死、不战而逃,英法联军这帮强盗闯入圆明园洗劫一空,最后为了掩盖罪行,甚至火烧圆明园,大火连续燃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溶艺术和建筑于一体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只剩残垣断壁,同学们对腐败的清政府和可恶的英法联军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少年强则国强。爱国情感、历史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得到了升华。
5、组织同学表演历史情景剧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加深和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如《文成公主入藏》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了汉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汉藏一家人的深厚情谊,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也大为改观,更是坚决反对现在的藏独分子企图分裂国家的叛国行为。
随着电视和手机的普及,网络信息快播的速度也越快,我们总是经常能看到或听到很多关于青少年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犯罪率逐年在提升,网络暴力、人际关系冷漠诸如此类的报道铺天盖地,中学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阶段,学生身心在快速成长,培养其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这个阶段格外重要,
所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程历史教育的永恒话题。我会继续在历史教学中探索更多更好的方式来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觀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