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斌
摘要:从古至今,练习对学习来说犹如吃饭不能少了筷子般重要,在各个领域的学习都需要通过练习来进行掌握,故练习非常重要。练习题的设置对老师来说是用于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对学生来说是通过练习题达到知识的完全掌握。练习题与学习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关键词:巧设练习;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引言:
现代教学中已不再是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因其特定的灵活性,对小学生的思维开拓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如何巧妙的设计练习题对小学数学老师来说非常重要,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一、巧妙设计练习题的重要意义
适量的练习,对小学生活跃思维很有帮助;对学习任务的完成也起到了监督作用。小学数学老师设置练习题的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对练习题的训练掌握数学课堂教学知识,并加以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形成知识点的条件反射能力,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它能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还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巩固,为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从而推动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练习题设计时的具体方法
(一) 题形多变,一题多问。
首先在题型设置上。小学数学因其特殊的开阔性,需要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以达到知识点的掌握巩固。数学老师在设置练习题时,可以一道题设置多个问题,问题包括纵向的、横向的、逆向的等。例如:金兴学校的中国舞蹈团一共有38人,街舞团有34人,拉丁舞蹈团有35人。学校的中国舞蹈团、街舞团和拉丁舞蹈团共有多少人;中国舞蹈团、街舞团人数的总和比拉丁舞蹈团多多少人;要想使街舞团和拉丁舞蹈团的人数和是中国舞蹈团的2倍,还需增加几人。上述类型的练习题通过多方面反复训练,以达到培养小学生数学方面思维的纵向、横向、逆向发展,促使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点并加以灵活运用[1]。
(二)解题方式灵活,一题能多解
数学知识的解题方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多样的,它因学生的思考方式各异,答题方法也相异。小学数学老师在设置练习题时就要注意这个问题,题形要灵活多变,解题思路也要设置的宽广灵活。例:两辆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出发,5小时后到达相同位置。其中一辆货车的平均车速是55千米每小时,另一辆货车的平均车速是45千米每小时,A、B两地距离是多少千米?在解题时可通过以下思路来解题:
1、先算出两车1小时行驶的距离之和,再用时间乘以1小时开出的距离之和,就能得出A、B两地之间的距离。
【解法】两货车1小时行驶的距离之和
55+45=100(千米)
A、B两地之间的距离
100×5=500(千米)
综合运算:(55+45)×5
=100×5=500(千米)。
2、先分别算出货车5小时行驶的距离,再算出两货车行驶的距离和,就算出A、B两地的距离了。
【解法】其中一辆货车5小时行驶的距离
55×5=275(千米)
另一辆货车5小时行驶的距离
45×5=225(千米)
A、B两地之间的距离
275+225=500(千米)
综合运算: 55×5+45×5
=275+225=500(千米)
3、A、B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所用的时间,得出两辆货车1小时的车速之和。由此得出A、B两地之间的距离。
【解法3、】设A、B距离x千米。
x÷5=55+45
x=100×5
x=500
以上例题的解法还有很多。这需要小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并加以自己的思维进行灵活运用[2]。小学生在通过一题多解练习题的训练下能充分调动自身的数学思维,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将更加牢固。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加强,为学习更多的知识奠定基础。
(三)题型突出课本重点
小学生练习习题的目的是掌握课本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在设置练习题时,将课本重点融入到练习题中,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课本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训练,达到知识的掌握巩固及运用的目的[3]。例如:小学生在学习和倍问题后,老师可以布置这样的练习题:“小明、小红、小丁三人的年龄和为36岁,小红的年龄是小明、小丁年龄和的一半,小红今年多少岁?”
解题:小明、小丁的年龄和是小红的3倍,那么小明、小红、小丁的年龄和等于小红的4倍,故小红的年龄为36÷4=9(岁)
小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以达到课本知识的完全掌握的目的,对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自主思维也有极大的帮助,为课本知识的延伸提供基础知识 。
(四)题型设置由易到难,合理适量
小学数学老师在设置题型时要遵循题量适度,题型由浅入深的原则。通过适量的练习题进行练习,练习题的知识点层层相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知识点,并最终掌握。例:找出以下规律
1 2 4 8 16( )
18 20 24 30 ( )
6、9、3、24、26、( )、119
小学生因其自制力较差,导致耐心有限,所以练习题不宜设置过多,在适量的练习题中穿插重点知识,并且练习题均由浅入深,让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自信。有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探知兴趣,更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五)题型设置贴近生活,保留自主创新的空间
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常让人产生一种深奥的感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更需注意这个问题[4]。老师在设置练习题时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取材,拉近学生的距离感,并给学生预留自主创新的空间。例如:“小明从外婆家到超市,如果每分钟走45米,需要走8分钟;如果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前进,需要6分钟,小明外婆家到超市有多少米?算算小明要到900米外的菜市场需要多少分钟?”目的是让小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创造运用到数学问题中并解答。
三、 结束语
数学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直接途径,有助于课本知识的巩固并加以灵活运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思维的创新能力,为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身心发展,起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秀玲.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6):72-72.
[2]陈桦.优化作业设计,提升数学素养——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8):00211-00211.
[3]袁会.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思考与探索[J].读写算:教师版,2017(41):241-241.
[4]颜红,朱志辉.巧设练习,精彩课堂的催化剂——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