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及路径

2018-12-21 03:14耿维峰
现代交际 2018年18期
关键词:教育创新双一流大学英语教学

耿维峰

摘要:建设“双一流”大学就是要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水平,人才培养要创新就要求必须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才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建造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创新才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创新水平,这也是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 教学质量 教育创新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118-02

英语专业是高校开办的众多专业之一,是为国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可是现在却出现了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的状况,很多学校也都在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对自己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在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根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置。

一、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现状

如今修订的专业介绍已经不再强调英语专业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这两个板块的设置却仍然没有变化,英语专业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根据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设定的。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只是由学校出台的人才培养计划来决定的,还受到教学实践和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影响。而英语专业设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那时的英语专业还只是培养外语翻译和洋务人才,培养的基本都是实践性的人才。在那个年代,英语专业的人才对社会有非常强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如今新规定的核心课程更加丰富,下达的红头文件也开始体现出實践性,鼓励英语专业课程的开设最好根据地区差异进行相应的改变,尽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1)课程设置的现状。英语专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比较成熟的专业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对应着不同的课程设置,每个高校的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大部分高校都是在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性人才,以学生为中心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课程的设置要取决于人才的培养,目前各高校的培养模式都主要分为两类,培养单科研究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应用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基本上是以单科研究型培养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大部分都集中于英语专业知识的课程上,主要是教授英语语言学、文化、文学这三方面,有一些专业型的院校更注重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课程设置除了要设置英语基础知识课程之外还要学习相应的应用英语课程,比如商业英语与旅游英语等,课程的设置因为高校不同的办学特点和不同的培养模式也会发生不同的改变。

(2)课程设置的不足。英语专业虽说已经是一门很成熟的专业了,却还是存留了一些问题,当今各高校学科和专业越来越丰富,很多学科发展到现在边界却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很多学校尽管把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都做到位了,但是专业设置过细的弊端也凸显了出来,因此这个社会对专业对课程的设置也有了比较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几个问题,一是高校在培养英语人才的时候只是笼统地把英语专业分为英语教育师范类专业和英语应用非师范类专业两大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导致英语应用非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范围设置得太过广泛,并没有出现特定的专业英语的学习,二是学校对学科内涵的错误认识导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一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极大。

二、高校在开设英语专业课程时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1)国际化。高校想要建设一流的外语学科就应该突出“多语种+”的特色,培养适用于社会的国际化人才。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国际化是一个改造他们个人言行和观念行为的过程,用国际公认的人文理念和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规范,使自己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适应环境。而高校的英语专业也需要有一个国际化的过程,这样才能够使高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人才能够符合国际公认的基本价值观,让这些英语人才能够“放之四海皆准”。若是这些人才以后进入不同的文化环境工作和生活,他们不需要有多少改变即可适应当地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现在高校应该培养的人才国际化的能力。英语作为一门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国际化就是其本身的特色,这就要求高校在开设英语专业时要充分凸显英语国际化的特色,把国际化的理念渗透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将人性化和知识化高度统一。

(2)人性化。语言只是用来交流的工具,人类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迁移,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可是很多高校都被英语的工具性迷惑,忽略了对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通常高校都会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可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也对英语学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时候,也可以同时开设相应的人类历史、思想发展、道德宗教类的课程。有些教育研究者对湖南这一教育大省的大部分高校进行研究调查,发现这些高校当中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并没有涉及上述英语相关文化方面内容,由此可见,很多高校都没有把培养的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人性化这一方面。

(3)知识化。英语专业中的知识化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世界文化交流能力和英语的专业知识,不是以传统领域上的应用智能化网络化的信息工具为基础,而是运用共享资源使个人的智力和社会的物质资源得到充分的提升。学校要着力拓展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若是课时不够不足以安排足够的课程,可以开设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对比、英美文学语言学知识的选修课让学生进行选择,让其自行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

(4)本地化与人文化。这里的本地化是指学生在一个地方工作的能力既包括了专业要求的英语技能,也包括了可以使用英语技能从事某一特定的工作领域的能力或者从事与专业相关不大的某一工作领域的能力,这就要求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不仅要适合社会的发展,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人文化也要成为英语学习中培养的一大重点,高校应该平衡好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这两者的关系,弘扬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和尊重语言的人文性应该是兼而有之的。作为一门语言专业,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决定了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就要求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够仅仅受到专业体制内部的影响,还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人文素养和专业培养一定要齐头并进。然而课时是有限的,那么高校就应该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加入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何做好这一点是很多高校目前都在思考的问题。

(5)多跨度特色化。首先高校必须明确建设“双一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而衡量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是否达标,判别的重要特征即为毕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要具备符合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要在高校的英语专业中加入创新性原则,就要把重点放在体现地方特色上,而凸显地方特色就可以具体表现在英语专业设置的选修课中,高校往往会在设置英语专业的课程时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忽略了选修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就是在拓展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增加人生发展的影响。为了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就必须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跨学科地选择选修课,不用细分专业特色方向,全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和需求进行选择,让自己能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进行培养,高校从而达到培养特色化人才的教学目的。

三、建设一流的教师团队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根本

(1)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英语备课涉及面甚广,凭教师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为了能够及时纠正教師个体遇到的理解性偏差或习惯性的发音错误,可以进行英语的集体备课,这样有利于促进一流英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俗话说得好,“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一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了新奇的点子,其他教师就可以及时借鉴在自己的教学中,这种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对于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今的经济技术可以说达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跟上时代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也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还可以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教师也可以申请被公派到其他的院校参观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帮助扩宽自己的教学视野,同时也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2)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参加相应的科研活动也能够帮助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同时还可以加深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教研活动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没有科研活动就不会带来学术上的进步。科研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令教师可以体验到科研成功的喜悦,不至于在每日的课程中以责任感为支撑消磨教学热情,同时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到科研工作对自身素质和教学工作的作用。

(3)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高校可以积极地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还可以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增强外语教师对科研的时代感,了解到外语界同侪的科研状况,接触到专业的前沿知识。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到专门的重点院校访学,帮助教师累积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适当地引进一批教师团队和外教资源来缓解教师资源紧张的状况。高校还可以鼓励一些青年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让他们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还可以为提高一流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只有从源头上建设好一流的教师队伍,才可以凝聚一流的师资力量,这些一流的师资力量对培养一流的人才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

高校若是想要建设“双一流”大学,就需要把精力主要放在学科的建设上,解决如何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需求的英语专业性人才这一难题,不仅要体现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也要落实到课程教学的设置上。在设置英语专业课程时,要遵循国际化和本地化的理念,这两者初看上去有矛盾,实则却是相互补充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妥善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方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婷,尹红.“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178-179.

[2]肖艳君,朱勤,罗永辉.“双一流”背景下大学英语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4):56-59.

[3]宋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魅力中国,2017(26):4-5.

[4]殷安生.“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外语学科为例[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6(4):14-17.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教育创新双一流大学英语教学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