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识”才会有“成绩”

2018-12-21 01:38王建东
广东教育·高中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主观题知识选择题

王建东

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对高三老师和学生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考就是一根“指挥棒”。可见,深入把握高考试题特点,对搞好高三复习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都有一部分非常基础的试题,2018年这一现象没有改变,甚至有强化基础知识的趋势,下面就以全国Ⅰ卷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2019届高三复习有所启示。

一、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对基础知识的突出考查

尽管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必须要有难度较大、区分度较高的试题,但是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指导思想,试卷要体现“基础性”,必须有基础性的试题。这些试题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基础性、通用性知识的掌握,这些试题涉及到的知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

2018年全国Ⅰ卷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就非常明显,无论是客观题部分还是主观题部分都有鲜明地体现。下面就以几道典型试题为例,分四种类型逐一进行分析。

1. 纯粹考查基础知识的选择题。

例如,第12题(试题略,下同)就明显考查的是教材基础知识。该题主要考查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考查“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商品价值总量”等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它成反比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会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就会减少,同样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会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了,而商品数量却增加了,两者相乘的结果即商品价值总量会保持不变。这一部分内容属于非常基础的知识,对于基本功过硬的考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2. 有两个明显错误题肢的选择题。

本套政治试题12道选择题中,有11道都属于“四选二型”组合类选择题,而部分试题当中有2个题肢都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如果考生基础知识扎实,就可以排除这两个错误题肢,从而选出正确答案。最典型的如第21题和23题。

21题,“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的说法,明显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部分“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的原理,属于知识性错误;“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说法也明显有知识性错误,因为认识具有无限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不是“完成了”认识。通过排除这两个错误题肢,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C来。

第23题,考查了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人们的立场不同、利益不同等导致的价值观不同。“①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利益的差异”明显颠倒了二者的关系,错误;“④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也属于知识性错误,教材知识告诉我们“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所以应该是价值选择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判断的合理性。排除掉这两个明显错误的题肢,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C。

3. 有一個明显错误题肢的选择题。

有的选择题当中有一个题肢是明显错误的,只要考生基础知识扎实,通过排除这一个明显错误的题肢,就可以排除掉两个选项,正答率至少就能达到50%。例如第18、19、22题。

第18题,“①开辟了政党交流合作消除国家间利益分歧的新路径”的说法明显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利益分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召开一次政党会议就消除,因此就可以排除A、B两个选项。第19题,“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表述明显错误,文化的价值并不是取决于传播,而应该取决于文化本身,文化传播只是把文化本身的价值显现出来而已,据此很容易排除A、B两个选项。第22题,“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的错误在于把矛盾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混为一谈,据此可以排除掉A、C两个选项。

4. 主观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例如,39题的设问为“结合材料,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在《政治生活》教材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部分有比较系统的阐述。从材料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本次修宪全过程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体现了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在充分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后形成的修宪草案,而且最后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的,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而上述这一切都是按照法定程序在进行,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的要求。考生对这一部分教材知识比较熟悉的话,这一道题得高分并不难。

再如,40题第(1)明确限定了答题的知识范围,属于常见的哲学小切口问题。要求考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证小岗村改革的意义,而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我国改革的性质、目的、作用等内容在《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框题有专门论述,考生很容易在课本上找到答题依据。第(2)属于文化生活,这一问虽然设问范围比较大,但是同样可以整合教材上有关“文化作用”的知识得到相应的答案,也没有脱离教材知识。

二、对2019届高三夯实基础知识的建议

常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2018年全国Ⅰ卷非常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扎实的考生在高考中容易取得好成绩;相反,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无论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难以答好。

那么,我们应如何夯实基础知识呢?提出三点建议。

1. 熟练掌握教材目录。

目录是教材的基本框架,通过掌握教材目录,可以把每一模块内的单元、课、框、综合探究等知识脉络理清,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这能够很好的地从宏观上掌握教材内容。当前的高考,政治主观题经常会限定答题的知识范围(单元、课、框、目等),在这一背景下,掌握好教材目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掌握目录要注意区分有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标题。比如,《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的单元标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该单元第九课的课标题“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很相似;必修三的模块标题“文化生活”与第一单元的标题“文化与生活”仅有一字之差,但范围却大相径庭;再比如,《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标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和该单元第六课的课标题“求索真理的历程”,因为都有“真理”二字,经常有同学搞错答题范围,导致答案与试题要求相差甚远。

掌握目录要动手写一写。对教材目录的掌握仅仅靠眼睛“看一看”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印象不够深刻,学生一定要动手“写一写”,在合上书本后能够完整地写出教材的框架体系。

2. 对教材知识点不留死角。

有人总结出了高三复习的特点,“一轮复习看功夫,二轮复习看水平、三轮复习看士气”。其中的“一轮复习看功夫”就是说一轮复习学生一定要下足功夫,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筑牢根基,不应放弃任何一个考点知识。

要在准确理解知识的前提下,全面、熟练地记住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简单“背”会的知识永远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也就不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有的学生对教材知识背的很熟练,但是考试时却“用不上”的原因。因此,首先必须准确理解知识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需要熟练地背诵。

要强化落实到位。记忆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应该拿出专门用于政治记忆的时间,比如早晨起床后、午自习时间或者晚饭后等比较固定的时间,根据个人的情况反复背诵,并通过教师检测、同学互测等方式加以落实。

3. 加强整合,构建网络。

第一轮复习是从点的角度把握知识,这样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的,进入二轮复习之后,有必要将点的知识连成线,结成面,形成体,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出贯穿于知识之间的线索,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同一模块内部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这样有利于多角度掌握知识,也有利于答好主观性试题。

责任编辑 李平安

猜你喜欢
主观题知识选择题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三角函数部分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