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诗歌理解,提升鉴赏能力

2018-12-21 01:38焦文林
广东教育·高中 2018年10期
关键词:精卫主观题人物形象

焦文林

2018年高考古代诗歌考查,是高考试卷的重要内容;作为高考语文试卷里难度最高、考生失分最多的试题,分析其命题特点、把握命题趋势,探索科学高效的备考方法,对2019年语文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命题特点】2018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具有以下特点:

1. 以传统文化精华,影响考生化育灵魂 诗歌阅读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追求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全国3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分别选用李贺的《野歌》、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和王建的《精卫词》。每首诗都言外有意,韵外有旨:李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陆游“胸藏五兵”志在疆场的爱国主义热忱,王建“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的愚公精神。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品格充溢于字里行间,读来让人为之欣慰和感奋,进取意识、家国情怀、坚毅人格对考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唐宋诗歌是主流,客观+主观成常态 列表统计的七份试卷,从时代来看,唐代作品占5首,宋代2首,晋代1首,可以看出唐代诗歌占据主流地位的选文传统没有改变,这是由唐诗本身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决定的。从作者来看,陶渊明、李贺、陆游、辛弃疾等名家作品为主。从体裁来看,诗歌占7首,只有1首词,元曲淡出高考试题。从题型来看,浙江卷、江苏卷用主观题考查,其余6份试卷选择客观+主观的考查模式,足见这种考查方式的科学性,被大多数命题人认可。从分值来看,全国课标卷较2017年降低2分,由11分降至9分;其它试卷保持稳定。

3. 强化诗歌理解,重视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着眼“读懂”诗歌命题,普遍强化了诗歌词句、基本思想倾向、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引导考生重视古代诗歌的阅读,这种命题倾向主要体现在客观类试题当中。同时,试题更加重视《考试大纲》对“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体现在主观试题当中。

4. 创新命题思路,增加试题开放性 2018年高考古代诗歌的命题,还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引导考生多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全国III卷《精卫词》设置开放性答案,以激发考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为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

【命题展望】2019年高考诗歌阅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思想内容,坚持“立德”方向 诗歌选文仍然会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追求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体现托古讽今、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报国怀情,亲友离别、相思情深,保家卫国、建立功名,边疆生活、民族和睦,壮志凌云、昂扬向上,年华易逝、珍惜时光等思想情感的诗歌,将成为诗歌命题的必然选择。

2. 题型相对稳定,作品比较陌生 客观+主观仍将是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的主要形式,特别三份全国课标卷,第(1)题客观题四选一,避免了赋分权重的争议,同时5分降为3分,相对增加了主观题的比重,使理解分析与鉴赏评价难度、分值区分更大,更趋合理,2019年没有不保持的理由。诗歌文本的选择,仍然坚持“名家非名篇”的方向,“名家”能给考生提供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方面的联想性资源;“非名篇”则体现公平原则。

3. 强化鉴赏评价能力,创新命题方式 命题既关注对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也注重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和对思想情感的评价能力。特别是三份全国课标卷,命题会在多角度、深层次理解分析与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探索,希望引起考生的注意。

此外,主观题命题趋于方向明确、切入角度较小、能力层次较高的特点。

【备考指导】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的阅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诗歌意象,提升读诗能力 意象,指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物,它是古代抒情类诗歌的基本要素,理解诗歌意象,是读懂诗歌的重要途径。理解意象需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积累常用意象,把握深层意义、象征意义、情韵意义等。如松柏象征傲霜斗雪、坚贞不屈、高洁正直;竹子象征挺拔坚韧、谦虚淡泊、生机蓬勃等。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主观题,要求回答“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有何含义,其实如果考生联系上文的“男儿屈穷心不穷”,就能够理解“寒风”比喻诗人不遇于时政治失意,“春柳”比喻生活的希望与光明,诗句的含意也就清楚了。

二是学会以“形”味“意”,达到触类旁通,即通过诗人描写的意象的形态特征,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形”味“意”的重点是把握意象的修饰语。抓住“残菊”“衰桐”“寒井”“孤雁”等意象中的“残”“衰”“寒”“孤”等形象词性语素,可以概括凋零、衰败、凄冷、孤独的画面特征。

2. 理解重要词句,提升分析能力 “炼字”“炼句”客观题、主观题都会有涉及,在主观题命题角度具体化的当下,更应该强化对重要词句的理解。

一是理解重点词语,具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看字词是否传神。“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2)看字词是否表情。“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赏析叙事类、写人类诗歌的关键词,特别是与人物相关的动词、形容词,要注意其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效果。

2018年高考浙江卷考查了李颀《送王昌龄》中“淹留野寺出”一句中的“淹留”一词,既要求解释语境意义,又要求分析表达的思想情感。淹留,在这里就是停留、久留之意,联系上句“送君多暮情”,下句“向背孤山明”,日暮时分的离别,友人渐行渐远,由“留”而“行”的恋恋不舍之情怎不油然而生。

二是理解重点诗句,具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从内容的角度赏析句子。有的在景物描写里融入诗人情感,有的通过典故曲折表达情感,有的通过对比表现强烈情感等。(2)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句子。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凝练的美。(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句子。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分析其运用,指出其效果。(4)从所在位置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句,有點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如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第14题,C项,“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赏析,根据原句中的“笔刀槊”,概括出“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根据“天落银河倾”,概括出“气吞山河,势不可挡”,概括正确。D项,“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从诗句意义的角度赏析,“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这里写诗人在烛光的映射下笔走龙蛇、纵横挥洒的情景。

3. 赏析人物形象,提升鉴赏能力 人物形象的特点,包括肖像、性格、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特点,是古代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代诗歌受自身特点的限制,人物形象的描写笔墨集中、精炼,因此,与人物形象相关的特征、细节的描写,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最基本的依据。

赏析人物形象,备考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积累古代诗歌常见人物形象。如陶渊明诗歌里,热爱田园、情怀淡泊的诗人形象;李白诗歌里,藐祝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杜甫诗歌里,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王昌龄诗歌里,金戈铁马、英勇奋战的将军形象;陆游诗歌里,热血报国、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等。

二是掌握概括人物形象的技巧。(1)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小序、注释、平时积累的作家作品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或诗人的其他有关情况(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如分析陆游的形象,必须结合诗人生活的南宋那个时代和诗人自己的生平才能理解诗人深广的愁思与幽愤。(2)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抓住诗人对人物描写的诗句,即肖像、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描写,借此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3)关注景物,把握关系。关注景物描写,特别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它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作用。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进行了环境气氛的烘托。

4. 强化整体意识,提升评价能力 高考试题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考查,有微观的切入,也有宏观的把握,而且善于利用“宏观”类试题体现难度与区分度,因此,解题要树立整体意识,避免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评价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

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第14题A项,“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从全诗来看,作者并没有探寻精卫填海的动机,“精卫谁教尔填海”强调精卫填海行为的自发性、信念的坚定性,选项中“困惑”的说法与全诗主旨也是矛盾的。15题,就诗歌最后一联“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提问,问考生是否赞同“两句的内容以精卫的口吻来表现”。答案是开放性的,但并不是可以任意发挥,而要从诗歌总体出发,既自圆其说,又合乎情理。这首诗整体上看是赞美精卫之志,表达崇敬之情,开篇采用呼告方式“精卫谁教尔填海”,貌似与精卫对话,据此,“愿我身死”中的“我”应该指诗人自己,是说自己愿以牺牲生命帮助精卫完成填海之愿。

此外,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既是考纲的明确要求,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2018年浙江卷第20题就考查了古代诗歌“点染”的手法。因此,考生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结合实例学会鉴赏分析。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精卫主观题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精卫的烦恼
诗词鉴赏论述题答题技巧实例分析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精卫与乌鸦
“撕名牌”大战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