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嫣 王娟
【中图分类号】R73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10-182-01
中国人是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的高发人群,我国汉族人群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75%~95%,婴儿是乳糖不耐受的高发人群。目前治疗一般是乳糖酶、益生菌或者是无乳糖配方奶的喂养但效果欠佳,或者经济负担太重。笔者自2017年 以来小儿推拿结合中药母婴同服治疗婴幼儿乳糖不耐受腹泻临床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治疗
本组60例患儿经西医诊断为乳糖不耐受腹泻。(大便常规化验阴性、还原糖阳性、PH值低)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0-1岁,病情1-12个月。经乳糖酶、益生菌或者是无乳糖配方奶的喂养治疗效果欠佳。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母婴同服主方组成
藿香15g,木香6g,葛根15g,太子参7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3g。湿热明显去太子参、白术,加黄芩8g,车前子10g,苍术8g,寒湿明显加砂仁7g,苍术8g,山药10g,打成散剂,分装成9g一小袋。
取穴:取患儿左手睥经、大肠、小肠、外劳宫、三关、足三里、逆时针摩腹、分推腹阴阳、龟尾、七节骨、捏脊、百会。
2.2 操作方法
婴儿每次取9g加50ml水煎煮5分钟,每次服10ml,年龄每增长1个月加5ml,日3次;母亲每次取2小袋加100ml煎煮口服,日3次。治疗一周后观察评估大便情况,病情好转后可继续口服2-3周后直至痊愈。同时补睥经500次、补大肠500次、清小肠300次、揉外劳宫30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足三里300次、逆时针摩腹200次、分推腹阴阳30次、逆时针点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微红有热、捏脊6遍、摩百会30次。
3 疗效评价
3.1 療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腹泻症状消失,好转:治疗后腹泻次数减少伴大便质量变好,无效:治疗后腹泻症状无缓解或继续加重。
3.2 治疗结果
60例患儿中治愈48例,占80%;好转7例,占11.67%;无效5例,占8.34%;总有效率占91.67%。
4 典型病例
黄某,女,2个月,因腹泻一月余,每天7-8次,于2018年3月就诊于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儿科,即用上述方法。三天治疗后,大便次数减至3次,便质较成型,酸臭味减轻。继续治疗至七次,大便减少到一次。便质成型,酸臭味消失,预后良好。
5 总结
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腹泻上疗效显著,遂联合中药母婴同服治疗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泄泻的基本病机是小肠不能分清别浊,或大肠传导失常。分清别浊在小肠,升清降浊在脾胃。故治疗重点在调节小肠、大肠和脾胃。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多为虚性腹泻则应收敛之。选补睥经与上三关为补益脾胃。足三里调和脾胃。补益气血止泻四法中,龟尾、七节骨位于腰骶,属于督脉,腹与脐位于腹部,属于任脉,四穴均在中下焦,与形成大便的脏腑密切相关。它们前后阴阳配对,升清降浊。七节骨深层为脊髓排便中枢,推揉令热有较好的良性刺激作用。摩腹作用于大小肠。揉百会穴升清降浊。全方位分清别浊,调整脾胃与肠道气机,适宜于各种泄泻。
主方中藿香化湿;木香行气止痛;葛根升阳止泻;太子参补气生津;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白术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药性温和,补益脾胃,化湿和中!因此小儿推拿结合中药母婴同服治疗婴幼儿乳糖不耐受腹泻具有临床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