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四十载 续写华章新时代
——呼和浩特市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8-12-21 09:18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全市

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

赛罕区新媒体中心供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呼和浩特市委、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呼和浩特市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呼和浩特市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为呼和浩特市经济开启了发展之路。40年来,呼和浩特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4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9%,高于自治区的11.73%、全国的9.59%,从1978年的5.41亿元一跃增长为2017年的2743.7亿元。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与此同时,全区、全国分别为10.8%、8.55%。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47元,换言之,人均每天生产不到1元,2016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3235元,人均每天生产283元。40年同期相比,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自1997年后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初期,呼和浩特市三次产业已是“二三一”的格局。1978年,三次产业构成为21.32∶46.77∶31.91,而这一特征一直保持到1987年,在此阶段,呼和浩特市第二产业为绝对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次之。在1988年到1996年这段时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呼和浩特市三次产业结构呈“二三一”“三二一”交替出现的特征,第三产业已经出现超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优势的苗头。自1997年之后,呼和浩特市三次产业结构就成为了“三二一”的格局,到2017年,呼和浩特三次产业构成为3.9∶27.6∶68.5,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较为合理的结构。

二、三大产业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供给能力实现由短缺到总体平衡的转变

经过40年的发展,呼和浩特市生产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曾经困扰全市上下多年的商品和服务短缺的局面早已成为历史。

农畜产品产量(头数)明显提升。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达130.9万吨,比1978年(24.7万吨)增长了4.30倍。其中玉米产量95.2万吨,比1978年(3.7万吨)增长了24.73倍,薯类产量19.2万吨,比1978年(3.5万吨)增长了4.49倍。2017年全市牲畜年末存栏头数235.7万头(只),比1978年(137.6万头(只))增长了71.29%。2017年全年肉类总产量10.4万吨,比1978年(1.1万吨)增长了8.45倍。牛奶产量195.6万吨,比开始有数据记载的1980年(0.4万吨)增长了488倍。

第二产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55.8亿元,按照当年价格,比1978年的2.53亿元增长了297.74倍。主要工业品产量或从无到有、或由少至多呈几何级数增长。其中,饲料83.5万吨、液体乳129.4万吨、原油加工量447.2万吨、单晶硅3.0万吨、多晶硅0.5万吨、原铝28.1万吨,这些产品在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相关生产。卷烟39万箱(2016年数据)、发电量532.1亿千瓦时、烧碱25.9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4.57倍、173.32倍、85.33倍。

服务业供给能力明显改善。我市依托首府优势,多元化、多层次、多门类的服务体系逐步形成。2017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80.2亿元,1979年到2016年年均增长14.5%,比同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快0.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能力极大增强。公路里程从1978年的2033公里增长到2016年的7729公里,累计新增4696公里,增长了2.31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1997年呼包高速正式通车运行,结束了内蒙古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铁路里程由1981年的99公里增长到2016年的328公里,累计新增里程229公里,增长了2.31倍。动车组、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呼张高铁呼集段投入运营,结束了内蒙古没有高铁的历史。民航运输从点到面,航线条数、总起降架次及通航城市从1979年的3条、712次及6个增长到2016年的151条、81837次及80个。邮电通讯业发展迅猛。2017年与1978年相比,邮电业务总量增长了2032.24倍。邮电业务从单位走向个人,从城市走向农村,多种所有制、各种业态、不同规模的商贸业发展迅速,极大地繁荣了城乡市场。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1.0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为1335.7亿元和235.3亿元。而1978年仅有34217万元,两项分别为29660万元和1159万元。40年来,在传统服务业蓬勃发展并加速转型的过程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除了在全区范围内有绝对优势的金融业、旅游业外,电子商务、现代会展、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也在迅速发展。

三、全面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实现由小到大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积极吸纳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投资,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贸易持续发展。1990-2017年,以当年价格计算,呼和浩特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08.3亿美元,而199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仅有199万美元。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市从封闭、单一的市场逐渐转化为与呼和浩特市以外、自治区以外乃至国外开展多层次、多地区、多领域经贸合作关系。

招商引资持续向好。呼和浩特市开始大规模招商引资要追溯到1992年如意高新技术开发区、金川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招商引资工作不仅制定了“四面八方抓引进,东西南北搞联合”的“外引内联”政策,2018年以来,还特别强调既要“招商引资”又要“招贤纳智”,国内外优秀企业、优秀人才纷至沓来。从原来引进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逐步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并重。特别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以来,更加注重经贸、文化、旅游、教育、会展相关产业的引进。目前亚洲、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外商企业、全国各地的内地企业纷纷来呼和浩特市投资。

“走出去”战略持续推进。近年来,我市主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建成全区电子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国际快件入境通道和俄蒙出口通道。着力加强与环渤海、呼包银榆经济区各城市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引领呼包鄂协同发展,构建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以伊利、蒙牛为例,逐步走出自治区、走向全世界,已经成为了2017年度全球最有价值乳制品企业十大品牌。

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多点开花

40年来,呼和浩特市大力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实现了由制约发展到为发展提供保障的重大转变,逐步实现了由滞后于经济发展到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城市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从无到有。1990年,呼和浩特市仅有供热管道28公里,供热面积仅为203万平方米。2016年,呼和浩特市拥有供热管道2395公里,供暖面积为13896万平方米,分别是1990年的85.5、68.5倍。供气源最初以煤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近年来,煤气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且液化石油气的供气总量也在逐年减少。1990年,燃气普及率仅有20.13%,2016年燃气普及率已经达到98.9%,且主要供应能源转变为更环保、更高效的天然气。1997年,全市污水处理率仅有20.71%,处理总量仅有1707万立方米,而现在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4.6%,全年处理总量达13307万立方米。

城市集中供水、路灯、绿化从少到多。40年来,呼和浩特市年供水量由1978年的2792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14819万吨,供水管道由1978年的123公里增长到2016年的817公里,用水普及率已经达到100%。1985年仅有路灯4516盏,2016年共有路灯258387盏,主次干道和支路路灯覆盖率达100% ,主次干道亮灯率达99%,支路亮灯率达97%。40年来,呼和浩特市城市园林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由1978年的369公顷、11%、2平方米发展到2016年的14416公顷、38.3%、19.7平方米。2010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201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城市。

城市公共交通从线到网。1978年,呼和浩特市仅有70辆公共汽车,营运线路286公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到2016年,呼和浩特市有2128辆公交车参与营运,线路长度达707公里。目前形成了“三横三纵一环”快速公交骨架线网布局及快速线路、骨架线路、基本线路、补充线路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了公交线网对市区及城郊的全覆盖。

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事业更加凸显。截至2016年,全市从事研发活动机构有208个,研发经费支出33.61亿元,占GDP比重1.05%,当年专利申请1388项。而2007年,全市仅有142个从事研发活动的机构,研发经费支出5.76亿元,占GDP比重0.51%,当年专利申请336项。教育事业更加完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幼儿教育、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显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201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065个、病床17788张、卫生技术人员26498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3.32倍、3.25倍、3.10倍。文化事业更加巩固。可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积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截至2017年,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5个。体育设施更加完善。体育场馆从1981年仅有2个体育场、1个体育馆、36328个观众席位发展到2016年有25个体育场、6个体育馆、179700个观众席位,分别增长了11.5倍、5倍、3.95倍。现如今,市属体育场馆实现无假日开放,全市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2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

经过40年的发展,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加。改革开放的4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由尚未温饱到基本小康的转变。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17年呼和浩特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518元、29458元,同期自治区分别为35670元、12548元,国家分别为25974元、13432元,均高于自治区及国家的平均水平,是1980年的106.4倍(409元)、243.46倍(121元)。2016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6213元,是1978年的87.97倍(639元)。

城乡居民储蓄不断积累。1978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5496万元,1981年超过1亿元,1988年超过10亿元,1998年超过100亿元,2011年超过1000亿元,2016年达到1866亿元,是1978年的3395.2倍。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2017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覆盖到全市9个旗县区,参保人数达64.0万人,享受待遇人数20.4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3.1万人,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211.9万人、50.5万人、40.3万人和37.2万人。2017年末,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8509户,受益人数达114530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0571户、17212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985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57938户、97318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4106万元。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市全市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以呼和浩特市小学为例
2017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呼和浩特市地标性景观调查研究
诗书画印
2017年1—5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全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培训班在呼和浩特市开班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