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增进各族人民福祉,持续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辉煌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全区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610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74.2倍,年均增长11.7%;内蒙古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位已从1978年的全国的第25位跃居到2016年的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7元,增加到2017年的63786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53.5倍,年均增长10.8%。人均经济总量排位跨越到全国前列,由1978年全国的第17位进入到2017年的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7年达到1703.4亿元,比1978年增长245.9倍,年均增长15.2%。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40年来,全区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和区域结构以及分配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向更高水平不断迈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演进由“二一三”结构转变为“三二一”的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32.7∶45.4∶21.9,逐步优化到2017年的10.2∶39.8∶50。农牧业向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647.2亿元,比1978年增长8.7倍。全区第二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特别是工业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正朝着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现代工业新体系方向迈进。全区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1.8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5109亿元,比1978年增长112.8倍。大力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047.4亿元,比1978年增长150.4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发展。2017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3.3%,比2013年上升0.5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80%以上。非公经济纳税额占总税收收入比重为67.7%。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21.8%上升到2017年的62.0%。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2017年,东部五盟市地区生产总值5002.3亿元;呼包鄂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2017年,三市经济总量为9076.6亿元,占全区12盟市合计的56.0%。县域经济发展壮大。2017年,全区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区103个旗县区生产总值合计的55.2%,占据“半壁江山”。
(三)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落后面貌,自治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1985-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11.1万亿元,其中“十二五”时期以来的7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2万亿元,是1985-2010年的2.9倍。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积极推进,投资渠道不断拓宽,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投资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交通运输方面,以铁路和公路为重点,构建起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贯通区内,加强自治区与华北、西北、东北重要城市的联系,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铁路线路营业里程增加到1.4万公里。信息传输方面,大力发展各类网络传输方式,实现“三网融合”,构建起“数字内蒙古”。2017年,全区互联网上网用户2854.3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58.3%;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86.4%。
(四)对外开放活力增强,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目前,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日臻完善,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2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39亿美元,增长867.6倍,年均增长18.9%。自治区进出口贸易结构已由加工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为主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无到有,逐步扩大,进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017年的56.8%。贸易伙伴已由80年代初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到目前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对外项目,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开放取得重大进展。1984-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为492.3亿美元,年均增长25.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更加紧密。1976-2016年,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10.5亿美元。2017年,对外投资企业(机构)47家。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意向投资项目27个,约占全区新设对外投资项目的60%。
内蒙古立足口岸优势,进一步密切与铁路、公路沿线各主要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构筑连接俄蒙、面向全国的进出口资源加工集散地,先后开通了公路、铁路、空运等口岸18个。2017年,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8706.9万吨,进出境客运量586.3万人次,进出境交通工具183.4万列辆架次。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过货量超过8万标箱。同时,率先开通了呼和浩特市至德国法兰克福铁路集装箱专用线,为内蒙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五)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17年的35670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1元增加到12584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1978年实际增长16.8倍和14.5倍,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7%和7.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覆盖面扩大。2017年末,全区有162.9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964.3万职工参加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495.1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各项社会事业也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科技创新事业突飞猛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自治区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创新热情。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0.16%上升到2016年的0.8%。2017年,新培育自治区级众创空间9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家。2017年受理专利申请量达到11701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得到加强,民族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到2017年末,已拥有高等学校53所,比1978年增加44所;拥有在校学生44.8万人,比1978年增长33.5倍,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11.7万人,比1978年增长38倍;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2017年的9.41年。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2017年达到37.2%,比2010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健康内蒙古建设成效显著。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6.7岁提高到2015年的75.8岁;婴儿死亡率由1978年的57.2‰下降到2017年的4.36‰。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全民健身工程深入实施,竞技体育在国际国内体坛上的竞争能力增强,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逐步进入全国前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得到极大发展。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2017年,全区有文化馆120座、公共图书馆117座、博物馆93座,分别比1979年增加18座、40座和91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9.2%,分别比1980年提高45.9个和96.3个百分点。民族文化影响力扩大。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企业不断涌现,以草原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出版发行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内蒙古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内蒙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党委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指引了发展方向。自治区党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成就的取得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内蒙古落地生根,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方针政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蒙古党委、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率先在农村牧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扭转了农牧业生产一度徘徊不前的局面,全区农牧业生产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同时,根据自治区地域和资源优势特点,提出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思路,以及实施资源转换、开放带动、人才开发、科技兴区等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区情的认识和把握,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实现了从加快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发展,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转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为内蒙古“量身定制”了行动纲领,自治区党委坚持把讲话精神作为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守住三条底线”、保持“四个高于”、构建“四大体系”、建设“五个基地和一个知名旅游目的地”、促进“五化协同”、实现“两个达到”、筑牢“两个屏障”的发展思路和决策部署,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在我区的贯彻落实。特别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内蒙古在新时代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出了一剂良药。自治区各级各地以务实举措认真贯彻落实,推动了我区高质量发展。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由加快发展转变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也必将激励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扎实工作,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内蒙古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的跨越发展都是抓住了若干机遇而实现的。特别是“十五”以来,自治区把抢抓机遇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中,在实践中内蒙古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全方位推动协调发展、开放发展;抓住新常态下国家进行结构战略性调整机遇,大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业”同兴发展热潮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支撑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正是由于内蒙古改革始终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为发展积极创造有利的优势、资源和空间,从而赢得了先机、争取了主动,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逐步形成,使得内蒙古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内蒙古党委、政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强区富民”到“富民强区”,再到“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可以看出对发展为了人民的遵循。面对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际,自治区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两个达到”的目标。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富民优先导向,优先保障重点民生支出,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7年,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将近70%。通过民生工程的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自治区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发展聪明才智,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五)维护和加强各民族团结,是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自治区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法规,保证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享有民主平等的权利,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因此一直成为国家的“模范自治区”。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族人民亲如手足,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凝聚力,共同致力于全区经济建设,使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回顾既往,内蒙古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展望未来,内蒙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改革开放任务依然繁重,前进道路上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全区各族人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奋发有为,一定能实现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