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吸入麻醉对下肢骨折手术患儿血气指标及麻醉质量的影响效果观察

2018-12-21 11:53李林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氟烷血气下肢

李林云

(山东日照莒县人民医院,山东日照 276500)

临床中,下肢骨折属于一种常见病症,治疗下肢骨折的方法现今主要可分为手法复位后外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由于小儿生性好动,在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后极易发生骨折位移的情况,最终对骨折的恢复和下肢功能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为此,现今治疗下肢骨折患儿时多采用手术治疗治疗,而手术过程中麻醉措施为必不可少的一种措施,其中七氟烷作为新型吸入全身麻醉剂的一种,其特点主要可表现为血气分配系数低、气味芳香且对患儿呼吸道造成的刺激性较少等[1]。而为了进一步证明七氟烷吸入麻醉的效果,在该文中主要从该院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了七氟烷吸入麻醉对患儿血气功能和麻醉质量所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选取1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将均匀分组组作为原则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有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0例,患儿年龄介于2~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7±1.46)岁,体重介于 10~30 kg 之间、平均体重为(24.18±4.55)kg;对照组有男性患儿 31 例、女性患儿19例,患儿年龄介于3~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7±1.47)岁,体重介于 11~31 kg 之间、平均体重为(25.18±4.55)kg。年龄、性别以及体重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应用到对照组中,具体操作步骤:首先,在实施手术前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氯胺酮,用量为1 mg/kg。其次,在手术过程中对患儿进行持续泵入氯胺酮, 用量为 0.5~1.5 mg/(kg·h),最后在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展开骶管穿刺麻醉[2]。

将七氟烷吸入麻醉应用到观察组患儿中,具体操作步骤:首先,在实施手术前对患儿进行肌内注射长托宁,注射量为0.01 mg/kg。其次,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后严密观察患儿的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心率。再次,对七氟烷面罩的浓度进行调节,将其调节至6%~8%之间,氧流量则调节至4~6 L/min,同时将面罩轻扣在患儿面部进行面部给氧,当患儿的睫毛反射消失后进行骶管穿刺麻醉。另外,在手术过程中应逐步增加七氟烷的浓度,直至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3]。在手术结束后,两组患儿均停止应用麻醉药物,并严密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血气相关指标PaO2(动脉血氧分压)和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麻醉质量(完成麻醉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以及 麻醉苏醒时间)予以比较。

表1 对两组患儿的血气功能相关指标予以比较[(±s),kPa]

表1 对两组患儿的血气功能相关指标予以比较[(±s),kPa]

注:相较于对照组,*P<0.05。

?

表2 对两组患而的麻醉质量相关指标予以比较(±s)

表2 对两组患而的麻醉质量相关指标予以比较(±s)

组别完成麻醉时间(m i n)感觉阻滞起效时间(m i n)感觉阻滞维持时间(m i n)动阻滞起效时间(m i n)运动阻滞维持时间(m i n)麻醉苏醒时间(s)麻醉苏醒时间(m i n)对照组(n=5 0)观察组(n=5 0)t值P值9.9 3±2.1 2 1 0.2 8±2.3 5 0.2 3 6>0.0 5 1.9 8±0.3 6 2.0 3±0.4 1 0.2 2 3>0.0 5 2 2 1.0 6±2 3.2 6 2 2 8.3 2±2 5.1 5 0.3 2 8>0.0 5 7.4 8±1.3 6 7.1 7±1.4 7 0.1 4 5>0.0 5 1 7 3.2 4±1 9.7 1 1 8 1.5 3±2 0.2 6 0.3 6 5>0.0 5 3 8 6.6±4 2.1 1 6 8.4±2 6.5 1 4.6 5 1<0.0 5 1 6.6 1±3.2 5 7.3 2±0.4 7 8.2 6 8<0.0 5

1.4 统计方法

整理下肢骨折手术患儿的相关资料,将其输入到SPSS 21.0统计学软件中,根据数据资料不同进行分类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儿的血气功能相关指标予以比较

相较于麻醉前,两组患儿的PaO2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较于麻醉前,两组患儿的PaCO2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对两组患而的麻醉质量相关指标予以比较

两组患儿在麻醉质量方面,即完成麻醉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等方面,两组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麻醉苏醒时间,即疼痛消失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方面,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要显著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下肢骨折属于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症,尤其是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的较高。治疗方法可分为两种,即手法复位治疗和切开复位治疗,虽然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受患儿活泼好动等因素的影响,在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对治疗效果,甚至是对功能恢复均有可能产生影响。为此,目前在对下肢骨折患儿进行治疗时,多采用切开复位治疗。而通过研究发现,切开复位治疗的治疗效果和麻醉效果有着紧密联系,对麻醉方法进行探究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5]。

氯胺酮属于一种较常应用于小儿麻醉中麻醉药物,可促使患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睡眠状态,而高浓度的氯胺酮则直接可用于麻醉诱导,并根据患儿的心率、血压以及脉搏等指标进行麻醉深度的决定,最终通过肌松程度和体动反应则可进行麻醉质量的判定。而七氟烷同样是一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吸入诱导麻醉药物,并能够在患儿麻醉后实施静脉穿刺,达复合麻醉的目的。由此可见,七氟烷符合复合麻醉属于一种全新的麻醉方法,不仅不会导致患儿产生疼痛,而且会使患儿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并且不会对患儿的血流动力产生影响,有效维持了患儿的血气指标稳定。而从该文的研究结果也可看出,相较于麻醉前,两组患儿的PaO2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麻醉前,两组患儿的PaCO2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七氟烷吸入麻醉应用于下肢骨折患儿中的效果显著,有效稳定了患儿手术过程中的血气指标,同时改善了麻醉治疗,缩短了疼痛消失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

猜你喜欢
氟烷血气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氟烷红外光谱的研究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七氟烷对幼鼠MAC的测定及不同脑区PARP-1的影响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