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虹 ,张井兰 ,邹春杰 ,姜伟艳 ,高煜
(1.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2.大庆市人民医院骨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的传染性疾病,常在学龄前儿童中出现,其能引发患儿的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皮疹,并引发患儿出现发热、恶心和呕吐等不良症状,如不及时治疗还会致使患儿出现心肌炎、呼吸道感染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缺乏特效的疫苗,治疗缺乏特效药物,临床中仅是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因此提早发现小儿手足口病并进行及时的隔离和诊治,并加强对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笔者以该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68例小儿手足口病口儿为研究对象,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症状进行分析,以有助于人们提早发现和诊治小儿手足口病,并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预防和控制对策,现报道如下。
以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展开研究,其中女性患儿76例,男性患儿92例,患儿年龄集中在3个月~10岁之间。
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年龄、季节等因素与小儿手足口病的关系,并对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发病特点和临床实际诊治经验,提出针对性预防和控制管理措施。
不同年龄段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年龄段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表1结果显示: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5岁以下儿童在所有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占比达到88.09%。
不同季节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季节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表2结果显示: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时间中以夏季人数最多,占比58.33%,秋季次之,占比28.57%,春季和冬季发病率较低,占比均不足10.00%。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症状情况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症状情况
表4 小儿手足口病疱疹首发部位情况
表3和表4结果显示,小儿手足口病发病后患儿会在手部、口腔、足部和臀部等位置出现不同程度的疱疹,其中多以口腔为首发部位。同时患儿均伴随有发热症状。其中也有很多患儿伴随发生咳嗽、恶心、呕吐症状,少数患儿伴随易惊症状。
研究结果显示,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5岁以下儿童在所有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占比达到88.09%。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时间中以夏季人数最多,占比58.33%,秋季次之,占比28.57%,春季和冬季发病率较低,占比均不足10.00%,夏秋季节疾病发病率高与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下生存能力与传播能力强有关。小儿手足口病发病后患儿会在手部、口腔、足部和臀部等位置出现不同程度的疱疹,其中多以口腔为首发部位,同时患儿均伴随有发热症状。其中也有很多患儿伴随发生咳嗽、恶心、呕吐症状,少数患者伴随易惊症状。
针对这个研究结果,结合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实践及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加强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有。
(1)加强小儿手足口病社会宣教,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公共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向群众对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危害性、传染性、传染媒介和预防措施等知识进行宣教,提高人们对小儿手足口病的认识[2]。让人们意识到手足口病可以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泡疹液而传播,病毒还可以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手绢、玩具奶具、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进行传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3]。针对有小儿的家庭,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在夏秋等季节加强对儿童日用品、食物及饮水的消毒,且要保持房间的空气流通。减少儿童在肠道病毒好发季节在公共场所的出入,加强对儿童自身卫生的管理工作,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的好习惯。通过补充维生素,加强营养饮食等方式,提高儿童自身免疫力。最后,针对哺乳期婴幼儿,应加强母亲的卫生管理,保护婴幼儿免受病毒的侵扰[4]。
(2)加强学校等幼儿集中地区的病情预防:学校等幼儿集中地区,尤其幼儿园基本全部是5岁以下儿童,一旦发生小儿手足口病,极易造成疾病的大规模传染。因此在这些地区应实行健康晨检制度,尤其是在夏季和秋季,要做到对每一个入托儿童进行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一旦发现患儿手部、口腔、足部和臀部等位置出现不同程度的疱疹,同时伴随有发热症状,及时进行隔离并送医就诊[5]。
(3)加强医院急诊对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医院急诊是小儿手足口病传播的重要地点,因此应加强医院急诊对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以降低疾病传播,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具体措施有:①加强疑似患者的消毒隔离及其健康宣教:对疑是或已确诊患儿为手足口病的,要及时进行消毒隔离,隔离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流通。同时隔离室内要随时存放速干消毒液,以便护理人员和患儿可以随时清洗双手。患儿经常碰触的玩具、物品等要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讲解手足口病的几种常见传播方式,同时嘱咐患儿家属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处理好患儿的分泌物及排泄物等。让患儿家属教育患儿养成良好、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对患儿的饮食及生活起居行为进行监督指导。②加强对患儿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沟通交流时,一定要态度温和诚恳、和蔼可亲,尽力缓解患儿惊慌、恐惧、烦躁、情绪不稳定等的不良情况。对于心理负面性严重的患儿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降低其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其治疗效果更佳。③加强患儿的皮肤护理:在患儿的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开始出现丘疹时,将病床上能够造成患儿皮肤划伤的一些物品如床上的一些碎屑进行清理,并保持病床的干净和整洁。告知患儿家属为患儿定期修剪指甲,并提供一些舒服和柔软的衣物。如果患儿疱疹发生破裂,应在破裂处涂抹0.5%碘伏,并进行降温,防治感染。另外,选择一些无刺激的洗漱用品给患儿使用。④饮食干预: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选择营养均衡、容易消化的清淡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针对拒食或厌食导致酸中毒、脱水患儿者,需要尽快纠正酸碱失衡和补液。⑤加强对患儿发热护理:每隔1 h对患儿体温进行一次检查,并告知患儿家属密切注意患儿的一些发热表现,如畏寒或突然精神状态差等,应立即进行体温检测,防治发热的出现。如果患儿体温不超过38.5℃,可采取物理方法对患儿进行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的身体或冰敷等,对出现皮疹的患儿严禁食用有颜色消毒剂和酒精进行降温。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5℃,依据医嘱的要求为患儿喂食适量的退烧药物。护理期间保证患儿充足的饮水。⑥重症脑炎护理干预:若护理期间发现患儿出现哭闹不止、高热、点状出血等症状时,必须对无菌性脑炎做好预防措施,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并对其脑脊液中淋巴细胞、蛋白含量、血常规等进行严密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