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媳妇”是如何炼成的?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巧媳妇工程”调查记

2018-12-21 05:24赵稳成李欣
新产经 2018年12期
关键词:媳妇服装工程

◎文/赵稳成 李欣

河南是传统的纺织服装业大省,但长久以来,服装产业并不发达,行业规模一直在全国排在较后位次。与此同时,我国的服装产业也正在迎来重大变革,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特别是向河南这样的人力资源大省转移,成为必然趋势。能否及时抓住服装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解决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成为一个关键。

在河南的广大农村,正有一座劳动力资源“富矿”亟待发掘,这就是因丈夫外出务工而不得不留守在家里的青壮年妇女。她们因为孩子小、老人老,无法到外地打工,平日里大都处于“无奈地留守家中”“无助地忍受着贫穷”“无聊地打发大量空闲时间”的“三无”状态。但同时,她们又是“思想稳定、责任心强、渴望工作、需要钱花”的群体。据测算,河南省这一群体的数量在600万人以上,是真正优质的闲置劳动力资源。

2012年,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组织精干力量,在会长李刚等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鹤壁、商丘、周口、南阳、洛阳、驻马店、平顶山、信阳、许昌等市的近百个县、乡(镇),500多个行政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访问了无数个青壮年留守妇女,反响非常好。

于是,把服装工厂直接下沉到乡镇乃至村庄,让众多农村留守妇女直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巧媳妇工程”,开始在河南服装协会的研究、设计、推导下逐渐成型落地。

“巧媳妇”如何运作?

2013年,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抽调精兵强将,专门成立了巧媳妇工程办公室,将各方面力量向这里倾斜,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动“巧媳妇工程”实施。

“巧媳妇”工程的基本运营模式,是由行业协会牵头,由大企业带动、大品牌支撑、大订单拉动,“两化融合”起步,把中心工厂建在镇上,把卫星工厂沉到村里,在全省广大农村和新型社区建成星罗棋布的“卫星工厂”和“流水线班组、工段”,在劳力资源丰富的县乡村建设形成服装生产加工产业集群,把众多“三无”妇女组织起来,经过严格认真的工业化培训,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

“巧媳妇工程”的主要创新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制造工厂布局模式。二是创新生产线建设和生产运营投资构成模式,实行“地方出租厂房,设备商配置装备,服装厂组织产销,村组参股分成”等多元股份合作模式;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中心工厂”负责制版裁剪和整理包装前后两道工序,“卫星工厂”缝制工序实行“能人挑头,骨干组阁,跟单督导,规范化运营”,即所谓“两头在中心(工厂),缝制进农家”。

在实施过程中,河南省服装协会不仅大力倡导、推动,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巧媳妇工程”红红火火地实施,很快引起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注意。2013年,河南省妇联开始与服装协会协作推动“巧媳妇工程”,产业也不仅限于服装,结合各地的实际,鞋帽、食品、手工、家政服务等行业也采用这一模式。2015年,协会与河南省妇联倡导的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行动密切结合,联合实施了“巧媳妇工程百千万行动计划”,在全省农村留守妇女集中地区、贫困县和贫困乡村大力推进实施“巧媳妇工程”。

“巧媳妇工程”实施6年多来,已经在河南全省158个县、区全面展开。截至2018年6月,全省已经建成大大小小的“巧媳妇”工厂6800多个,有70多万留守妇女转化成为合格产业工人,带动近20万贫困家庭脱贫,构建优质产能约1500亿元/年。

“巧媳妇工程”实施以来,每天都发生着很多生动鲜活感人的故事。

每天一大早,送走上学的孩子,固始县徐集乡花集村贫困户刘加琴就来到离家300米外村部门口的成友再生资源公司的“巧媳妇工程扶贫车间”里开始工作。该公司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李德友返乡创建,这里的车间达1900平方米。刘加琴的丈夫前些年因车祸去世,留下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全家靠她一个人种田维持生计,日子十分艰难。在这里,她每月收入能拿到2000元,家里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立山服饰是“巧媳妇工程”在兰考县桐乡街道引进的第一家企业,尚惠霞是这里的第一批员工。她原本常年在外打工,2018年2月,在家过年的她听说立山服饰在兰考招工的信息,便立即报了名。凭着十多年在外从事服装生产的经验,她很快被委以重任,担任了生产部经理。她说,到现在她都无法相信,自己居然能管理好一个大厂的生产,实现了不用到大城市就能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梦想。

袁春丽曾是新蔡县宋岗乡长杨庄一名留守在家的军嫂,2013年,她了解到新蔡县恒源制衣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在“巧媳妇工程”的帮助下,她在自己家里办起了一个小小的服装加工厂。她经常对厂里的姐妹们说:“不要以为我们女人只能在家里带孩子,只能靠男人养活。我们一样能工作挣钱,让家人生活得更好。”如今,她的欣源制衣厂已发展到厂房1500平方米,员工近200人,企业被授予“新蔡县巧媳妇生产基地”“新蔡县扶贫产业基地”。目前,仅刘加琴所在的固始县徐集乡,就已在花集、八庙、堰沟等10个村建立起13个“巧媳妇工程扶贫车间”,吸纳400多人就业。“小车间培育大产业,小车间助力大扶贫,小车间连接大市场,小车间孕育大希望。”该乡党委书记许松充满希望地说,把“扶贫车间”设在贫困户家门口,既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题,增加了贫困户收入,还破解了普遍存在的企业用工难,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可谓是三方共赢,坚持发展下去,何愁贫困不除,农民不富,乡村不兴?

如今,放眼河南广大农村,有成千上万名像刘家琴、尚惠霞、袁春丽这样的“巧媳妇”,也有众多像许集乡这样的乡镇村庄。通过“巧媳妇工程”,“巧媳妇”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拿上工资,致富家庭,更有的化茧成蝶,管理企业,创办企业,带富他人。她们不仅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精神面貌也发生着喜人改变。而这些村镇则找到了脱贫攻坚、发展经济的有效抓手,活力十足,欣欣向荣。

“巧媳妇”好在哪儿?

短短几年间,“巧媳妇工程”能够成功实施,取得显著成绩,认真回顾分析,其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值得重视。

符合产业发展趋势潮流。近年来,服装产业发生重大转折,“产能为王”时代已经到来,而产能主要靠劳动力来支撑。服装协会的主要领导敏锐地把握了这一趋势,通过“巧媳妇工程”这一载体,不仅挖掘出产能富矿,而且通过引导培训,还把产能变成优质资源。

切合河南省具体实际。应该看到,河南农业大县多,人口大县多,贫困大县多,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个产业结构的调整空间还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不等不靠,不好高骛远,务实谋划发展。在很多偏远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特别是类服装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搭锯见末,开工见钱”,最适宜、最快捷、最科学。

发掘闲置劳动力资源,促进人口红利回归。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资源大省,但长期以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人口红利被其他省份和地区切分。“巧媳妇工程”通过把工厂车间直接办到村里,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既能有稳定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不仅发掘了农村留守妇女这一长期被闲置的劳动力资源,还吸引了众多常年在沿海等发达地区打工的人回家乡就业,更有一些在外创业成功的人回来投资兴业。

履行社会责任,体现行业担当。在新时代新征程,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为本行业的发展谋划,更为经济社会发展尽责。协会主动担当作为,和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动员、号召、引导全行业推行“巧媳妇工程”,目前全省已有近6800多家巧媳妇工程点,有70多万农村妇女实现就业。随着这一工程的深入推进,这些数字必将不断提高,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精准扶贫找到了“铁抓手”。扶贫攻坚,关键在精准。精准扶贫,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有效的、可持续的载体和抓手。“巧媳妇工程”主动融入脱贫攻坚战,把工厂开到农民家门口,其主要对象就是贫困家庭的农村妇女,而服装产业的特点是门槛低、用人多,这是真正有效、可在众多贫困地区推广复制的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一台缝纫机,致富一家人”。一个“巧媳妇”每月收入2000元,基本做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据不完全统计,该工程实施以来,已带动20多万农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兴旺,河南人多地少,农民靠种植养殖很难实现全面小康。“一台缝纫机,致富一家人;万台缝纫机,就是一座城”。“巧媳妇工程”从扶贫攻坚导入,在合适的县区可以不断发展壮大服装产业,一步步做成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让人的精神面貌得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农民靠种植养殖仍然是单体个体,一些长期形成的落后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很难根本改变。“巧媳妇工程”让众多原本闲散在家的农村妇女进入工厂,进入集体,接受工业化洗礼,变成合格的产业工人,在企业培育的守纪律、重质量、担责任的现代素质,不仅使其本人的精神面貌显著提升,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周边的人。这其中的意义和价值,或许比起单纯增加收入脱贫致富还要重要和深远。

农村巧媳妇,河南大财富。在今日的中原大地上,“巧媳妇工程”早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最生动实践。一位河南省领导在评价“巧媳妇工程”时说,这项工作做到了“巧用心、巧用劲、巧用智、巧用情”,创新思维、精准发力,激发妇女就业意愿,提升就业技能,让贫困妇女实现精准脱贫。“巧媳妇工程”是产业扶贫的发动机、摇钱树、铁抓手,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很大贡献。

“巧媳妇”也有难处

“巧媳妇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

李刚告诉笔者:目前,“巧媳妇工程”虽然在全省158个县(市区)都有开展,但与服装协会紧密协作大力推进这一工作的县区,还不到20个;工程虽已吸纳70万“巧媳妇”就业,但据测算,全省仅留守妇女的数量就在600万人以上。这一“富矿”只是刚刚挖掘了一角。

应该说,“巧媳妇工程”从开始实施到现在,还一直是河南省服装协会在主导推进,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对这一有着重大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工作还缺乏足够重视,政府对此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划,没有将这项工作纳入整个重要工作的盘子,没有出台专门的支持政策,也缺乏专项资金支持。

不少县区领导对发展服装产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总担心搞这么多服装厂,会造成产能过剩。其实,服装行业具有市场容量大、产品弹性小、吸纳就业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民生产业。这一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刚性需求,长盛不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数量要求会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服装产业会长时间保持向上发展态势。而且,农产品会受气候、产量的影响,电子产品的更新迭代频繁,价格波动都会比较大,这些因素对服装产业的影响却非常小,弹性波动几乎没有。

要想更好地推动“巧媳妇工程”,提高培训效率也非常重要。让留守妇女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培训是关键的一环。培训不仅仅是技能培训,思想素质的培训也同样重要。培训应该让用人单位“点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起到保质保量的作用。而我们现在的各级培训还大都是有关政府部门通过技校等实施,不仅缺乏针对性,还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政府部门应该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起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把培训资金更多地投放到企业组织的精准培训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媳妇工程”如果缺少上级领导的足够重视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发展将会步履缓慢,很难完全释放出其蕴含的巨大价值。

在沿海服装产业发达地区,一个熟练的服装工人,一年可轻松创造60万、70万元的产值。就算打个对折,我们一年有30万产值,几百万留守妇女成为“巧媳妇”,将会创造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如果上上下下都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巧媳妇工程”必将大有可为。

“巧媳妇”的下一步打算

李刚称:实践证明,“巧媳妇工程”不仅能促进行业发展,更能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将以这项工作为中心,提高站位,积极谋划,大力推进。

一是强化沟通,扩大宣传。加强与各地党委政府的沟通,营造政策环境,加快招商引资,加速服装产业在各县、乡(镇)的贫困地区集聚。

二是建立互动机制,服务招商引资。协会将更加注重政、企、社团三方互动,建立与各地妇联、扶贫办公室的联合推进机制,发挥专业和渠道优势,助力产业扶贫。

三是培育服装名镇,打造产业集群。持续推进服装企业产能下沉到劳动力集中的县、乡(镇),着力在人口大镇发展劳动密集的服装产业集群。

四是强化行业引领,围绕万亿产业目标,加快转型升级。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将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把“巧媳妇工程”真正做成老百姓的幸福工程、孩子们的希望工程、家庭的稳定工程、社会的和谐工程,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民永久脱贫发挥更大作用。争取把“巧媳妇工程”打造成为不仅在服装行业,还要在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不仅在河南省,还要在所有适宜的地区都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成功模式,在让中原更加出彩、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媳妇服装工程
让人心碎的服装
台湾媳妇康桂箖 十年情 两岸心
两个字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子午工程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工程
一直未变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