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中学 河南郑州 450000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其性格样貌也多次被贾家的实际掌权者——贾母所夸赞。她从一个弃婴到嫁入豪门,这无疑是美好的一生,然而现实总是比故事更加残酷,她的故事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色彩。
秦可卿的身世应该被分为两个方向去讨论:
首先,在太虚幻境中,秦可卿的神风实际上是太虚幻境的主人——警幻仙子的妹妹。秦可卿在警幻宫中担任着首座的职位,司职于管理人世间的风情月债。并且作为承受甘露之惠的一员,奉命于警幻仙子,前往人间作为神瑛侍者——贾宝玉的第一情人,担任着早日将金陵十二钗引领回仙境的责任。
其次,在人间部分时,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本是一个弃婴,被养父秦邦业收养,而这秦邦业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只是一个官居“营缮司”的儒士罢了。秦可卿甚至连自己的亲身父母是谁都不知道,也就是说,论出身的话,秦可卿在书中是非常低贱的。但是,奇怪就奇怪在,秦可卿在嫁入贾家之后,不仅得到了贾母的赏识,而且还和王熙凤相处地极好,并且在整个贾家都可以十分的受人尊敬和喜爱。再加之其本身的样貌和气质,因此就给了人一种大家闺秀的感觉。
再看在秦可卿离世之后,虽说可能存在着是为了隐喻贾府的衰落,但是从逻辑上来说也是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秦可卿作为一个普通的女眷,死后的丧事却是十分的隆重,在贾府那种封建社会风气盛行,三纲五常深入人心的家族环境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十分反常的。先不说,停灵停足了七七四十九日,宁国府所在的街上更是白漫漫花簇簇,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送殡之时更是六公四王等有头有脸的人前来设祭。而且更是用了忠顺亲王用剩的寿材做成了极好的棺材板。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的做法是非常违反人们的思想的。这么多的不合理和反常结合起来,足以指出秦可卿的身份其实并不简单。
综上,秦可卿一定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所谓的弃婴。红楼梦讲究伏笔、暗语、隐喻。再加上写作时代的影响,作者出于避免受政治牵连或文字狱之灾,将秦可卿真实身份和故事大段隐去。明面上的弃婴很可能只是个隐匿其真实身份的幌子,她真正身份应该是一个地位较高的皇室血亲[1]。
作者在塑造秦可卿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在很多矛盾的地方布置了伏笔,丰富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通过这一结构形象将《红楼梦》一书想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化。如果把秦可卿看成是“镜像”的存在,那么她映照的就是整个贾府走向衰败的景象。可以说,《红楼梦》中的秦可卿所起到的结构作用是比其本身的艺术形象更为重要的存在。
秦可卿的判词中有这么一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如果将这个判词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简单的分析的话,其意思就是说:天下人都在说贾府的不肖子孙都是从荣国府出来的,而宁国府则是因为欢淫无惮,所以才开始慢慢堕落的。虽然秦可卿在贾珍的压迫下不得不与其做出私通之事,而可以与最后一句扯上关系,但这应该与作者最终想要表达的观点还是有所出入的。我们再通过结合当时的政治派别(一方:北静王、义忠亲王老千岁等等。另一方:掌权派、忠顺王)的激烈斗争来看,秦可卿作为贾家支持北静王一派的重要砝码。如果北静王一派一旦成功,那么藏匿皇家骨肉的贾府即为第一功臣。“秦可卿”谐音情可轻,情可倾。情可轻不可倾,不管是秦可卿对于贾珍,还是贾家对北静王一派,其情分都太过了,不偏不倚安分守己,方保平安。这样的话,似乎可以为秦可卿所得到的待遇进行一定的解释。再将判词中的后面两句结合荣宁二府的结局,就可以对这两句话进行升华,从而侧面印证了秦可卿是贾府的“镜像”[2]。
文学从来都不是只浮于表面的逻辑描写和表达,其还应该有着无数的推测、猜想,才能从中找出文学中的美。从对秦可卿身份的猜想,到那些有矛盾、有疑团地方的思索,这些都是人们对其兴趣不减、不断研究的理由。从普通的描述中寻找这部小说里面的美感和独特的审美,这应该就是《红楼梦》受到人们追捧的原因所在。
着眼于秦可卿身上,也许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一个“淫丧”的原型。但是面对同样的景色,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原型应该也是如此的。但作者并没有对其施加以暴力或者是猎奇的思想,而是以宽广的心胸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去描写她,不拘泥于尘世的污染,以及直指其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不嗤之其身上的“罪名”,而是对其“美”的本性倍加珍惜。所以,这样的秦可卿形象在作者独特的审美品格之下,必定是让人惋惜,令人感叹这“情”字的存在[3]。
思想是文学的土壤,文学孕育着思想的希望。红学中的秦可卿虽然是个身世曲折,命运不由自己决定的悲剧人物,但是她不止是点亮了自己的光辉,还丰满了整个故事,并且通过她身上的矛盾和伏笔,得以将红学思想通过小说的诸多情节展现出来。秦可卿深藏于整个故事的结构,贯穿在整个故事之中,但却通过整个故事来表达自己。所以,若想读懂秦可卿,不仅要看文字本身,而且还要更深层次地挖掘红楼隐于文字背后的欲言又止、万千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