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源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姜艳 鹤峰县城市管理局
2015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2016年7月湖北省教育厅出台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我院在学习领会文件精神、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启动了两轮教学诊改。2016年,进行第一轮诊改,通过“说专业、说课程、说工作”的方式,完成了专业、课程、部门的诊改报告;2017年上半年,针对2016年度诊断的问题逐一改进、有效解决。第二轮诊改从学院治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五个层面开展了全员全程全要素的诊改,列出问题清单,撰写诊改报告、检验诊改成效等,教学诊改成为贯穿学院2017年度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线。
2016年起,我院就启动了课程诊改工作,从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教学四个诊断要素,规划制定、目标与标准、实施保障、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选用与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与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等11个诊断点,对各门课程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诊断意见和改进措施。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改进效果。课程诊改的目标就是,让每门课程开设得有意义,通过诊改,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受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均不如专业课程。有人认为,现在计算机、手机等智能设备应用普及,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开设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进入大学后,没必要投入多的课时去开设《计算机基础》。而且,现有的配套教材内容与初中和高中阶段有重复,而《计算机基础》课程团队与专业结合意识逐渐增强,而没有充分与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对接与研讨,导致教学内容选取不够科学合理。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进行着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还是老师把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骤讲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步骤,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很难做到迁移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仍然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几乎所有专业都是在大一上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导致机房紧张,实践课时无法保障与理论课时1:1,更不用说教、学、做一体化,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偏弱。
《计算机基础》课程团队一方面深入初中、高中和中职学校,真实了解各阶段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情况;另一方面深入学校各专业,真实了解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制定突出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具备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与完备性。
严格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选用公共基础必修课教材,并积极开发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当前引进的智慧职教中的国家资源库优质资源,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空间,实施基于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一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多数高职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基础,但近年来,我校有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计算机接触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分为基础与提升两个层次,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理论与操作技能。
二是恰当创设学习情境,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做中教、做中学”。
三是体现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涵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突出能力考核;合理设计教学反馈环节,评估教学效果,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对计算机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通过教学诊改,《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计算机工作者,我们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反思,逐年诊改,不断提升。
[1]任清华,潘辰.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6(2):242-243
[2]张玲玲.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47-49
[3]钟葱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