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及结构要素研究

2018-12-21 00:43赵富学程传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要素核心学科

赵富学,程传银

(1.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在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过程中,作为体育学科的载体与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学校和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进而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1]。2016年9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教育部发布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与框架,指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在健康生活素养方面,倡导学生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2]。将核心素养体系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是我国教育领域深化各学科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手段和路径。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部组织260多位各学科专家对普通高中阶段的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于2017年12月印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高中阶段学科课程标准凝练出了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通过该门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应该具备和获得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体现出党和国家的育人目标在各学科中的细化、具体化[3]。新修订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在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段划分、内容标准、课程示例、教学时数、教学评价等方面均有了重要的变化和革新,时代感强烈,其中蕴含着鲜明的体育学科育人价值与指向。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课程改革特有规律的体现和内在驱动的结果,它的内涵在“双基、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是国家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在体育学科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点和起点。通过发掘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比较国际经验、总结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优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可以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为学生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形成的,贯穿于整个学段的,适应学生终身体育且能对学生身心产生持续影响的,面向学生成长全程的必备道德品质和关键运动素质与能力。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中要求的重心和焦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础理论、结构要素的选择应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体育学科结构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要素需要涉及到体育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问题,需要与体育学科内容、体育学科方法、学生、教学情景和其他要素密切结合起来,在厘清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学科结构初始阶段、学科结构充实阶段、学科结构丰富阶段3个依次递进的过程,采用科学多样化的手段,去组织和帮助学生获得体育学科关键知识与技能,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取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学生即便在结束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后,仍然可以借助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的体育学科核心知识与技能独立地向前发展。

1 学科结构理论:开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理论基础

伴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课程目标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过渡已经成为体育课程不可逆的发展趋势[4]。虽然体育课程目标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并没有否定体育学科核心要素和培养人的重心所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关键性质与价值取向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由体育学科课程的一系列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反映的不仅是体育类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功能与价值的承载,而且预示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会使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更加明晰。在这样一种背景和逻辑关系下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就需要探讨支持其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用来解决在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探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

学科结构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提出和倡导的,该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过程—结构”学说。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具有结构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儿童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因为“任何概念或问题或知识,都可以用一种固定的形式来表示,以便使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用某种可认识的形式来理解”[5]。随着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各学科领域围绕“核心素养”这一主题,不断寻求对本学科的学科范围、体系、知识、结构与方法等进行全面的系统改革,以便适应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迎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流,将素质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过程、创新教育思想等融入到了各学科课程改革领域,其时代性和科学性非常鲜明。纵观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轨迹,几乎都是围绕学科领域的需要而展开的。

学科结构理论以“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两大主线为出发点,探讨了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问题[6]。在探讨学科结构问题时,学科结构理论将其划分为学科内容、学科方法、学生、情景和其他方面5个要素,并设置为学科结构初始阶段、学科结构充实阶段、学科结构丰富阶段3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而言,学科结构理论中的要素和阶段划分主要蕴含在体育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它所涉及的结构性问题是可以使用学科结构理论来进行解释的。因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成为体育学科培养学生过程中最为经济和最具有活力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为便捷和灵活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形成自己的关键体育能力,进而有效提升体育学科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需要依据体育学科特殊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掌握体育核心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转换、内化和评价的规律,形成适合于自己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并合理选择构成要素。按照学科结构理论的原理,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加以结构化,对其构成要素的选取思路和程序进行针对性指导,使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更加明确和理想,进而形成完整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确定了学科结构理论作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理论之后,就可以按照学科结构理论的基本要求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系统研究。

2.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选取思路

在选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方面,根据学科结构理论中“过程—结构”的构建要求,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现状和经验,发现不同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基于各自的社会现实和学校体育学科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一是自上而下型,其典型特征是由研究团队或项目组牵头,基于理论研究、经验借鉴和文献分析,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构想与内容框架,再通过深入实践、广泛征求业内外人士的建议与意见,用以修改和完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即采取该种方式。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与研究思路,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汇集起来[7],用于确定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这是一种时间短、效率高的研究思路,但存在的问题是预先提出的方案,可能会影响收集到的意见与决策的质量,甚至会遮蔽一些游离于预选方案外围的要素内容和指标。其结果会导致收集到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资料不能全面与准确地反映出意见和建议的指向。二是自下而上型,主要是通过征求家长、学生、体育教师与体育专家的意见,来组织、凝练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例如经合组织、德国和日本等采用此种组织方式。自下而上的设计思路能更好地反映利益主体及其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8],使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选取更为适切与合理,但缺陷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人力,如果没有相应的研究资助和支持,依靠个人力量较难完成。三是综合型,主要是综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方式,使其优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开展理论研究的时候同时广泛征求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将来自于两种方式的思路与结果结合起来。例如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普遍采用这种方式。

整体来看,3种研究与设计思路各有特色,自上而下的研究与设计思路主要使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方法,自下而上的研究与设计思路主要使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方法,综合型的研究与设计思路主要吸取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优点,既关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论层次的分析,又重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是目前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研究范式。

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运用学科结构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对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国际经验、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与实践等4个方面的总结,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型研究与设计思路,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选取程序

2.2.1 人员选定 按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思路的特点,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进行选取时,使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访谈法获取了国内外体育专家(含国外4位专家,作者于2017年2月至9月在美国乔治亚大学体育中心做访问学者时,对4位美国专家做了访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选取的建议与意见,请他们给出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看法,访谈的方法以个别访谈为主。访谈结束之后,请专家填写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作者在分析与整理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指标,请专家从中选取适合确定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时可借鉴的指标;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开放式的问题,主要用来收集专家认为在代表性指标之外的一些核心要素。

在访谈人员的选取方面,通过借鉴国内外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经验,将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对象分为4个领域共7类群体,4个领域分别为学校教育领域、教育行政管理领域、体育学科领域、学生家长,7类群体主要涉及中小学学校校长、中小学体育名师、教育学领域专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关领导、高校学校体育专家、科研院所学校体育专家、学生家长,每类人群访谈与调研5人左右。按照预定研究计划应该收集35位访谈与调研人员的有效数据,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收集了28人的有效访谈记录,35人均完成了调研问卷。

2.2.2 访谈与调研流程 1)资料发放。为了保证受访与调研对象对本研究所探讨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与思考,在访谈与调研之前,通过现场发放或者发送E-mail的形式,使受访对象事先接受到相关资料。资料主要包括:研究意图说明(包括研究目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国内外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情况综述的概要等),以及与探讨主题有关的其他研究资料与文献等。

2)介绍访谈的目的与问题。在和受访对象具体交流之前,研究者再次向受访对象说明研究目标,需要访谈的主要问题,以及界定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时所依据的理论、素材及界定的成果等,并简要对国内外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简况做以说明,使受访对象对此问题能有一个深层次的把握。

3)围绕访谈的问题,听取受访对象的建议。请受访对象就访谈的主要问题发表意见,通过录音和手笔记录方式,记录受访对象的发言情况,并随时追问不明确的问题。

4)发放调查问卷。通过E-mail、邮寄以及面对面的方式向专家发放《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意见征求表》(该表为作者在梳理与分析国外研究经验和国内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请调研对象对本文梳理出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指标进行评价,选出他们认为重要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并发放《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调查问卷》。

2.2.3 对调研与访谈结果进行文本整理及制定编码方案 在现场访谈中,对受访者的意见进行纸笔记录及录音,同时发放《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意见征求表》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调查问卷》。通过对E-mail、邮寄以及面对面的方式发放的意见征求表和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意见征求表和调查问卷各发放35份,各回收35份(两轮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各为3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通过解释受访者不够明确的条目,得出受访者的意见文本。对35位受访者的意见文本做了文本分析和意见编码,根据本文梳理总结的国内外研究经验,以及本文采用的学科结构理论的要求,确定了编码方案。使用Nvivo软件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并开展数据处理与分析。编码方案领域根据访谈与调研结果中意见指向集中的4个要素,即体育品德与修养、运动兴趣与能力、健康行为与习惯、运动品质与意志,将其设置为4个领域,并设15个一级指标和44个二级指标(表1、表2、表3和表4)。

表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编码方案体系(体育品德与修养领域)

表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编码方案体系(运动兴趣与能力领域)

续表2

表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编码方案体系(健康行为与习惯领域)

表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编码方案体系(运动品质与意志领域)

2.2.4 被访人员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所持观点的特征 按照学科结构理论的研究程序,通过对编码结果进行分析,本文梳理和遴选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4个组成要素,即体育品德与修养、运动兴趣与能力、健康行为与习惯、运动品质与意志,其程序、步骤与方法符合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程序与方法的要求[9],可以归纳出被访人员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看法有以下特征:

1)重视体育品德与修养、运动品质与意志,民族特色鲜明。通过对编码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体育品德与修养意识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一级指标,被提及率为84.21%。“品德与修养”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的立人标准之一,“立人先立德,树人必树德”,被访人员对“品德与修养”的一致重视,体现了道德修养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体育品德与修养领域的整个一级指标百分比普遍较高,相应的二级指标百分比也较高,显示出了更为明显的民族特色,主要涉及树立正确的体育品德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修养,长期保持良好的体育品德习惯,遵守规则,遵守制度;具备自觉维护体育活动秩序,文明参加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行为,表明了被访者对道德情感层面的重视。在运动品质与意志领域,强调运动中坚韧性、顽强性、果断性的培养,以及对运动目标清晰度及运动自控力的培养,被提及率分别为81.22%、81.95%,其对应的二级指标中,被访者普遍关注学生能否具备稳定与积极向上的心态,在体育运动中有意志力,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将在运动中形成的坚韧性、顽强性与果断性有效地迁移到个人发展过程中;能克服一切不必要的障碍,持之以恒地从事体育学习与锻炼,具有较好的运动自控力;运动目标的制定符合个人身体素质现状和体育锻炼需求。其中“坚强的意志、韧性、毅力”等体育精神层面的要求,在其他国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被访者对学生运动品质与意志的重视,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体育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2)被访者比较重视学生的健康行为与习惯,反映出对学生健康生活行为习惯的关注,生活性倾向明显。在健康行为与习惯领域,生活化的取向非常明显。被访者对学生在体育运动安全意识与卫生习惯方面均有一致的看法,其所占百分比为81.33%,其中二级指标的百分比依次为83.31%、80.05%、79.59%、80.76%,被访者普遍希望学生结合体育学习生活,在能够合理进行锻炼、规避练习、训练、比赛中有必备的安全意识;能知晓空气、气候、水和生态环境对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影响;可以获取和理解、解释基本的体育健康信息与服务,并学会使用这些信息和知识来调整自己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计划。在谈及健康行为与习惯领域诸构成要素的具体实施时,被访者高度一致的观点是,通过体育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包括身心习惯,可以为学生更好地适应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生活提供疏解通道,为学生应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奠定身心应对基础。因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塑造健康自我的先决条件,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与动机、创造性等,并非单纯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是综合体育学习的结果。

3)对某些要素的忽略。在访谈与调研过程中,被访人员对某些要素的提及百分比并不高,例如在体育运动物质兴趣与精神兴趣的一级指标中,对应的二级指标“知晓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具有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热情和持久力”的百分比为66.44%;“通过体育学习与锻炼能获得一定的成功感与愉快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能有效消除焦虑与紧张等不良情绪”的百分比为68.12%;“喜欢欣赏体育比赛,有自己倾向的体育项目,对体育新闻事件与热点消息比较敏感”的百分比为67.91%。得分均未突破70%,表明被访者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时的兴趣关注程度不够。兴趣往往决定一切,是体育学习成功与否的直接决定条件。如果学生对学习的体育学科内容兴趣不够浓厚,那么提供再好的体育学习资源和条件,其结果仍然会不尽人意。

需要指出的是,从访谈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被访专家在访谈中主要是谈论若干个人感兴趣的或思考研究较多的领域和指标,只有个别专家对他们所构想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做了描述。因此,访谈和调研中各指标被提及频率主要反映了被访专家认为的最主要的亦或是现在最为缺乏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而某些必要的素养指标可能并未体现在访谈结果之中;所以,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构成指标反映的情况,作者并没有完全依赖于访谈和调研的结果,而是根据学科结构理论的使用特点,采用综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结合梳理与总结国内外相应研究成果之后得出。

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要素的确定

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对体育学科育人取向的导向,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按照学科结构理论关于学科结构生成的原理,通过对访谈和调研取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验证了本文梳理与总结出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4个组成要素的合理性。体育品德与修养反映的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指向;运动兴趣与能力反映的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与追求;健康行为与习惯体现出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与要求;运动品质与意志则是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条件和保障。

3.1 体育品德与修养

品德与修养向来是我国学校各学科教育的首要基础,也是新时期学校教育贯彻“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一环[10]。体育品德与修养承载着学校教育通过体育学科培养人才的普遍期望,也贯穿着国家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体育品德与修养作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首要素养,体现着体育学科的育人取向,是国家“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在体育教育领域的重要展现。

在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品德与修养关乎着体育学科育人目标的成败与否。有效的体育学科教学也是培养符合国家、社会要求标准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径[11]。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来看,体育品德与修养是指学生按照国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期望,依据体育学科的育人特点,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形成和表现出的良好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与素质素养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体育品德与修养是学生从事体育学科学习的结果,它可以划分为认识、形成、提升、稳定4个阶段。需要指出的是,每个阶段之间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主要是依据学生自己的体育学习情况和领悟现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体育学科育人需求与自己个性特点的良好道德与修养,使体育学科配合学校领域其它学科共同完成育人任务。

3.2 运动兴趣与能力

运动兴趣与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中的关键要素,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坚持性与选择性,首先是建立在强烈的运动兴趣与一定运动能力的基础上的。运动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和从事体育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也是全力投入体育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而运动能力则是运动兴趣形成的重要保障。形成良好的运动兴趣与能力,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体育经历,追求积极从事体育学习活动的快乐体验,并可以主动改进自己的运动技术与技能,由此可以得到极大的身心满足感,获得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运动兴趣与运动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提出的要求之一,也是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主要路径[12]。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中,运动兴趣与能力需要经历形成、提升与稳定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对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运动能力产生不同影响,共同维护着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3.3 健康行为与习惯

体育课程改革强调通过学校体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13]。2001年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将体育课程的名称定为《体育与健康》,足以显现出国家对学生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展现了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中,健康行为与习惯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在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与健康有关的正确行为和良好习惯,具有稳定的延续性。健康的行为与习惯,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会学生知道怎样使用体育运动的手段,更加健康地去生活,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健康行为与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认识、形成、改进等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学生的生活环境、体育锻炼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营养供给等方面有关。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4 运动品质与意志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运动品质与意志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过程中形成坚毅的学习信念、清晰的学习目标、良好的自控力、顽强的拼搏精神、果断的判断能力与坚韧的锻炼品性,指导自己的体育学习高质量、高效率与高标准地完成。学生运动意志与运动品质的培养反映在平时的体育学习与生活中,体现在体育锻炼、训练和比赛中[14]。良好运动品质与意志的形成是与克服体育学习中的重重困难有关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运动品质与意志要求展现在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中,努力克服外在与内在的各种影响因素,主动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行为,确定自己的体育学习目标,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和监督,提高体育学习的认识水平,强化自己的内部学习动机,建立积极的体育情感体验,使自己的体育学习与锻炼活动能始终坚持下去。促进学生运动品质与意志的形成,也是各国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内容,学生没有坚毅的运动品质与意志,终身体育也就无从谈起,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也就无法保障。因此,在建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运动品质与意志的认识、形成、提升等阶段,探讨其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意义。

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

按照学科结构理论的“学科结构机制”构建原理[15],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诸构成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来进行阐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诸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机制,就是在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特征进行认同的基础上,运用学科结构理论建构的策略,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案例收集、数据整理、概念剖析和理论阐释等教学要素体现在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同时将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体现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个性要素融入到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这一期间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专业训练(包括基本身体素质、技术与技能)和终身学习的手段,系统地掌握从事体育学习的核心知识与能力,并要不断通过体育运动实践来夯实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进而成为个体和群体都能认同的优秀体育学习者。在个体认识层次的基础上,学生在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认知中表现出一种自我印证和分析体育学习能力的理性水平,它是个人体育学习经验的升华,是学生的自我价值在理论理性与经验理性交互作用下的个体体育学习的自主建构过程。通过学科结构理论的建构策略,学生运用主体层次的认识来解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自己身心发展的意义,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育学习经验和理解建构体育学习与锻炼过程,按照自己的体育学习规律形成体育学科能力,并建构适合自己的体育学习认知图式和框架,具有强烈的个体经验性。在4个构成要素的关系方面,合理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完整理解,使学生从主体认识的层次去理解体育品德与修养、运动兴趣与能力、健康行为与习惯、运动品质与意志的关系问题。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中包含的4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和无关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一种镶嵌式的程序性关系。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而言,其完善结构的形成,首先应建立在学生良好体育品德与修养形成的基础之上,体育品德与修养的要求要贯穿于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中,要能认识到体育品德与修养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塑造优良个性品质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运动兴趣与能力在保障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上选择、组织、分配和传递的供学习者学习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按照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对体育教学价值的理解,以“体育兴趣与运动知识、技术”为主线组织有关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将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和整理,形成体育理论、健康行为、运动技术、教学能力4个基点融会贯通的体育课程知识统一体。在整合体育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育学科内容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实际的需要,调整体育基础类学科、体育应用类学科、体育拓展类学科方面的知识层次,使学生掌握的体育学科内容知识能够达到既定标准的要求。第三,不断完善体育学科内容知识的同时,体育学科教学法知识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特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也不断有新的成分加入,新颖的教学内容需要体育教师及时学习与强化新式的教学方法类知识,以配合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强化教学过程,督促学生良好健康行为与习惯的形成和培养,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健康体育教学活动,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了解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现有的教学资源能否满足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的需求,以便更为准确地确定学生健康行为与习惯的形成特征,从而提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五,在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与习惯的基础上,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灵活创设体育教学情境知识的能力,强化对学生运动品质与意志形成过程中的交互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的认识,使自己创设的体育教学情境与学生运动品质与意志的指向相匹配和一致,并在保证体育教学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展现学生的体育学习风格和特点,使学生的运动品质与意志在承载着合理的体育教学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培育。最后,为了检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中4个要素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就需要借助体育教学评价知识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在体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中的效用进行测定、评估,重点展现测评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的部分,目的在于提醒体育教师及时更正与创新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的方法,减少和避免体育学科教学领域中的各类不当与失误,为起始部分的体育品德与修养提供有警示作用的案例和素材。由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4个要素之间存在的这种循环式链接和镶嵌关系的作用,其结果将会有大量有价值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知识及时补充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中,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将会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为体育教师教学程序的针对性设计及学生体育学习实践路径的创造性探索奠定了稳固的学理基础。

5 结语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结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进行探索,是体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新命题。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会给体育课程改革深化带来新的启示与机遇,有利于体育学科育人价值在学校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展现。另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是体育课程改革站在新起点上谋求新的发展与突破,它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活动。它的研究及实践需要政府、研究者、学校、教师四位一体的共同协作才能落实与推进,并且其自身也需要经历不断的修正、增删与演化的过程。作为研究者而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从自己的专业理解与专业实践角度出发,探索有效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理论问题,为提升学校体育的育人品质服务。

猜你喜欢
要素核心学科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