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李杰凯,徐校飞,李 辉,沙临博
(1.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100084;2.沈阳体育学院 教授工作室,辽宁 沈阳110102;3.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篮球运动学院,北京100084;4.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
“篮球基本功”是一个常年萦绕在中国篮球业界的话题,尤其是每逢国字号球队在大赛折戟之时,基本功都会成为“归结缘由”的众矢之的。基本功成为评判依据其实由来已久,各界人士均曾大声疾呼,但多年来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未能出现彻底的改观,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篮球基本功研究,相比于业界的重视程度,学术界则是另一番式微景象。篮球基本功既事关中国篮球发展又备受广大球迷关注,因此篮球科研工作者不应对此问题置之不理,相反应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对问题进行梳理,使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落实。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提出“熟知非真知”的论断[1],说的是我们对某些问题过于熟知,大家每天都在说并似乎都懂得,导致我们忽视了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而篮球运动的基本功问题便是这样一个尽人皆知但并非真知的现实问题。概念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剖析现有关于篮球基本功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基本功的认识仍处于人云亦云的模糊状态。在新时代中国篮球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该如何科学地认识基本功,如何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与时俱进的新概念,成为本研究所致力探索的关键。笔者以问卷与访谈的形式对现实情境中的篮球基本功问题进行了前期调查,后在梳理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找到传统基本功认识所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复杂系统科学观提出关于篮球基本功问题的新观点。
以篮球基本功的概念及其问题为研究对象。
1.2.1 问卷调查法 针对现实与研究中存在的基本功问题,与篮球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围绕基本功的概念及其问题编制问卷,在问卷初步编制成后经过两轮的专家审验与修改,形成最终的问卷,后对问卷效度采用专家逻辑检验的方式,总平均效度分数为8.5分(10分制)。以参加第一届SCBA联赛(原全国体育院校篮球锦标赛)的教练员、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计发放252份,回收238份,回收率为94.4%,其中有效问卷225份,有效率为89.2%。在距离第一次问卷发放两周后,随机选取部分院校的教练员与运动员作为重测对象,重测所得相关系数R=0.82,表明问卷信效度较好。
1.2.2 专家访谈法 研究者就基本功的相关问题对莅临SCBA联赛的8位体院专家和CBA职业俱乐部成年队及青年队的5位主教练共计13人进行了开放式专家访谈。后将访谈录音转译成文本,提取专家们的宝贵意见。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21.0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频数分析),观察样本分布情况,后又对联系紧密的相关变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讨论,部分调查变量设置见表1。
笔者在对基本功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基本功问题在篮球业界是普遍认同的客观存在。被调查者大多认为自身对基本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认为基本功是功夫,与基本技术并非是一回事等(表1)。
表1 篮球业界对基本功认知现状调查数据
笔者在初步统计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又对调查中“基本功认识”回答清晰的问卷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对“基本功是什么”以及“基本功包含的要素”这两个开放性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文字归类与整理。文字整理结合专家访谈意见显示,对于基本功问题的认识,无论是教师、教练员群体还是运动员群体,答案林林总总呈现各式各样,从运传投技术,到手脚腰眼功夫,再到体技战心智五种竞技能力等,没有较为一致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界对于这个看似“熟知”的概念并非有实质性的清晰认识,更多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非真知”见解,陷入了“熟知而非真知”的现实困境。如果说运动员的理论基础薄弱尚且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作为体育院校的教师和专业队的教练员,对这类重要且基础性的问题在认识上同样模糊不清,这样的理论现实就着实令人费解了。对于这样一个存有如此争议的篮球术语,教师和教练员们尚不清楚其内涵,又如何能科学地组织基本功教学与训练,又何谈将基本功练“好”呢?在2017年全国教练员岗位培训会议上,多名国家级教练员抱怨说:“青少年运动员选到了国家队,我们还得从最基本的防守卡位、抢篮板球教起”,“这些年的篮球运动训练我们丢掉了许多,基本功的缺失是最厉害的”等。从这些抱怨中不难看出,认识上的含糊不清已经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基础训练造成了严重影响。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对于篮球基本功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异常混乱的程度,亟需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试想如此重要的术语一直搁置下去,其概念的纷繁混乱必将严重影响教学训练效率。为此,我们需要找到基本功“熟知非真知”的致因,科学地厘清对于篮球基本功的认识,以求得基于客观事实并接近真知的基本功概念。
在对有关篮球基本功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篮球基本功的观点集中出现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表2),后续对于基本功的认识与研究也都建立在此早期的基础之上,并未出现任何实质性的超越。对表2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首先是对基本功的认识起初就存有不同见解,如田福海把基本功看作最基本的素质、素养;亦有观点则比较具体,以手、脚、腰、眼的功夫为主。其次是多以技术、技能为概念,而内容以手上和脚上功夫统之。前人对基本功的理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着篮球业界对于基本功的认识,对于这种认识不假思索地接受是造成基本功现实困境的重要原因,使很多教师与教练员形成了对基本功认知的惯性思维。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是什么导致我们出现了这样的认识,在认识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表2 早期文献中关于篮球基本功的认识
建国后我国体育界全面向苏联学习,从前苏联引进了以竞技运动为核心的项目教材,主要代表是1953年出版的《球类运动》。当时西方竞技体育的思想方法受人体解剖学为主导的自然科学影响,机械还原论作为其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着竞技体育教学训练活动。还原论又称分割论,是当时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主流思想方法。笛卡尔认为如果任一事物过于复杂,以至于难以直接解决,那么就可把它分解成一些足够简单、细小的问题,分别加以分析,然后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逐步上升到对复杂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2]。机械还原即像装卸钟表一样将自然还原成一组组独立的、基本的零件,再通过研究这些基本的零件来推知自然现象的性质[3]。自然科学以这种机械还原论的方法为基础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各领域建立起了庞大和完整的科学体系,逐步成为了大部分自然学科的理论基础。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源头活水,体育科学及竞技体育教学训练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哲学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完善起来的,而我们对于当时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则是深信不疑,正如表2所示,基本功的分类才会有手脚腰眼等之分。总而言之,隐藏在基本功概念庞杂现象背后的是更为深刻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当时哲学观念与思想方法的落后以及惯性思维使得篮球业界的基本功概念乱象发展成了如今的现实困境。然而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新的学科不断涌现,人们逐步认识到机械论在科学世界观问题上的局限性,同时也认识到这种局限给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反思基本功问题的本质,并尝试调整新的哲学视角,以新的思想方法重释篮球运动的基本功问题。
3.3.1 篮球基本功的由来 为探寻基本功问题的源头,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与网络数据库进行资料的搜集。资料显示基本功的源头为千年国粹—戏曲,由戏曲界最早使用基本功这一术语,其后是书法、武术等领域。我国篮球界前辈韩之栋1983年发表的《浅谈篮球基本功》一文,是有史可查的最早专门表述篮球基本功的研究,文中亦指出“基本功”一词是由流传在我国传统行当如戏曲、武术、杂技、书法中的“练功”发展而来的[4]。戏曲的“四功”(唱、念、做、打),相声的“四功”(说、学、逗、唱),武术中的腿功、腰功、鼎功、跳功,书法中的“永字八法”等,都是各行当中的基本功。练功的目的是为秉持传承,更快地培养人才,教予新人掌握专门技艺,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与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武术家、艺术家、书法家、歌唱家永葆高超造诣的秘诀。古语云:“功到自然成”“由基而入道”,其意便是从基本功做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进而才能有所成就。在当时,基本功问题深得各业界的认同,并且篮球运动是一个由水平运动变化为垂直运动的项目,这种运动方向的变化是手、脚直接作用的结果,而传统文化项目恰又十分重视手脚功夫,两者又同属技能行当,进而具有借鉴移植的可行性,篮球基本功这一术语便由此诞生。
3.3.2 篮球运动与传统行当的基本功本质区别总结访谈中专家们对篮球基本功的回答,总是陷入能回答却又难以名状的窘境,手脚腰眼好像与赛场上所说的不相对应,技术、素养的解释又好似没能说透。虽然篮球基本功确有借鉴传统行当基本功的必要,但不能因此而全盘照搬,这种照搬式移植的隐患便在于没有考虑到篮球运动与武术、戏曲、舞蹈等在项目本质上的不同之处(表3)。
表3 现代篮球运动与我国表演性传统文化项目的区别
这些需要“练功”的传统项目多是封闭性的,且以程式性的编排与表演为主,并无真实的竞争与对抗情境,如戏曲与舞蹈重表演,武术重套路。而篮球运动则集开放性、对抗性于一体,是在快速、多变的情境下与竞争对手直接对抗并继而做出灵活变化的运动项目,因而也就具有了传统项目所不具备的非程序性、动变性与心智性特点,如此分析可见两者之间确实有着质的不同。篮球项目的动变性突显出基本功并非仅仅是那些外显的“硬功夫”,而是在“硬功夫”的基础上融入了“软功夫”,如阅读防守、观察判断、随机应变等。因此,篮球运动的功夫不是“死功夫”,而是一种软硬功夫共同作用的“活功夫”。这种“活功夫”常常使运动员在实战中极具创意与灵性,也正因如此人们才常常为比赛中所涌现出精妙绝伦的传球以及眼花缭乱的机动过人而拍案叫绝,而这同样也是竞赛表演业的看点所在,与传统表演业有所区别。
3.3.3 基本功与基本技术 要认清基本功的实质,必然要厘清它与基本技术的关系,在访谈中部分专家认为基本功就是基本技术,基本功只是基本技术的通俗叫法,类似于教科书中的“掩护”在业界以“挡拆”来统称。然而查询基本功在辞海中的释义,基本功解释为从事某种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5],说明基本功不仅包含技能,更包含通过认识而形成的知识。查询基本技术的释义,得知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均属运动技术的范畴,运动技术是指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而基本技术是相对于高难技术而言的,是掌握高难技术的前提条件,是完成不同结构类型动作时起最基本、基础作用的方法[6]。如此将基本技术与基本功进行对比来看:一是技术单指项目动作完成的方法,并不含有认识;二是基本功若只谈技术不谈认识,便会成为缺少灵魂的空洞躯壳,明显与上文提到的篮球运动特点相背离;三是反观我们诟病球员的基本功时,通常是基于在场上出现无谓的失误、对抗情境下动作变形、投篮命中率不稳定等状况后而做出的判断,这种判断实质上是对动作实效性的衡量,而非动作方法与熟练的问题。事实上技术熟练而场上表现不稳定的运动员大量存在,也俗称为“花架子”,而场上表现稳定出色的运动员却必定技术熟练,两者并非完全对等关系,简单地将基本功与基本技术等同视之的观点显然存在问题。因此本研究认为,基本功与基本技术确非为同一问题,前人认识中将基本功划入基本技术范畴的释义也存在不妥之处。反倒是“技能”一说,相比于基本技术似乎与基本功更接近。虽然基本功与基本技术不是一回事,但基本功与基本技术两者之间关系的紧密性确实不容置疑,因为基本功的扎实与否通过完成技术动作得以体现,而是否合理、有效地完成技术动作则依赖于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与基本技术共为唇齿,互为表里并不容易辨别,人们常因难于分辨而将基本技术与基本功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不可等量齐观。
林语堂先生曾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过于依赖经验与直觉,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国人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导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技发展极其落后[7]。这种现象在体育领域亦有所凸显,如“实践派”过于依赖经验,致使文武相轻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专业教练员在访谈中透露,一方面是教练员对直觉经验的依赖,另一方面则是实践的效果与理论难以相互印证,无形之中又助长了直觉经验的可靠性。再者,就篮球基本功而言,其重要程度尽人皆知,但理论界一直未能找到有力的理论来进行科学的解释,同时也缺少哲学思想武器的有力支撑。因此,出现这种现象便也在所难免了。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耗散结构论、广义进化论、量子力学以及以复杂系统整体论科学观[8]等新理论的出现,让我们拥有了认识世界的新思想武器,进而可以从更加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基本功问题。相比于机械还原背景下的基本功研究,以整体论的科学观进行基本功等类似复杂系统的研究更具说服力。
4.1.1 基本功是具有“自我表述”性质的系统 现代篮球运动对抗日趋激烈、比赛过程也日益复杂多变,不具有任意片段的可重复性,受场上局势、同伴、对手、判罚、教练、观众等众多因素综合影响,成为了复杂、开放、有活力的系统。而在复杂系统整体论科学观中,自我表述系统的软硬结构作用模型可谓把握了基本功概念与训练问题的真谛。自我表述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其发展受自身预设的理想目标影响,过程展现出高度的自我相关性,用科学的语言来说即是自我设计、自我建构和自我相关,自主性为自我表述系统的主要特点。自我表述系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看得见的,称为硬结构;另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称为软结构。硬结构对软结构起着支持作用,软结构对硬结构起着建构的作用,在软、硬结构的相互作用中,硬结构执行系统的“日常”功能保证系统的存在,软结构在硬结构支持下对硬结构进行建构,使整个系统不断发展、创新与演化[9]。
如图1所示,基本功的自我表述系统可分为硬功夫和软功夫。硬功夫是我们日常看得见的,也是天天练的内容,从最初的基本手法、步法到具备移动、运球、传球、投篮、突破等操控球的能力,再到具备综合应用的能力等。而软功夫则是看不见的,是通过日积月累所磨练出来的潜在素养,从最初的判断决策到磨练出专门性的感知觉能力、形成技战术素养到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复杂系统整体论告诉我们,篮球场上所展现的每一个打法及创新都来自软功夫与硬功夫的相互作用,没有独立于软功夫之外的硬功夫,更没有独立于硬功夫之外的软功夫,软、硬功夫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在整个基本功训练的自我表述系统中,运动员先是通过软功夫如自主性对自身硬功夫实施建构,使一些处于软态和尚不具备、尚不稳定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提升并硬化,进而硬功夫得以增长;软功夫则在硬功夫增长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性实现螺旋式上升。与此同时,由于篮球运动的复杂性与开放性特点,自我表述系统持续不断更新,软硬结构在外界信息刺激如日益激烈的对抗和快速的攻守转换等趋势下不断进行自我再建构以与现代篮球发展趋势相适应。软硬结构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演化,硬功夫不断加深,软功夫不断提升,运动员的基本功日趋扎实、高效,从而能在比赛中游刃有余。
图1 基本功的自我表述性质及涌现模型
4.1.2 基本功的“涌现”现象 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经常展现出的灵性以及不可思议的即兴创作到底是基于怎样的机理而出现的,一直令人倍感迷思与不解。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兰在他的著作中深度解析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涌现”现象。“涌现”现象是指事物由简单的规则与规律可以产生出永恒的新颖与新奇,特别在人类游戏、音乐和大气湍流等复杂现象的运行中,均出现此现象[10]。篮球运动的本源即是游戏,比赛中“涌现”产生的源泉同样是规则与规律的交互作用,事实上这种“简单的规则与规律”与基本功问题不谋而合,因而才产生出实战中永恒的新颖与新奇。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像球星所展现出的蝴蝶穿花般精彩过人,也不外乎基本功中体前、胯下、背后、转身等几种再简单不过的变向方式,但却能演绎出实战中的千变万化,令人赞叹不已。篮球运动中的“涌现”通俗来讲即是练就了基本功,便可以在实战中创造出无限新颖与新奇的打法与风格,基本功极尽张力之美,形式简单,内涵深邃。
4.1.3 基本功的时间特性 对于基本功为什么要长期坚持练习的问题,自我表述系统也给予了回答,带有自主特性的软功夫的重要作用不仅仅使硬功夫增长,它对维持硬功夫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乒乓球界提出的基本功“三天不练,观众知道”以及技能操控类项目如网球经常提到的“手生了”,都揭示出这样的道理:不保持基本功训练会导致已练就高度敏感的专门性知觉发生退化,硬功夫出现消退进而通过动作外显出来,如低级失误、找不到手感等,而实战中涌现现象的出现亦是自我表述系统“功到而自然成”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扎实的基本功正是在软硬功夫彼此间长期的相互磨练与提携当中形成的,从大的时间尺度来看,也正是在与开放的外界信息系统长时间交互作用过程中,软硬结构间不断相互施与建构,基本功的硬功夫才外显日趋稳定、扎实、高效,软功夫外显出多变与灵性,篮球运动才会不断“涌现”出无尽的技战术打法[11]。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在理性认识阶段的产物,是理性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12]。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逐步揭示出对象的特有属性,特别是本质属性,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产生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形成概念。依据复杂系统整体论科学观,篮球基本功自我表述系统的特性与辞海中对基本功的解释有所契合。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辞海中对基本功的解释属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共性解释,因而具有高度的普适性与概括性,可作为参考,但在具体项目释义中还需融入项目本质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项目基本功概念,否则概念便容易模糊与泛化。对于早前涉及到的篮球基本功概念,访谈中亦有部分专家表示倾向于赞同“技能说”。但研究者发现,伴随篮球运动的发展,不论从技战术理念还是从打法风格上均较早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篮球基本功与基本技能之间的界限亦日趋分明。两者的分界之处在于:1)基本技能是指较为基础和基本的能力,而现代篮球基本功则不仅仅满足于基础和基本的能力,还包含在激烈对抗强度甚至一定难度情境下仍能进行稳定发挥的能力,即前文基本功所追求的实效性。2)基本功不仅包含了基本技能在内的硬功夫,还包含了基本技能所没有的软功夫,如应变能力,这也是基本功涌现现象的根源所在。3)基本技能与基本功在时间磨练上存在显著差别,基本技能的时间范围是指到具备这种能力所花费的时间,而基本功的时间范围则像传统项目谚语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样历经持久练习形成能力所花费的时间。基本功的时间范围更持久,内涵更丰富,与自我表述系统相符。与此同时,基本功中还隐含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精神传承,也是业界所希望看到的景象。
因此,篮球基本功可以概述为:篮球基本技术经过持久磨练而形成的非凡的综合应用与应变能力,是硬功夫与软功夫不断相互作用并高度结合的产物。基本功的自我表述系统蕴含了自觉练习、自主提高、持之以恒的练则精进、停则消退的道理,而系统的开放性则决定了基本功练习是一个不断交互信息进而不断进行建构与创造的过程。
在篮球运动复杂开放的系统中,通过软硬功夫不断进行自我建构而形成的认识与能力是基本功自我表述特有的性质,这与被动、机械的重复以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时间简单叠加之间有着质的区别[13]。反观传统的基本功训练,之所以效果不佳且让青少年倍感枯燥乏味,原因便在于用机械和线性的思维方式去对待本应复杂多变的情境活动,在封闭、孤立的系统中使情境、对抗、情感、动作创造等诸多鲜活的不确定因素被剔除。来自西方对抗激烈的篮球运动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有益补充[14],这一方面显示出我国运动员从事篮球运动方面的先天劣势,另一方面又提示我们对于篮球运动要把握住“对抗”的竞争实质。复杂系统整体论的科学观提示我们,基本功的训练需要走出过去僵化封闭的线性思维桎梏,使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自接触篮球运动开始便要有对抗的意识与训练环境,在训练中从器物(如拖拽伞、对抗棉垫等)对抗开始,逐步上升至真人干预与对抗层面,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使软硬功夫能够在实战鲜活的、整体的、对抗的情境下进行融会贯通,并持之以恒地勤加练习。概言之,要将对抗贯穿于基本功训练的始终,围绕对抗展开训练,才能适应现代篮球愈加复杂多变、对抗激烈的发展趋势。
对于旧有的基本功认识,应理解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科学哲学观影响下存在的合理性,但伴随科学理论的推陈出新与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从系统演化角度还是时间演进方面,对基本功问题的认识都应不断与时俱进。此外,伴随市场经济功利性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腐蚀,在社会风气浮躁的现实生活与训练困境中,基本功同样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基本功所传递出的是人们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能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殷切寄予;是老一辈篮球人希望能够夯实中国篮球基础,让中国篮球矗立于世界前列的良苦用心;同时亦是时代所赋予的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