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海纳百川
——记上海研修之行

2018-12-20 09:02谭方亮
师道(人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研修教育资源改革

谭方亮

2018年6月24日至6月30日,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三批教育专家项目赴上海研修,这是该项目的首次省外研修。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五天总共听了4场讲座,走访了6所中小学校,甚至晚上都安排了讲课。研修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课程建设与评价、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修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讲座、学校观访、对话交流等。学习任务较多,每个组要完成一篇学习简报,每人要完成 “六个一”的作业,包括:一张印象深刻的照片、一句感受最深的精彩描述、一份记录每天学习内容和心得的日志、一篇个人学习总结、一次与自己所在学校老师交流学习收获和心得的分享、一条对培训工作的建议。

七天的研修理清了自己对上海教育的一些认识,坚定了自己的教育追求,也更加密切了专家班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又一次印证了芬兰学习归来时的感受: “做一个学习的人,走一段幸福的路”。

一、课程建设的理解更明确

在专家的指引下,我也参与了学校的 “君主之风教育”特色课程的建设,并成为广州市教育局的重点立项项目,获得了独立批的招生资格。但这一次的课程建设非常被动、非常功利,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不甚明了。

此次上海研修涉及了大量的课程建设内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的 《寻找教师的课程坐标》,从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解读了课程建设及其实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纪明泽的 《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践与思考》着力于课程建设的绿色评价。此外,上海市卢湾高中何莉校长,上海市第60中学王晓虹校长、单颖副校长,宜川中学王浩宇副校长,均从学校层面详尽介绍了面对新高考的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具体做法。鉴于篇幅所限,这里仅略说一二。

杨四耕老师说,课程就是“课+程”。课,包括理念、目标和内容,这是课程的名词属性;程,包括实施、管理和评价,这是课程的动词属性。也就是说,课程包括两个维度六个要素。目前不少学校设置的课程,大多属于 “三无”(无目标、无逻辑、无评价)、 “两弱” (弱关联、弱管理)、 “两不”(不贴地、不活跃)的 “大杂烩”。这样的课程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可能还会激发学生的厌恶感。杨老师强调,课程建设要从点状的 “试水层次”,逐步上升到线状的 “特色层次”和鸟巢的 “文化层次”。这样的课程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回应孩子学习需求的倾听感、丰富孩子学习经历的见识感、严密而非拼盘的逻辑感、嵌入式而非加减式的统整感、触及教育变革的质地感。如何迈向更高层次的课程建设,杨老师强调要坚持瀑布式改革、解题式思维、专题式聚焦和引擎式推动。

上海市宜川中学的 “励志导航”系列课程,包括天下情怀、人生榜样、梦想启航三大系列,致力于新高考制度下给予学生学业、生活、生涯的指导。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 “全景式”课程体系,是一个基于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教育资源的课程,以全民聚焦、全程关注、全息设计、全员参与的方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研究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卢湾高级中学的科技素养培育课程,通过细化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精化训练系统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海市的中小学校几乎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合乎时代的要求、学生的需求,体现了本真教育的追求、自然教育的回归,丰富和发展了国家课程。这是学校教育应有的方向。

二、专业成长的路径更多样

教师专业能力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关景双认为教师专业能力包括 “六个方面”:解读文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操作能力、研讨观评能力、用笔说话能力、观点分享能力。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纪明泽认为教师专业能力包括 “五大能力”:教师分析、研究、评价学生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开展社会实践的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及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展开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师持续提升学科素养的能力。他们的解读角度不同、层次各异、内容有别,但都基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源于教师的工作属性和职业特点,受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呈现出动态的一面,应当考虑区域性因素以及成长路径的多样化。

在关景双老师看来,主题式课例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路径。他说,专业成长有三个关键词:立场、案例、反思。工作立场决定学习需求,真实案例催生鲜活经验,行动反思造就专业教师。教师成长必须紧紧抓住两个情境:课堂情境和研讨情境;体验中对话有助于快速成长。用教研做科研,用课堂做课题;读书是教师的姿态,写作是教师的修为;理念与方法应该相结合,化教学、教研行为为习惯,知识自动化就变成了能力,方法自动化就变成了艺术。所以他主张以主题为引领、在课堂中洞察、在顿悟中生成。这应该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选择。

纪明泽老师强调,学习是专业成长的很好方法。只有有了学习的内在需求,辅以专业化的培养,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但培训与培育,是有区别的。培训,重在“训”,这是外在的、强制性的,效果不一定能够达成,往往适用于年轻教师,必须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指导。对于骨干教师、名教师,培训是没有用的,更合适的是培育,“育”是宽松的、内在的、有选择的、有目标的,重在发挥示范、成为模范。

上海中小学校的实践,更多的强调课程建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针对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构建课程,并在实践中优化、完善;引领学生参与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进行项目设计、研究;面对新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优化内容、提升效率。这些都是专业成长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现实教育,并非只有一个常态;专业成长,也并非华山一条道。立足时代、投身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是所有专业成长路径的共同特征。研学修人,研出名师,研出名校。

三、高考改革的理念更清晰

曾几何时,大家几乎都认为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是 “瞎折腾”,搞坏了教育,加重了师生负担。但深入的研修学习发现这种认识何其肤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考制度改革是为了推动高中的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系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培育人才路径多样化、办学特色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上海的高考制度改革,虽然滋生了一些问题,也有不少的困惑,但都在实践中得到了修正和完善。改革大方向没错,改革的主流没问题,改革的步伐也不会终止。

改革有效整合了校内外教育资源。长期以来,高中教育似乎就是单纯地呆在课室中应试,囿于课堂,束缚了思维。但几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上海不少高中改变了这一状况。学生大量地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课程成为学校的重要课程,成为高校录取参考的重要指标。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各功能场馆积极主动与学校结合,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

改革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上海学生在国际PISA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证明了上海基础教育的巨大成就。在校园里,我们看到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技艺精巧的手工作品、出人意料的大胆设想和彬彬有礼的道德涵养。

改革有效优化了学校的教学行为。全员导师制、全员参与性、技能培养型、选科走班制渐成常态,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大增,学习效果大大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校的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有理由相信,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必将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也将带来基础教育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育资源的开发更灵动

长期以来,学生能够利用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单一的课本、有限的师资、狭窄的信息交流,无形中影响了教学效果。图书馆成为摆设、体育馆无人问津、艺术楼无“艺术”,这些是不少中小学校的通病。去年到芬兰学习曾惊叹其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资源之丰富,这次到上海中小学校观访也欣喜地看到了多样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上海市宜川中学,图书馆有个性定制阅读区、新阅读体验区、悦读沙龙区、阅读分享区、特色活动区、新书推荐区等;物理实验室有模拟飞行体验区、创客工作室、成果展示区;演艺厅有学生的剧本展示、演出海报、名家的现场指导;体育馆有传统体育区,如少林拳、梅花桩,也有常见的专业训练场。各个场所的设计风采各异,灵感十足,凸现人性。洋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校园,简直就是一个果园,甚至是动物园。学校养过孔雀、天鹅,校内绿树成荫,各种果实挂满枝头。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与自然融为一体。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配置,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川中学每年6月7、8号高一高二学生 “跟着父母去上班”的职业体验,把社会各项工作与教育有机对接;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职业体验”,要求学生走进经济(宝钢集团、商飞集团),金融 (上海证交所、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贸易 (金桥出口加工区),航运(东方航空、东方造船厂),科创(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全方位的感受和参与,学生得到的岂止是教育!

早在十几年前,上海市就已实施中小学生市内各场馆 “一卡通”,配合政府开发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平台。学生出入场馆实时记录、社会实践效果监测,数据即时更新,无法修改,是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真实反映和客观记录,确保了内容的全面、证据的充分。

学校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限制,将学生置于社会大环境中,随时、随处感受和体验教育,这才是回归教育本义的方向。

“宜先精于园艺,然后当好园丁”,这是当年我考上师范大学时一位老先生送给我的一句话。无论是在师范学习还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铭记着这一告诫,它伴随着我从一个校园走到另一个校园,也见证了我从一个懵懂学子,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专业尊严的特级教师。但我也知道,路还长,园艺仍需要不断成熟、不断完善。上海研修,使我这一感触尤为深刻。

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上海教育人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坚持孜孜以求的探索,迎来了教育的 “春天”。上海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为下一步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教育专家班成员上海之行就只为一件事:深度学习。一年来,境内外的研修学习,让我多次感受到离教育专家那么近,似乎触手可及,而实际上距离却又是那么遥远。但无论如何,梦想是要有的!

猜你喜欢
研修教育资源改革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改革之路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