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程教学大纲与每位教师息息相关,它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明确教学职责、规范课程教学行为及保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课程教学大纲是培养学生方案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确定课程目的、明确教学要求、组织教学过程、编制教学计划、确定教材、测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整体教学质量等工作的重要依据[2-3]。目前,在教学大纲编制及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4]。在很多高校,教学大纲只是一个必须提供的文件摆设,并没有落实其应具备的指导作用。
教学大纲中虽规定了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学时安排,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含量会与教学大纲中列出的学时不相适宜。如大纲中规定4个学时讲完的内容实际上2个学时就已经讲完,也有规定2个学时内讲完的内容实际要3~4个学时才能讲完。这样容易导致教师在上课时不知所措,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等问题。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大纲制定者对该课程不了解或了解不够。
教学大纲仅仅列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不体现教学方法是目前一个普遍的问题。目前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我国高校普遍从规范性纲领性文件的角度来理解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重视学习内容而忽视学习的方法和程序,而澳大利亚的大学教学大纲中就明确了学生课前需要准备与课堂参与的要素,并对教师辅导和答疑的时间和方式进行了安排[5]。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很难得到体现。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虽然占绝大部分,但只是一些传统知识,缺乏创新而且不能体现课程特色。
恰当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然而,多数大纲在编制过程中,没有明确规定每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实际讲述的重点和难点与大纲中不相符。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纲制定者对其制定的课程了解不足或根本不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课程应有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有编制者在编制教学大纲中的随意性造成的。
对于同一专业先后开设的不同课程中存在较多的交叉和重复现象。其一:专业课大纲制定过程中教师不注重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问题;专业课教师之间未曾坐下来仔细地斟酌和商讨课程的安排和设置问题,大纲制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沟通,缺乏整体性认识。其二,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陈旧,导致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照应,不能围绕相应的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深浅相宜的合理安排[6]。
教师在编制大纲前需要熟悉课程内容及教学重点,重视教学大纲的编制,而不是仅仅将大纲作为必须提交教学任务的一个文件摆设,在编制时随意而为。教师能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根据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学时,这样不会导致出现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与实际教学学时不相符的现象,也能保证在教学大纲中体现重点、难点。
专业课教师在编制大纲前需要坐下来仔细商讨课程的安排和设置问题。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课内容进行汇报,老师间经过沟通、讨论,确保专业课内容间不重复,由负责专业课程安排的主任围绕专业方向,进行统一协调,确保课程准确定位。
目前教学大纲主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议教学大纲不仅从教师的视角来,也需要从学生的视角探讨教学大纲的编制问题。教学大纲的编写应以学生的能力为导向,通过理论学习及课程实验,将能力、素质及技能培养的内容纳入到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是水文及水资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此为实例,介绍教学大纲编制。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简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与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考核方案及考核权重、课程持续改进、推荐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课程简介。在课程介绍中需明确该课程的定位,指出课程内容,体现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成效。
课程定位:《自然地理学》主要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是其它水文学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地理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水文水资源专业其他课程及后期从事水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绪论、地球、地壳、大气过程和气候形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水体及其相互联系、外动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及地貌发育、地表化学元素迁移与土壤圈的形成、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自然地理系统的规律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区域划分与类型研究等。
学习成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大气过程和气候形成、不同水体及其相互联系、地表化学元素迁移与土壤圈的形成等,使学生将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针对实际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水环境保护措施,为今后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工作、进一步深造和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提出该课程的课程目标,说明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如表1。
表1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
注:表中“H(高)、M(中)、L(弱)”表示课程与各项毕业要求的关联度。
表2 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培养环节
表3 知识单元、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表4 《自然地理学》课程需要持续改进的内容
(3)课程目标与教学环节。包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如表2所示。
(4)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自然地理学》将以“地球、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特征”为主线,主要有地理学基础、大气过程和气候形成、水体和地貌等知识点,重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见表3)。
(5)考核方案及考核权重。考核方式为闭卷。最终考试成绩为平时成绩(占30%)与试卷成绩(70%)之和。平时成绩的认定依据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小论文等。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关联性,大纲中还设定了相应章节的分数比例,拟定的试卷出题标准等。
(6)课程持续改进。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课程持续改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撑点。没有持续改进,是无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见表4)。
(7)主要参考书。参考书可以丰富老师的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所以,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补充课程教学所需的参考书,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有益的。在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我们给出了如下参考书。
1、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2、伍光和主编,《自然地理学》,高教出版社,2000。
3、马建华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杨大文等译,《生态水文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