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褶皱山石的皴法初探

2018-12-20 02:52■/
长江丛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皴法六盘山山石

■/

一、六盘山褶皱山石特征

六盘山处在鄂尔多斯地块、青藏地块和阿拉善地块之间。“地质学中,岩石主要有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几种。”最新地质学研究成果表明“六盘山盆地大致经历了早白垩世成盆阶段和晚新生代强烈改造阶段。”六盘山约形成于早白垩世燕山造山运动期间,地质构造呈现沉积相特征。六盘山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岩层裸露处,明显可见的弯曲就是山体受板块挤压产生的巨大力量而发生变形。这种特征的山脉在地理学上叫做褶皱山系。褶皱山体因地质年代不同,沉积物之成分不同,导致岩层的厚薄、软硬度及色彩也有差异(见图1)。

图1 褶皱山体外观

绘画史上,无描绘六盘山的画作丝毫线索。笔者意欲创作乡恋主题的系列山水画作,写生中,发现传统皴法中,没有恰当的皴法来描绘这种褶皱山石。而回顾皴法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就会明白,只有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胆开拓,对传统皴法加以形式转化来探索表现六盘山的新皴法。

二、传统皴法类别与形式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画自魏晋草创到宋元的成熟,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代画家囿于交通的限制,在各自生活一隅内观察表现,创造了璀璨的山水画艺术。从成熟甚早的绘画“六法”之“应物象形”来看,画家在挥毫写意的同时,需顾及基本的形似。齐白石先生说过:“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皴法是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画家在观察写生的基础上,提炼真实物象特征而创造出的山水画笔墨语言。是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从皴法落实在宣纸上的直观形态出发,大致分为点皴、线皴和面皴三类。

点皴以传为范宽所创的雨点皴为代表;线皴以南唐董源所创的披麻皴为代表;面皴类当数南宋李唐幅擅长的斧劈皴法。一般来说,披麻皴适宜表现松软平缓的土质山丘。斧劈皴的块面较大,常用来表现坚硬的山岩,雨点皴及刮铁皴在描绘砂砾混合、松散土壤的地貌方面,可以较好的体现被风雨侵蚀而造成坑坑洼洼的山体特征。

三类皴法经由后世画家不断创造生发,演变出更多形态,比如,披麻皴衍变出牛毛皴、解索皴、折带皴和荷叶皴。皴法名目繁多,大都以模拟现实物象特征而命名。这也折射出中国人“观物取象”的思维和表现特点。皴法在山水画中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物象形。

它在塑造山石形态方面有着单纯勾勒、点染等技法无法取代的地位和效果。在整个画面的形式构成中有重要意义。

如前所述,六盘山的山石特征是典型的褶皱形态,裸露出地表的部分风化严重。地质主要由细碎土壤、泥沙、砾石及动植物残骸因水的作用而成的水成岩,其组织结构与火成岩相比,具有相对的“松脆性”。传统写意山水画中,并无画家对此种山石有过见诸史册的记载,如何在六盘山的写生中,体现出该山的这一重要特征而达到“应物象形”的目标呢?这就需要从传统皴法中寻找启示。

三、皴法的形式转化

山水画皴法自问世以来,后世又据其基本形态衍生出许多其他皴法。笔者的研究也需以传统为基础,综合分析,首先来找出一种适合六盘山褶皱山石新皴法的演化母体。

画史表明,比较严谨而独立的山水画虽在隋唐即已初见端倪,但其真正的确立与成熟,还是自宋而始。北方山水名家范宽,在多幅相传出自他的山水幅中,可以清晰看到雨点皴的熟练运用,这是对关陕一带黄土沉积相地貌的描绘。所以,雨点皴不适合用来描绘褶皱岩石的六盘山。面皴类皴法又如何呢?众所周知,斧劈皴以面积大,形似斧头劈出的块面一样,适宜表现坚硬峭拔的巨石危峰,如华山的千仞绝壁,极宜其来表现。但褶皱山系层层叠叠,弯弯曲曲,显然不适合用斧劈皴了。可以考虑的就只剩下线皴类皴法。

经过详细的比较,笔者认为线皴类中的折带皴比较接近目标要求。

图2 倪瓒山水画局部

中国文化有类比的传统,此种皴法因画出的墨线形似“折带”,遂被后人命名为“折带皴”。“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用之。他常以笔头含水很少的“渴笔”画出河湖岸边静默的岩石,气氛空旷萧疏,使画面极具文人画淡泊简远的气质(见图2)。六盘山也是水成岩,由于受挤压而弯曲,不似太湖一带岩石那样,常出现弯曲的弧度,有些地方弯曲还很厉害。这就要要对折带皴加以形式转化,慢慢的摸索研究。

笔者仔细分析了倪瓒山水画中的折带皴,反复模拟其行笔始末,试图还原画家的皴法过程,发现其形态规律是转折处无多尖锐,古人有:“勾多圭角而俗态生。”圭角就是尖角,转折处过渡柔和虚淡是折带皴笔法的关键。另外笔者从绘画心态上模拟画家内心“应物象形”的意识(这是笔者的大胆设想),认为画时需注意意念的引导作用,即强调:虽为“折带”,仍需处处设想这是在画厚重而坚硬的岩石,切不可轻飘飘,真似衣带随风婉转。凡动笔心中先存此念头,笔下才可能出现相应“笔气”。画折带皴还需注意横向用笔时,笔路不可太过平行,要平中有变。变法首从浓淡干湿考虑,其次是点苔的使用。

笔者选择在六盘山下的金佛峡写生。此处山谷寂静,四面风声飒飒,修筑公路而人工开凿的崖壁横剖面上,褶皱岩层的纹理、形态和色彩均清晰可辨,一览无余。灰黄、灰蓝和灰紫色的岩层让人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水草繁茂,游鱼成群的淡水湖泊!这一变化使人只有感慨宇宙大化的无穷和自然力的鬼斧神工。仰视山巅,丛林森森,使人又生沧海一粟之渺小感,更加迫切的想留住这种无言的大美在笔端心底。

皴法转化要仔细观察,在观察中研究山石特征:构成、体积、组合规律和色彩倾向,并借鉴当代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对折带皴的笔法分解(见图3),将大量信息汇总,结合自己笔墨实践,思考转化。

尝试之初,笔者先用干淡墨勾勒山崖的大体轮廓,然后在轮廓内,按岩石走向继续以干淡墨勾勒内部起伏细节。注意将传统折带皴比较平直的形态依据六盘山的褶皱岩层弯曲之特征加以弧状变化,这是实现转化的关键。岩石与土层覆盖处的衔接要自然,草木的生长也要注意删繁就简,不可喧宾夺主。附生与地表的低矮灌木,远处的以打点法来画,近处的就详细一些,画出丛簇的之感,与山石相依,水墨以浓淡干湿互用。

图3 陆俨少所画折带皴

图4 褶皱山石皴法表现(海云香,2018)

笔者对此一转化的尝试,虽不成熟,但就因地制宜的研习皴法来说,还是较有意义的,所做画稿如图4所示。

时值金秋,六盘山层林尽染,笔者将水墨与朱膘、藤黄和花青等色并用,画面效果更好。

四、结语

皴法作为重要的山水画技法,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流传至今。而笔者的相关探索距离成熟还有很大距离,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者必须潜心毕智,先功某一家皴。至所学既成,心手相应,然后可以杂采旁收,自出罅冶,陶铸诸家,自成一家。”艺事无涯,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在转益多师、加强写生和临摹古人画作的多重努力下,探索一种适宜六盘山此类褶皱山系的皴法还是有可能的,这一点寄希望于我们未来的努力。

猜你喜欢
皴法六盘山山石
浅析山水画的皴法程式
探究“皴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学习
草木化英魂 山石写丰碑——脚山铺阻击战纪实
山行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版画印千年 传承有新意
山行
六盘山陕西片区脱贫攻坚有序推进
六盘山成为重要水源涵养地
藏在心中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