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随着国家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崛起,其他领域的变革也应运而生。其中,高校教育的变革也如积蓄了力量的土地蓄势待发,将迎来新一季的百花齐放。全国各类学科竞赛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了起来。短短几年中,高校的学科竞赛从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生物等五大类赛事迅速的拓展到设计类、商务类、电子类等学科。其门类齐全,涵盖各个学科、专业。既有某门学科的专项竞赛,又有跨越不同学科的综合类竞赛。主办部门上至教育部,下至省厅,再到学校自己举办以及各个行业协会主持等等。据2014年的统计,国家A级的竞赛有10,国家b级的竞赛有23,省厅市级的竞赛有23。列举部分如下:
国家A级国家b级省市厅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竞赛大学生网络商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TI杯上海大学生电子设计邀请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旅游大赛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厅辩论赛
这样的局面,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着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方面,这是国家、民族逐步强大起来,有精力开始反思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着手尝试探寻变革途径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学科竞赛的开展可以以赛促教,以赛督学。对教学的开展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目标利远远大于弊。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距离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已经将近15个年头。实际上解答“钱学森之问”不仅关乎体制方面的改革,更重要的在于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根本转变。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却并不能凭空就能发生。其恰恰的与国家经济、政治的强大繁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科竞赛的增多既是经济繁荣引起人们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自然结果;同时通过学科竞赛的举办与参与又会促使各个领域中人们思想观念的极大转变,为能培养更多国家、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创新型人才要求在现有条件下综合利用各种相关的方法、思想变通的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学科竞赛的主要命题形式。
直到现在,我们学校的上课局面大部分仍旧是: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学的课堂上,老师想要和学生交流,学生依然纹丝不动,拒绝任何的交流,甚至对老师的做法有点瞧不上。学生只喜欢整齐划一的端坐在讲桌下,等待着教师的喂食。不管有没有建议和意见都不会轻易吐露个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已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讲错了都不知道。他们甚至认为学习本来就是这样的方式。课堂是零互动。他们也在这样的温床上一躺就是四年。等待真正面临问题要解决时,第一反应就是茫然。这样的教学,对国家长久的发展、对个人一生的成长而言都是多么的可怕。但是,这样的错不在学生,错在随大流的教育观念以及方法。
若一门学科有了竞赛的引导,南郭先生就不会雪藏那么久。迟早会被滴溜出来嗮太阳,而早出来总比晚出来好。通过参赛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愿望。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
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其实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总是占用全部的课堂时间不停的讲,学生只能被动的坐着听或着打瞌睡。教师总担心放手让学生去学会耽误时间,降低效果。事实上,只要课堂安排合理,教师完全可以引导性的讲解,留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学习。而这不正是学科竞赛所需的学生素质吗?学科竞赛的开展一定会迫使教师去思考、寻求更科学的教学方式。
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参加学科竞赛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与人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关注在校的学习,关注将要融入的社会,关注自我长远发展的规划,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或许比学习具体的知识更有意义。
(1)科学管理学科竞赛,使举办竞赛的意义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从参赛学生的选拔、学生的培训,都要讲求方法。
(2)学生要参加学科竞赛,但数量不能太多。一学期能有一个最好,两个次之。但超过两个反而过犹不及。
总体而言,近年来学科竞赛的增多,代表了教育的一种趋势。高校应该重视利用好这种趋势,使高等教育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