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学规对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借鉴

2018-12-19 11:20刘潇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7期

摘 要:中国古代书院学规中合理合规的经典规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书院学规与当代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目标功能具有一致性,对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涵养作用,有利于促进高校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训、校规、校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值得挖掘、转化和借鉴。

关键词:书院学规;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借鉴

中国古代书院学规中合理合规的经典规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书院学规对于生徒修身为学、待人接物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可操作的行为标准,与当代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的价值目标、功能作用具有一致性,值得挖掘、借鉴、转化与吸收运用,对于促进高校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校训、校规、校风,帮助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古代书院学规与当代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在关联

(一)古代书院学规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内涵

古代书院学规,也作学约、学则、学箴、规约、规训、训约、讲规、会规、揭示、开示、院规、堂训等等,它是古代书院的纲领和基本要则,发挥其规范生徒人生目标、价值取向、读书治学和日常生活行为的作用。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遵循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包括行为规则、道德规范等,这些规则除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外,主要有教育行政部门法规性文件和高校自行制定的相关规定,如校训、校规、《学生手册》中的学生行为规章等等。

(二)古代书院学规与当代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目标功能具有一致性

古代书院学规与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在目标宗旨、程序方法、功能导向等方面具有逻辑关联。无论是古代书院学规还是普通高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管理规定,主要涉及的是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和功能导向上的共性特征,特别是古代书院学规中指示进德立品、读书治学、待人接物的微言大义,与当前高校倡导的立德树人的宗旨,具有目标上的相同性和功能上一致性,其文化价值的深度发掘、现代转化与传承,对于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校训、校规、《学生手册》等规范性的校园文化,我们仍能清晰感受到古代书院学规的镜像。

(三)古代书院优秀学规文化对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涵养作用

古代书院学规是古圣先贤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留给世人宝贵遗产,特别是学规中倡导的道德人格、治学修身和待人接物之道,彰显了价值引领、人文关怀和明德新民的大义。现代高校校训、校规,旨在引导学生立德修身、勤奋治学,规范其行为习惯。为了让学生理解、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从古代书院学规中汲取、借鉴其约定俗成的语言、微言大义的表达方式和日用伦常的践行路径,达到引领、规劝、规范之效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前往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倡导青年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谆谆告诫青年学子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简单看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学子的具体要求,实质上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立志、修身、笃行的殷切期盼,總书记援引经典,辞约意深,有如一部大大的现代版学规,引领莘莘学子博学力行,成人成才。

二、古代书院学规的价值意蕴

(一)阐明教育宗旨、教学主张

书院教育的宗旨是,尚德修身尊贤,重身教,敦五伦。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所谓人伦,就是指人与人之间长幼尊卑的关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书院学规的内容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而展开,要求生徒能不断吸纳新的良好品德,以充实自身,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道德体系。这种体系以“仁义”为本,以“忠孝”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规范,来调整人伦秩序,整合社会系统。

(二)强调道德人格、家国情怀

儒家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其核心是忠孝。在书院道德教育中,通过主敬、存养、陶冶等内心功法修炼和实践养成途径实现生徒的道德认知、道德内化和行为践履。“书院传承赓续这么久远,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朱熹以来推崇的以学养为目标、追求道德理想为目标的积极性学规传统”。历代人文志士上下求索、为民请命、先忧后乐、悲天悯人的人格理想和价值取向,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培育天下己任、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三)明确伦常日用做人处事的基本规则

以北宋以来影响较大的书院为例,如《白鹿洞书院揭示》先是强调“五教”总体要求,然后规范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之道。朱熹认为,古代圣贤之所以劝导人们治学修身,其目的无非是“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嵩阳书院《为学六则》强调立志、存养、穷理、力行、虚心、有恒,言辞简约凝练,类似当今高校之校训;《岳麓书院学规》总共十八条,前十条要求学生讲究孝道、修养、礼仪、惜时,后面八条主要讲读书、治学,简短108字,言简意赅;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强调力行,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范仲淹还引导学生“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

三、大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育人功能的阙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理念、规章制度、治理措施,应该说这些法规性文件对大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思想品德的修为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近年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固然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出现的新变化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关;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大学生行为规范制度设计中的理性价值、学术追求和人文关怀的阙失,学生难以内化并将其作为行为目标加以认同和自觉遵循。有的高校校训、校规只是挂在墙上,缺乏与之配套的具有规劝、规约性质的、符合校本特色的格言、警句、熟语,有的高校管理规章“感觉条文框框太多”、“有点像法律文书”,甚至出现内容交叉、重复啰嗦,学生往往看作是某种“说教”不以为然,使得大学生行为规范、准则的行为导向和规劝约束功能大打折扣。

追本溯源,我们在考察中国古代书院学规的时候不难发现,其中许多优秀学规将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日用伦常与规范生徒的人生理想、品格操守、读书治学、为人处事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深邃的人文关怀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表达方式上,用的是规劝、揭示、规约,是“为己之学”,易于生徒认同并自觉遵循。而大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无论是立意还是修辞,有如刚性条款式的“八股文”,其育人功能的阙失,不得不引人深思。

四、古代书院学规对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借鉴

正如前述,古代书院关于道德教育、日用伦常等方面的学规虽年代久远,但其富有的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却历久弥新。显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借鉴当然不能照单全收,而是需要结合新时代需要进行挖掘提炼和现代转化,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迪和借鉴。

(一)坚持以德为先,立品为基,注重品格操守方面的教育

古代书院学规主要是针对生徒而言的,强调道德教化,开启胸襟,明确道义、责任、使命。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这一教育思想影响书院学规数千年,及至清代出现的《弟子规》,即以此教育理念为全文总揽。《大学》开宗明义,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现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突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目的,确立的立德树人的理念,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强调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显然,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缺位、错位,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二)坚持以学为要,学以致用,注重博学笃行方面的教育

古代书院学规强调为学精要之处可谓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这几句话里,不仅阐明了为学的几个层次,更是表明了进德修业的功夫,前面四个层次都是“知”,落脚点是“行”。历览书院学规,在为学方面,对为学之道进行了精微萃要的阐述。笔者根据网络资料《感受名校风采:中国100所大学校训》整理分析,强调厚德、博学、笃行、力行的高校就有18所,另外直接从传统文化经典和古代书院学规中借鉴、引用的高校校训,可聚焦为“博学、笃行”,居然占36%。可见,当今高校校训、校规与古代书院学规既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同时又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进行了现代转化,赓续新篇。

(三)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注重伦常日用方面的教育

教育离不开社会,亦离不开生活。古代学规把儒家的孝道、忠恕、庄敬、执中等道德规范作为生徒的行为准则,均与当时社会价值观紧密关联,另外就是一些章程、条例、禁约、斋规等一些具体硬性的规定,强调生徒日常起居、待人接物、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做法,也是着眼成人教育。同理,现行高校校纪校规,既要注重价值传递和人文关怀,还要贴近学生实际。高校校规定和一些实施细则,虽然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凸显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观念,具有鲜明导向性、生动主体性,但总体感觉就事论事者多,内容庞杂,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岳麓书院学规在以“理义”为核心的同时,还注意语言的表达。学规中却极力避免出现“禁止”等字眼,更多的是“规劝”,语气温婉,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从如此说,确实值得我们在实施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制度条文制订时思考。

参考文献

[1] 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集成[M].上海:中西书局,2011: 1-11.

[2] 刘潇.高校养成教育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180.

[3] 李盛幸,姜正国.以理义悦其心:岳麓书院学规对当代高校学生手册的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办公室2017年立项课题《中国古代书院学规与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在关联研究》(课题编号:FX26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潇,男,湖南临湘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