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
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涉及面较广,如何构建真实情境成为教学的关键。本期解码,我们从音频、动画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角度进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中最具有代表性、普及性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音频、视频处理方面是最为经典的,我把数字技术应用与音乐创作融合起来,从经典乐曲欣赏、古诗吟诵到为古诗配曲,逐步掌握音频格式、截取、录制、编辑和制作,让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音乐等多种学科的素养的融合中得到发展与培育。我采取讲授式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涉及音乐学科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涉及语文学科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涉及信息技术学科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
项目规划:创作古诗音乐
针对核心素养,教师提供一定的项目学习范例,鼓励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古诗自由作曲,重在体验技术支撑下的音频文件的艺术化创作,而非单纯技术的操作式练习,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
首先,从分段欣赏《梁祝》开始,学生探索音频的基本知识与裁剪技术,体验一首乐曲的组成要素与情节演绎。然后,从歌曲《苔》的欣赏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依据音乐的线索去吟唱古诗、对比情绪、尝试表达。最后,学生使用音乐乐谱软件输入创作的音乐作品,输出音频文件。在创作之后,教师适时拓展智能化的作曲技术,让学生体会人工智能的分析技术带来的数字音乐创作的变革。
本项目实施共2课时,按活动进程划分为两次课,也可以由连续2节课来完成。
项目活动1:用音频裁切技术进行音乐鉴赏
本次项目活动知识包括数字化、音频格式,技术包括格式转换、音频裁剪,活动内容为小组分段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活动准备
首先下載合适的无损音乐。
知识点:音乐艺术感受,如表达、渲染,应用于有声读物或歌曲;.Flac、.APE、.WAV等格式的文件为无损音乐。
搜索下载:使用搜索引擎寻找音乐文件。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网站寻找资源,下载无损音乐。
活动需求:无损音乐格式文件一般比较大,并且不能直接应用于某些应用程序,需要转换成常用的MP3格式。
立德树人:尊重版权,下载音乐不能用于商业用途,只能使用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学习、研究。
2.活动实施
通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内涵丰富的音乐实施项目活动,通过截取音乐各个部分音频片段,配合文字做成PPT赏析。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进行分段欣赏引导。
引子:乐曲开始由长笛奏出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的景象。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全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投坟。大提琴与小提琴以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辉煌的音调。
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晶莹的竖琴、清脆的长笛等,将人们引入了秀丽的意境,装有弱音器的独奏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使之成为带有神奇色彩的终曲。
3.技术指导
使用格式工厂等音频软件,进行格式转换、音频片段截取。例如,单击“截取片段”按钮,试听音乐,选择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如引子部分),进行转换。
4.立德树人
我们在鉴赏音乐时,一方面要注意艺术的表现手法,理解各种乐器的艺术表现特点。如在“草桥结拜”一段,伴随着笛声,独奏小提琴和大提琴来了一段对答,仿佛祝英台与梁山伯草桥结拜的情景;再如曲中长笛表现情境,锣、鼓、管、弦表现气氛等,体会音乐与故事的结合表现在音乐段落起伏变化之中。
另外,注意用耳健康等问题,经常摘下耳机,让耳朵得到休息,保护耳膜等听力器官,用良好的习惯在声音世界中健康地生活。
5.活动小结
借助技术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我们可以让音乐艺术欣赏与技术相融合,让两类素养更好地得到提高。学生既能提高欣赏小提琴协奏曲的能力,又能掌握基本的音频知识与技术,让技术学习充满乐趣。
项目活动2:通过音频创作体验音乐表达
本次项目活动的知识包括电子音乐、MIDI音乐等,技术包括数字乐谱的输入与修改、MIDI制作等,音乐素养包括编曲知识、音阶、节奏、节拍、旋律等审美感知的知识与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活动内容是为古诗创作音乐。
1.活动准备
学习情景采用“经典咏流传”电视节目中的歌曲《苔》,这是由来自大山的师生作曲、演唱的,他们对袁枚的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进行了精彩演绎,打动了亿万人的心,以此激发学生通过项目的学习,借助技术去探索电子音乐如何作曲。
根据学校、家庭的设备条件,选择一款作曲软件,可以是电脑版的“音乐梦想家”“唱作魔方”,也可以用手机版的“大作曲家”等。
2.学习活动
(1)感受诗歌情绪,认识调号的用法。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体验编曲。先选用不同调号,体验表达不同的情绪。针对古诗,朗诵或随意歌唱,用不同调号对比情绪的不同。如《苔》《赋得古原草送别》。
技术实验:在“音乐梦想家”软件中,设置同样的速度,输入4/4拍的C调音阶,试听,改变调号为F,再次试听,比较不同情绪的感受。依次体验歌曲《苔》和自己吟唱的诗歌,比较不同调号下情绪的不同。
(2)感受诗歌节奏,认识节拍。
学生先了解用不同的节奏与节拍可表现不同的气氛,知道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有规律地重复进行。
学生再分组尝试用不同的语速和节奏进行朗读或演唱不同风格的古诗。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然后讨论:以上诗句,如果要为它们创作乐曲,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节拍?
进一步尝试古诗节拍划分,体验节拍、节奏、时值标记“_”上的内容在演唱时如何用同一拍时间,体验字越多唱得越快。知道“|”是分割不同的小节。下面的诗歌采取4/4拍,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请交流如何按节拍唱诗。
4/4车辚 辚 马萧 萧|行人 弓箭 各在 腰|爷娘 妻子 走相 送|尘埃 不见 咸阳 桥‖
(3)绘制旋律线,尝试谱曲。
用合适的旋律表达基于自由吟唱产生,不做音乐学科要求。在自由编曲活动中,能够有起伏变化地演唱即可。随心歌唱更能有助于表达真实的情感。谱曲涉及很多知识,较难学习,但是借助旋律线的绘制走向可以体验简易地编曲。
首先,分组尝试根据自己对诗的感觉绘制旋律线,根据旋律线走向,自创唱诗。
上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下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波浪: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然后,尝试根据旋律线写上符合走向的旋律,体验编曲。
(4)输入简谱。
输入简谱的方法可以参考操作说明手册。作品完成,播放编曲,跟着哼唱曲子,进行体验。
(5)输出作品。
音乐梦想家软件的用途主要是编写曲谱,也可以輸出MIDI音频文件作为音乐作品,创作出自己的电子音乐。
项目拓展:体验如何用智能技术自由编曲
随着音频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原创音乐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易行。如果有人对音乐编曲并不在行,可以通过技术来进行智能化生成。例如,通过“唱作魔方”,快速、智能化地给我们的原创歌声编曲,还可以对曲风进行自主智能选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智能化编曲是人迎合技术,还是技术迎合人呢?智能编曲技术可能自动分析了人歌唱的哪些特征?
通过以上项目的学习,借助技术,可以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学生在了解、认知音乐编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深度学习电子音乐的创作技术,感受、体验技术与音乐融合的魅力,既能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意识等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又能提高音乐、语文等学科核心素养。师生一起走进学科融合的项目学习,可以充分体验生活因为音乐而精彩,社会因为技术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