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练”更重要的是“思”

2018-12-19 11:16吴国强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思辨练习问题意识

吴国强

【摘 要】在一般练习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疏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提升练习课的功效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以“解决问题之取商的近似值”练习课教学为例,教学可以从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入手,以“思”引领“练”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引导学生一方面作求同分析,另一方面作求异思维,突出学生问题意识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总结出一般的、对于以后的学习有启发或帮助的认识与方法。

【关键词】解决问题;练习;问题意识;思辨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练习九“解决问题之取商的近似值”是一节练习课。一直以来,在练习课教学中,我们力求通过大量训练让学生巩固、运用知识,却疏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解决问题之取商的近似值”练习课之前,教材安排了例6、例10对“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三种取商近似数的方法进行系统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需要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的相关问题时,正确列式没有困难。可是在具体计算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要么一直往下除,要么问“除不尽怎么办”。显然在学习了取商近似值的各种方法后,学生对于在什么时候需要取商的近似数比较模糊。可见,这节练习课需要解决以下两大问题:一是会对计算结果需不需要取商的近似数作出正确判断;二是如果商需要取近似值,应该用哪种取值方法比较合理?重点是培养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判别取商近似数的意识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教学“解决问题之取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尝试从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入手,以“思”引领“练”为主线,突出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学有效度,在感悟中生成问题

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学生对学习产生需求的驱动力。问题从哪里来?课前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于计算结果是否需要处理意识淡薄,而告诉具体取值要求后进行计算根本没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教学时并没有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逐一练习讲解取商近似数的三种方法,而是直接改编教材练习九的第8题、整合第7题,把需要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三种取商近似数的方法解决的问题整体呈现,在取舍数学信息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并在计算中体验、在思考中感悟。

【教学片段】

创设情境:节日期间老师去葡萄园参观,收集到一些数学信息。

1.在信息中生成数学问题

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照这样计算,买1千克葡萄需要多少元?

生:总价÷数量=单价。(6.3÷0.8)

生:需要准备多少个纸箱?

生:就是求600千克里有几个9.5千克?(600÷9.5)

生:宋叔叔可以进多少箱葡萄?

生:就是求1320元里有几个48元?(1320÷48)

2.在计算中生成数学问题

师:看了这些同学的解答过程,你有问题要问吗?

生:在计算时,除不尽怎么办?

生:题目中没有让我们取商的近似值,為什么要取商的近似值?

生:第2、3两题在计算时为什么不继续往下除了?

人教版教材编排的练习,既提示了数学知识点的要求和方法,又发挥了训练、迁移的作用。改编教材第41页第8题,整合练习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照这样计算,买1千克葡萄需要多少元?”“需要准备多少个纸箱?”“宋叔叔可以进多少箱葡萄?”这些学习材料的生成,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起点低,每个人都能计算,又能体现出层次性,要在短时间内正确计算出三个问题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这样的处理,直奔练习重点,用充足的时间落实课时目标。

二、导有深度,在思辨中达成共识

练习课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仅停留于就题解题的层面,就缺乏思维层面的反思、比较与提升。因此,在练习课教学中,当学生积累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思维的碰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本课时练习的重点和学生的疑难之处,适时提出“对比一下方法和计算结果,有相同的地方吗?有不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交流。一方面作求同分析:解决这类问题要用除法、计算结果都适合用近似数表示;另一方面作求异思维,虽然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结果都适合用近似数表示,但取商近似数的方法各不相同。有时要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但有时却不适合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要用到“去尾法”或“进一法”。

【教学片段】

师:题目中没有让我们取商的近似值,为什么要取商的近似值?

生:因为生活中算价格最多精确到分,所以结果最多只保留两位小数。

师:也就是说联系生活实际情况,求”葡萄的单价”计算结果需要取商的近似数。

师: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理?(板书:四舍五入法)7.88元是怎么得到的?

生:7.875保留两位小数就是7.88。

师: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呢?保留到整数呢?

生:7.9元。

生:8元。

师:假如你是葡萄园老板,会取哪个值?为什么?

生:8元,赚的钱比较多。(生笑)

师: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7.88元和8元,1千克相差多少元?10千克呢?100千克呢?1000千克?10000千克?

师:在计算2、3两题时为什么不继续往下除了?

生:生活中箱子是取整数个的,这里计算结果也需要取商的近似数。

师:既然箱子是取整数个的,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合理吗?

生:不合理,如果取63箱,剩下的1.5千克葡萄就没箱子装了。

生:只要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没有必要再往下除了(如右图)。

师:你们把63箱和多一些葡萄看成64箱,这里又运用了什么方法?(板书:进一法)

生:葡萄的箱数必须取整数,这个计算结果同样需要取商的近似数。

师:要求宋叔叔能进多少箱葡萄这个问题,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理?(板书:去尾法)

师:为什么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呢?

生: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就是28箱,宋叔叔的钱不够。

师:既然都是取整数箱,为什么所用的方法和第2题又不一样呢?

生:进一法,只要在除得的商的个位上加1就可以了。去尾法,只要取商的值就可以了。

师:下面我们再一起看一下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对比一下,有相同的地方吗?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都符合除法的意义,要用除法解决问题。

生:计算结果都适合用近似数表示。

生:商取近似数的方法各不相同。

师:同样是取商的近似值,为什么选择的方法却不同呢?

生: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在需要取近似数的情况下,一般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有时却不适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求出商的近似值,加深对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等取近似值方法的体验。学生在联系所求问题计算6.3÷0.8、600÷9.5、1320÷48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小数除法单元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明确以下两个问题:①计算结果需不需要取商的近似数?②如果需要,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数比较合理?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取商近似数的三种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思辨交流,促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不但加深了对“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要取商的近似数?”“怎样取近似数比较合理?”等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相互学习借鉴,达成共识。

三、练有梯度,在类比中提升思维

用简单的学习材料做富有思考的训练。在设计本节课的练习时,我们以开放性的数学信息为载体,注重练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和影响,通过图片信息、多余条件、图文结合等多种形式,优化取商近似值的方法与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信息,类比分析“至少需要准备几个这样的小杯?”和“最多能装满几个这样的小杯?”这两个易混淆的问题,巩固“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合理选择,进一步明确“四舍五入法”的适用范围。第二层次:结合书本习题,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从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到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取商近似数的方法”同样适用。同时,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自觉地使用估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感受到估算的价值。第三层次:拓展取商近似数方法的应用范围,加强算法的比较,以数形结合思想纠正“大面积÷小面积”这种算法,感受策略的优化。

【教学片段】

1.观察与思考

师:下图的信息能看明白吗?谁来告诉我们?

生:一瓶可乐1.25升,倒满一小杯是0.2升。

师:由这些信息,你想到了哪个数学问题?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一瓶可乐有1.25升,倒满一杯是0.2升。至少需要准备几个这样的小杯?

生:一瓶可乐1.25升,一杯是0.2升。这瓶可乐最多能装满几个这样的小杯?

师:这两个问题会解答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都是求1.25里有几个0.2, 1.25÷0.2。

师:算式一样,那这两个问题的计算结果也应该一样?

生:不一樣。至少需要准备几个这样的小杯?适合用“进一法”取商。而最多能装满几个这样的小杯,则用“去尾法”取商比较合理。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在计算结果需要取近似数的情况下,要合理选择取商近似值的方法。

2. 解决书本习题

教师出示题目,如下: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

生:先求出剩下的钱,剩下的钱÷笔的单价=笔的支数,(80-45.6)÷2.5≈13(支)。

生:去尾法合理,即使有剩余的钱也买不到1支笔了。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生:一本相册多少元?45.6÷8=5.7(元)。

生:这些钱全部买相册,最多可以买几本?

师:这个问题的计算结果需要用近似数表示吗?

生:我认为需要,80÷5.7≈14(本),用“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比较合理。

教师出示另外一道题目:葡萄园李经理为了保护自己的品牌,请设计师帮助设计了一种正方形防伪标志(如右图)。请问:在一张长14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纸上,最多可以剪出这样的防伪标志几个?

(1)独立思考计算。(学生板演不同的算法)

①14×7=98(平方厘米) 3×3=9(平方厘米)

98÷9≈10(个)

②14÷3≈4(个) 7÷3≈2(排) 4×2=8(个)

(2)交流讲评。

生:先求长方形的面积,再除以小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结果适合用“去尾法”取近似数。

生:我不同意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这种算法。因为这里是“剪”而不是“剪拼”。

生:我也赞同第2种算法,可以画个图。(学生画图说明)

课件演示:

师:数形结合解决问题多好啊!虽然在计算结果时都用到“去尾法”,但解决问题时更要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素材,设计具有真实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拓展取商近似数方法的应用范围,充分把握练习的质与量。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暴露学生的易错点:解决问题时,计算结果需不需要取商的近似数?用哪一种方法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理?在讨论、比较、反思的过程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有所借鉴,用于解决问题实践,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练习课的教学不能仅停滞于对习题本身的感悟理解上,应当把练习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核心并不是多做几道题,而是要把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思”引领学生的“练”,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总结出一般的、对以后的学习有启发或帮助的认识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中心小学 313113)

猜你喜欢
思辨练习问题意识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