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龙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者面对社会现实中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渐淡化的趋势,提出了诸多解决这一问题的思想理论。英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他们亟待解决这一严重的历史处境,并付诸了理论实践,在理论的创新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
【关键词】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主体性
一、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理论创新的复杂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逐步进入“丰裕社会”,有条件广泛推行福利制度,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随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之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的阶级特征以及阶级诉求有了很大的变化,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淡薄问题亟待解决。在这种情形下,要想树立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需要对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体性思想进行新的阐述与发展。
在社会主体理论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苏联的政治模式突出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强调社会主体的阶级性与主体性,从而忽视了个人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人的自由与发展的进程。这种僵化的阶级主体观念在社会现实中造成了压制人性与人的自由的弊端,扭曲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体的思想,这种倾向需要我们进行批判与纠正。与此同时,受当代一些哲学流派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质疑,西方理性主体理念出现危情,近代以来西方学界所树立的理性主体与主体思想逐渐坍塌,陷入主体信仰危机之中,这就需要新的主体理论来取代这种所谓大写的理性主体思想,更好地促进人类的自由与解放。
面对以上情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在批判苏联模式的研究进程中,结合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诸多有借鉴意义的主体理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方面做的探索。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是在英国新左派运动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思想群体。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正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体性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社会主体历史中人类解放维度。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到了八九十年代已经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分析模式之一,在学术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文化研究更加凸显了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的本土化尝试。因此,在面对现代社会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逐步弱化的问题时,他们深入反思社会主体问题,首先是着力于通过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来进一步建构和重新激发当代社会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意识,以文化的形式批判与重构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使其在新时代的社会斗争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
二、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
英国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主体性不但要从经济地位与社会结构上去划分与塑造,更重要的是要从文化意识中去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主体性,通过唤醒无产阶级主体意识来塑造先进的无产阶级主体性,并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运动,实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例如,威廉斯在批判现代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主张建立共同文化,来塑造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汤普森在研究工人阶级意识形态形成的过程中,主张融合各阶级的优秀文化,形成新兴的文化形式,以培养新的工人阶级阶级主体意识;霍尔坚持文化的开放性,主张在“差异共存”的多元文化社会构建社会主体的文化身份,塑造无产阶级主体性及其意识形态;伊格尔顿则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用以促进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英国新左派的社会主义主体性思想体现了社会历史主体的文化内涵,从政治、文化、社会等维度维度论述了社会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特色。
国内学术界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研究的不是很多,总体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开创和起步阶段。一是从宏观上以历史铺陈的方式阐述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的社会及理论背景。随着对汤普森、威廉斯等代表人物的论文、著作的译介和研究,学界逐渐对其中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有意识地进行挖掘和整理,如张亮的《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爱德华·P·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做了较为深入的整理,揭示了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特征,凸显了社会主义主体性思想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舒开智的《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研究》与马海良的《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也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作了一些梳理,并在相关部分作了重点的分析与说明,引起人们对于这一流派社会主义主体性思想的重视与兴趣。还有许润丽的《知识分子的使命和社会责任》、马拥军的《有机知識分子与群众》、李凤丹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也涉及一些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的内容;二是探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哲学内涵。山西大学的乔瑞金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撰写的《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一书,力图将众多人物(如汤普森、威廉斯、伊格尔顿、霍布斯鲍姆、哈维等)和众多领域(如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从哲学层面上完成对它们的认识,从而形成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这一特殊而重要群体的全面探讨和整体反映,这为系统深入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将会大大拓展学界研究这一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另外还有徐德林的《重返伯明翰》、邹赞的《文化的彰显》等学术专著论证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变化,其中较为深刻地阐述了其主体思想在社会责任问题中应当具备的理性判断、启蒙、创造、批判、动员等责任。
国外学者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早期人物的主体性思想,例如布莱恩·帕尔默的《汤普森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历史》、尼克·史蒂文森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雷蒙德·威廉斯和E·P·汤普森》、迈克尔·肯尼的《第一代英国新左派》等;二是概述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及其流变,代表性著作为丹尼斯·德沃金的《战后英国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历史、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等。
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理论创新的现实意义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近40多年来,随着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新流派的涌现,英国正悄然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之一,甚至代表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英国新左派从思想认识、观念创新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以及导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演进,都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西方学者早已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此,同时有关的研究成果也相继出现。这些成果对于推进英国新左派的社会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样对于促进英国新左派的社会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研究具有奠基性的价值。
通过考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演进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维逻辑脉络,我们发现了主体性思想转向的社会动力与学理线索,我们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的演变及其内涵。同时,借鉴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优秀成果,通过与当今社会紧密结合,挖掘其当代理论意义,使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进行有益补充以及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主要指导理论,通过分析借鉴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的本质及其价值,明确这一流派关于社会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体的历史使命,认知当代社会主体在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提升我国社会主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性理论的积极作用,突出其现实意义。
四、结语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主体性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的当代特征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尤其是英国哲学传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针对当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现实状况做出的理论反思,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但不能作为普遍的理论去阐释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想并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运动的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多种层面的综合性的运动过程,如果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只从社会主体、文化意识或文化认同等某一个方面去理解当今社会主义运动的变化,而忽视了经济基础的根本性作用,那么这种社会主义理论不但会失之偏颇,而且会陷入空想主义的泥潭,对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将会产生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钱乘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Richard Hoggart.The Uses of Literacy: Aspects of Working Class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ublications and Entertainments,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1967:142.
[4]邁克尔·肯尼.第一代英国新左派[M].李永新,陈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乔瑞金.我们为什么需要研究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6):101-115.
[6]薛稷.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人道主义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