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018-12-19 11:09王春花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德育

王春花

摘要:德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学生心智的活动。智障儿童情况特殊,尽管年龄和普通小学学生相似,但是他们的智力和心理方面可能只有幼儿园孩子的水平,所以智障儿童的心智还在初始阶段,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坚持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学校的教师承担着这项重要任务。因此,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做好智障儿童的道德教育工作。

关键词: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4-0043-01

多年來,我运用特殊教育的理论,实现了班级德育的整体优化。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心理健康的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育情感,挖掘潜力

我们的教育对象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有着显著的特征。智障儿童的“弱”表现在多方面,其中情绪异常和情绪脆弱是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个体差异、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使他们的个性古怪、固执、任性、暴力。为了有效纠正这些病态情绪,我选择了基于情感培养的教育补偿方式。以情感教育为关键,让他们拥有健康正常的情感体验,充分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周围世界的智慧和能力。

为了让残疾儿童的心灵充满阳光,教师应该多给予他们关爱和呵护,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引导他们从痛苦走向快乐,培养自尊自强感。在态度上仁爱、关心、理解,在生活上的呵护、体贴、照顾,特别是对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洗手、洗脸、剪指甲…老师给孩子们买好吃的食物,并奖励他们学习用品。孩子们在学校里感受到老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情感上得到爱的滋养,生活上增添信心。尤其在他们小小的心里,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2.规范行为,养成习惯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不足,限制了活动的发展,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其行为不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因此,只有加强教育的培养,结合日常生活,给出正确的行为模式,才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由于智障儿童的神经过程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因此改变形成的行为模式要比建立新的模式困难得多。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教育家乌祖斯基曾经说过的:“道德不是口头禅,而是包含在使各个方面儿童参加的,并随时随地透到他们的心灵深处的生活本质。”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智力残疾儿童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我们也要注意他们的言行,从文明的基本规范开始灌输和训练他们。对低年级的学生教练结合,重点是进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的教育。中年级通过引导与说服,进行诚实、尊师、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

3.因人施教,扬长避短

智障儿童的个性差异很大。在德育中,教育应坚持有针对性的教育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积极引导个体进行教学,积极支持智障儿童的思维、素质、特长等积极因素,让他们发挥长处,克服消极因素。我班的学生刘某,学习不认真,不遵守纪律,老师上课的时候他插嘴,自言自语,你批评他,他对你笑,你更生气他反而笑得更厉害,真让人啼笑皆非。这让我意识到学生没有羞耻感,仅仅依靠批评是没有用的。但他喜欢劳动和运动。我们请他参加学校运动队的训练。他表现很好,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在赞扬声中,我因势利导,鼓励他克服缺点,经常努力,他在发扬优点的同时,愉快在改正了缺点。

对待特殊的智障儿童,我坚持积极正面的教育,主要是表扬和鼓励,耐心细致地工作,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把握心理脉搏,有意识地了解他们的心态,循循善诱,抓住反复点。

4.劳动教育,提高素质

为了培养智障儿童成为独立工作者,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开始的时候,我利用班会和晨会来对学生进行为什么应该工作的教育,让他们从实践中了解劳动的价值。为了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和劳动技能,我教学生如何穿衣服,如何系鞋带,如何扫地。通过劳动教育和训练,孩子们不仅提高了手和脑的协调能力,发展了智力潜能,而且养成了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了热爱工作的习惯。

5.家校配合,进行德育

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道德为基础的三维德育网络。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质量和道德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会更高,反之亦然。因此,学生品德教育的承担者是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应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对智障儿童进行德育教育。因此一学期至少开展2-3次如何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家长会讲座。

总之,智障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导致他们认知理解低下,他们往往不能预测他们行为的后果,情感意识弱,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差,低水平的道德判断,经常出现一些自觉或不自觉不符合社会行为和活动的要求。他们在这个时候的行为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也不同,而他们现在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

参考文献:

[1] 《教师管理工作》长春教育出版社.

[2]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3] 丰娴静.《浅谈教师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09.

猜你喜欢
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培智学校低学段语言康复课程开发
培智学校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