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互联网+”促进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

2018-12-19 18:55刘丽梅
科技传播 2018年23期
关键词: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互联网+

刘丽梅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将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业务相融合,可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持久性的阅读服务,同时也推动了全民阅读常态化进程。文章在分析“互联网+”背景下读者阅读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利用“互联网+”促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4-0178-02

“倡导全民阅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国家和人类社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加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有利于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进程。随着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当下阅读的主流趋势,许多高校图书馆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推广活动内容相似、主题单一、读者参与度低、特色不明显、资源匮乏等。基于此,相关人员要重视“互联网+”的研究成果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应用,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真正融合,促使“互联网+图书馆”的价值与效用充分发挥。

1 “互联网+”背景下读者阅读行为的特点

1.1 阅读方式多元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极大地改变,纸质文献不再是唯一的阅读载体,电脑、手机、PAD和kindle阅读器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成为高校师生进行阅读的主流载体,预示着网络阅读时代已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同时以新媒体为媒介的阅读方式突破了纸质文献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所带来的不便,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扩大了知识内容的受众面,而且阅读内容更加丰富,包括超文本、多媒体、音频、图像和视频动态等多种形式,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更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1.2 阅读的目的性较强

高校师生多数情况下的阅读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导致阅读过程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阅读呈碎片化、休闲性、浏览性等功利性的快阅读、浅阅读。加之新媒体具有传播、更新速度快、出版周期短、内容较为随意和分散等特点,虽然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相关知识,但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而且其常常伴有许多无效信息的摄入,往往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使得读者对阅读内容缺乏深度思考,阅读质量无法提高,片段式的思考与记忆逐渐成为一种习惯,阅读行为趋于肤浅化,最终会丧失阅读传统与经典著作的深阅读能力,陷入网络阅读危机。

1.3 阅读的交互性明显

传统阅读模式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互动、交流的渠道较为狭窄,而网络阅读时代具有明显的交互性,读者在论坛或讨论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通过微博、微信、QQ等工具阐述自己的意见,通过对话、交流拉近了读者个人与作者、其他读者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实现角色转换。数字化阅读交互性特点使得阅读过程读者的参与性不断增强,有利于某一观点或阶段性成果创新发展。

2 当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阅读推广服务形式大于内容

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目的是构建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让读者回到阅读的本真状态,阅读中收获超越书本本身的价值,而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以竞赛、征文、书展等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活动内容相近和活动形式雷同等问题,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不足使得活动的范围和规模受到限制。加之自身又缺乏数字化阅读推广的经验,硬件设施也不完善和学生运用新媒介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导致阅读推广活动流于形式,吸引力和影响力明显不足。

2.2 阅读推广服务主体单一

随着高校图书馆受众面的不断扩大,阅读推广服务应该是全校性的活动,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如果仅依赖图书馆单方面进行策划、筹备、实施,必然在人员调度和资源配置上力不从心,活动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有些高校在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阶段由于对师生实际需求及阅读兴趣的调查不够全面和细致,服务群体的划分不够明确,导致活动过程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施阶段由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不足,导致读者的阅读兴趣不能够完全被激發出来。

2.3 阅读推广服务缺乏持续性

读者文化底蕴的积淀是一个长期过程,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才能夯实读者的文化底蕴,其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而阅读习惯的培养往往需要借助持续性的阅读推广活动。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以“世界读书日”或“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开展为期1个月左右的阅读推广宣传活动,短暂的活动时间对于读者阅读兴趣的激发、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无异于杯水车薪,达不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初衷。

2.4 阅读推广服务缺乏有效性评价

自中宣部提出“全民阅读”的倡导后,各高校也纷纷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尽管开展形式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活动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这主要与阅读推广服务缺乏有效性评价有直接关系。有效的阅读推广服务评价,能够在活动前预测活动的效果以及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规避;也能够在活动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避免不良事态进一步扩大;还能够在活动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阅读推广服务质量。

3 利用“互联网+”促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策略

3.1 建立阅读推广服务团队

为了方便阅读推广服务工作有序开展,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专门的阅读推广服务团队,从各系部和机关各部门抽调热爱图书馆工作、具备一定阅读推广服务能力的工作人员共同开展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包括:进行新媒体平台的阅读推广宣传,以丰富的功能来吸引读者关注;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通过移动图书馆、微博、微信公众号、云课堂等向读者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推送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负责沟通各系部和机关各部门,形成以图书馆为主体,各部门全力配合的协同联动运行机制;组织阅读推广活动定期开展,确保阅读推广服务的持续性;进行阅读推广服务指导,加强与读者交流和互动,提升读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阅读推广服务评价体系,促进阅读推广活动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负责联络区域内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组成图书馆联盟,以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和提高服务的受众面;建立合理阅读推广服务资源配置体系,以培养读者良好的媒介鉴赏能力和阅读内容的价值判断能力;构建阅读推广服务长效机制,使阅读推广服务常态化,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更持久、影响力更广泛。

3.2 开展阅读经典推广服务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基地,开展阅读经典推广活动,有助于读者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对于文化传承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师生的学科背景和阅读需求,为读者推荐适宜的社会科学阅读书目,包括人文、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等不同科目的经典著作,也可以将经典著作的导语部分制作成精美的动漫游戏,激发读者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从而培养读者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开展读者感兴趣的阅读推广服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读者推荐感兴趣的读物,能够促使读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形成全校范围内的浓郁阅读氛围,也有助于培养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立足本馆实际,大力开展读者感兴趣的阅读推广服务,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做文章,如文化沙龙、旅行征文、名师讲座、校长荐书、摄影比赛、人文讲坛、校园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书香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图书馆应将这些读者感兴趣的阅读推广活动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使整个教学周期内都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形成阅读推广服务长效機制。

3.4 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阅读推广服务

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研究资料。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阅读推广服务是指根据读者的专业知识需求,为读者提供自然科学或专业内容的阅读书目,包括课程参考书籍、学科专业书籍等,以提高读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活动方面可以开展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所促进的阅读体验,如专业知识沙龙、信息导刊、专题讲座等。同时,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专业研修室,由专业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与读者一起对专业文献进行深层次阅读,以求得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发展。

4 结论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完善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策略,使阅读推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实现全民阅读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哲,郭宁.“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案例分析及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5):22-27.

[2]王昊.“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典型实践与发展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39(6):12-16.

猜你喜欢
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互联网+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