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霞
(运城学院政法系,山西 运城0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1]这个重要指示不仅给高校党务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为改进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培训体系提供了契机。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胜任力研究肇始于“管理学之父”泰勒(Taylor)运用时间和动作分析方法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2]。1933年,卡尔·桑德鲁斯(Carr Saunders)和威尔森(Wilson)在考察各种职业的基础上,给予胜任力以专业化的智能这个最初含义。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正式提出胜任力这个概念。他正式提出,胜任力是通过可靠测量的“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特质和动机”[3]等深层次特征来区分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Spencer)进一步完善了胜任特征的定义。[4]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成为相关行业针对具体岗位录入、培训、考核的依据。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将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理论开始运用于管理学等行业。自21世纪,基于胜任力的研究论题得以拓展,学者也将胜任力模型运用于高校党建研究。[5]但是对于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的内涵而言,尚未给予明确的界定。新时代,高校党务工作队伍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这就要求必须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参照其他学者对胜任力的研究成果,从而得出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是可以量化并且激励党务工作者达成理想绩效的深层次特征,包括知识、价值观、技能以及动机等。
具体来说,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首先是从党务工作者的岗位特征出发,其中包括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环境等要素。其次,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直接影响党建工作绩效。再次,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要素中政治信仰这个隐性因素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的特征是显性和隐性的统一。显性特征主要涵盖党务工作者所掌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从事党建工作所体现出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是确保胜任工作获致高绩效的前提;隐性特征主要包括党务工作者的政治信仰、党性等,是确保党务工作者确立正确政治方向的关键。隐性特征较难培养,主观性强,但是一旦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纯洁的党性,其就成为稳定不可动摇的因素。
综上所述,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是指从事高校党务工作的群体具有的个体特征,如党的理论知识、政治信仰、党性等,这些是影响一个党务工作者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
支撑要素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角色引领者 政治信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德树人 典型示范服务者 党的领导和决策党组织与师生间的桥梁恒心、耐心、细心保障者 党委领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员队伍质量各民主党派
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的工作涉及党组织建设、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师生联系、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内容。因此,对于党务工作者而言,必须政治素养高、思想作风过硬、群众意识强、不仅懂教育而且会管理,更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求他们掌握关于党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高校党务工作者工作的特殊性,把政治信仰、党性、技能等与党务工作者的个体实际相结合,构成党务工作者的胜任力。高校党务工作者要胜任工作必须经过系统、专门的培训,依托培训班和研修基地,建立健全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培训体系。
首先,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培训有利于高校党务工作队伍专职化。专职化意味着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其他行政工作者相比,他们要与时俱进地深刻理解、掌握关于党的知识,发挥党组织在高校的领导核心作用。而且,高校党务工作队伍承担着引领教育目标、服务教育过程和保障教育方向的重任[6],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发展的骨干力量。要达至这些目标,“培训教育是提高高校党务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7]。因此,胜任力的培训是他们明确职业标准,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身份专门化的必然要求。
其次,胜任力培训有利于挖掘高校党务工作队伍所具有的隐性特质。正如上面所述,胜任力不单单包含知识和技能,其中价值观 (尤其是政治信仰)、动机、甚至人格魅力这些隐性因素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胜任力培训中,通过专题讲座、拓展训练等各种形式,激发党务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制。
再次,胜任力培训有利于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工作绩效的提升。胜任力和工作绩效密切相关,是预测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绩效可靠、可测量的指标,它能够区分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而且能够进行深层次的评价。高校党务工作者胜任力培训首当其冲的是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8],在此基础上,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能够加强高校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逐渐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其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工作绩效的提升。
不可否认,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的培训始终是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界定影响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因素的不统一性、党务 工作者身份的双重性、培训时间的零散化、培训内容侧重理论化等原因,导致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培训更多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在政治信仰、党性、工作动机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必须建构科学合理有效的胜任力培训体系。
胜任力培训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明确高校党务工作队伍人员的构成。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党务工作队伍除原有的结构外,一些教师党员中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领域权威、教学骨干、中层管理人员”也成为党务工作队伍的成员[9]。在进行培训之前,培训工作者应着重对高绩效党务工作者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胜任力特征模型,重点对一般绩效的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同时,培训工作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总结一般绩效者和高绩效者之间的差别,有针对性地提升某方面能力。对于学科带头人等党务工作者,在注重学术研究、教学和管理的同时,鼓励他们对党建工作进行研究,发表真知灼见。
培训方案的设计是胜任力培训的核心环节。培训工作者应依据培训对象,从时间安排、方式方法、课程安排、培训专家学者(担任培训师一职)的选择以及经费支持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规划培训方案。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训时间注重分散和集中的合理化分配。高校党务工作者在平时上班期间,由于要处理的事务较多,很少能均出整块时间参加培训。因而,假期的集中培训安排应作为主要形式。将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结合起来,确保培训效果。其次,培训工作者要及时将培训信息传递给高校党务工作者,确保培训得以顺利开展。再次,在培训过程中,留够充足的时间,让培训对象进行提问和交流,培训专家学者要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征求意见和建议,来改进和完善培训方案。总之,培训专家学者和作为培训对象的高校党务工作者间应形成互通有无的良性合作关系,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
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技能,而且包括价值观(尤其是政治信仰)、动机等。理论知识方面,涵盖的主题可以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党建研究、反腐败理论研究、社会科学发展等方方面面,从基础理论知识到政治信仰、党性等构成不同的专题,并且,不同的专题应有详细的介绍和具体内容的阐述。对于价值观、动机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内化来坚定高校党务工作者的政治信仰和党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树立典型进行示范,同时也不能忽视专家学者人格魅力的影响。
培训师的专业化是指党务培训的授课教师而言,他们作为理论专家,是各行各业中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有着丰富的教学、管理知识经验,对党的理论和历史发展有着长期的研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着深刻理解,能从各自研究专长出发,传递最前沿的理论动态和时事状况,从而给高校党务工作者以理论上、思想上的引导。
此外,他们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认真践行现代教育培训理念,从培训主题选择、课堂组织、语言表达、多媒体使用等各方面突破传统教授者的定位,以指导者的角色来实现培训目标。在此过程中,培训师也在不断地认识自我,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
培训效果评估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虽然体现的是最终培训效果如何,但是也得参照培训前、培训中的评价来进行,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统一。评估者可以运用调查问卷等方式,在培训课程结束的时候,了解被培训的高校党务工作者对培训的主观感觉和满意程度;可以使用书面测评、口头测试等方式,评价他们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通过访谈、直接观察的方式,评估他们思想意识状况,尤其是在政治信仰和党性方面发生的变化;通过对整个培训获致的结果评价,来调整培训目标和过程中某些错位的现象,提升培训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