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国第三党运动的政治影响
——以1968年美国独立党为例

2018-12-19 07:20王肖红张书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独立党华莱士选票

王肖红,张书勉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250358)

美国在建国初期因对构建政治体制的分歧,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政党——民主党与共和党。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多次分化与组合,至19世纪后半期,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制正式形成。伴随两党制的发展、演变,在民主、共和两大政党外,美国政党政治中曾先后出现过诸多第三党,如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的进步党,1968年乔治·华莱士的美国独立党,以及2016年迈克尔·布隆伯格以独立党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角逐时组建的第三党团体等。虽然两大党几乎垄断了选举政治,但基本上都是小党的第三党仍可为不满两党作为的普通民众和从政者提供用来表达不满的渠道,甚至影响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给美国政党政治以较大影响。现仅以1968年美国独立党为考察对象,在论述其建立背景、发展过程等的基础上,探究其复杂演变带来的社会影响,重新认识、评估美国独立党的政治主张与历史地位,并对在美国政坛上屡见不鲜的第三党运动的政治影响进行评价。

一、独立党的发起与早期活动

20世纪60年代,随着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美国两大政党的政治立场逐渐出现了大逆转。此前,共和党高举反种族主义的旗帜,赢得黑人十分坚定的信任。但此后,共和党认为种族隔离是地方事务,联邦不应干涉,故使得该党遭到包括黑人在内的少数族裔选民抛弃。而此时民主党转而支持黑人的民权诉求,逐步成为民权运动的同路人。在这一背景下,华莱士于1964年参加了总统竞选。在民主党党内初选中,华莱士与林登·约翰逊展开争夺。华莱士公开支持种族隔离的做法,得到部分南方民主党人的认可。约翰逊则不顾南方民主党人的反对,极力支持民权立法。最终华莱士被提名为民主党候选人。不过,到1968年,华莱士的种族隔离政策逐渐为大多数民主党人所诟病,其在民主党内的支持者已所剩无几。与1964年时参加总统选举的竞选策略不同,华莱士选择另起炉灶,成为美国独立党的候选人,①发起了他的第二次总统竞选。

美国独立党是资产阶级右翼政党,以反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联邦社会政策为典型特征。该小党虽然组织松散,却是华莱士1968年竞选总统的有效工具。华莱士一直牢控此党,使之充当辅助其登上总统宝座的工具。为了赢得更广泛的支持,华莱士在担任州长期间就四处奔走,②与各色人物进行接触。其中既有思想先驱,也有一些保守落后的南方政治家。华莱士的支持者还包括白人蓝领工人,他们既对民主党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感到厌倦,又对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存在的民权运动、城市骚乱、反战示威和约翰逊政府在“伟大社会”项目上造成巨额开支等现象感到不满。

为了符合总统选举投票及最终选举人团的各项要求,美国独立党需要提名一位副总统候选人。华莱士先提出让马文·格里芬担任副总统候选人,后者也是来自美国深南部的种族主义者,这对从地理上和意识形态上平衡选票、制造均势似乎不太有利。华莱士后被迫邀请他的老战友、已经退休的美国空军将领柯蒂斯·爱默森·李梅与他一起参加竞选。李梅将军的行为举止与华莱士的步调并不一致,削弱了华莱士的影响力,其自然也就无法赢得大选的最终胜利。

二、独立党在1968年大选中的表现

事实上,要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组织第三党运动并非易事。民主与共和两大政党都能从两党制的政治垄断中受益,因为规定选民和选票情况的立法规则是由来自两大政党的官员制定的。每个州的规则各不相同,却要听从国务卿等官员的命令强制执行。国务卿在解释条例时更是自由随意,甚至可能会在投票中摒弃第三党候选人,而不是为其提供便利。在某些地方,只要有几百个签名就足以让参选人进入投票环节。一些如科罗拉多州之类的州份在列出参选的第三党名单时,仅需获得申请书上的300个签名就足够了。在加利福尼亚州,则需要66000名州选民不仅签署一份请愿书,而且要注册成为美国第三党的成员。此外,还需要他们做出书面陈述,明确表示其要改变原有政党登记信息。而在俄亥俄州则需要惊人的50万。华莱士的竞选团队曾请求美国最高法院命令俄亥俄州官员将美国独立党列入该州的候选人花名册。③利用最高法院要求州政府改变该州原有选举规则的做法,对于向来反对最高法院干涉州政的华莱士来说,极尽讽刺。④华莱士在1964年竞选之初曾宣称,联邦政府在教育、司法和税务等方面不应干涉州政;他认为,联邦法院可能会对州政事务做出的潜在破坏活动,应当受到抵制和反对。⑤但至1968年,华莱士为获得竞选提名,不得不提出显然会被耻笑的请求。这使华莱士及其竞选团队在50个州的竞选提名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财力。

尽管如此,华莱士是自从罗伯特·M·拉福莱特在1924年成为进步党总统候选人以来最受欢迎的第三党候选人。在新成立的美国独立党党内获得提名后,华莱士于1968年2月宣布了其候选人身份,开始发起一场在民主与共和两党中引起不小轰动的敢作敢为的竞选活动。虽然公开宣称自己属于南方,但这位阿拉巴马人绝非一个地方性的候选人。在1964年民主党的预选中,他已经了解到,在美国北部和中西部的许多州也有许多他的支持者。⑥等到1968年,他决心要凭一己之力再次冒险。第二次竞选时,华莱士得到一些富有的保守派人士的资助和许多基层群众的小额捐款,竞选资金相对充足,其姓名出现在50个州的总统候选人名单中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1968年大选拉开帷幕时,共和党人与以往一样以较有条理的方式筛选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在第一轮投票中就轻松获胜,并让马里兰州州长斯皮罗·T·阿格纽担任竞选伙伴。直到竞选活动结束,尼克松和阿格纽的组合仍深受爱戴。与之形成对照,民主党阵营却四分五裂,矛盾重重。最初,麦卡锡的拥戴者与汉弗莱的支持者公开对立,有些民主党党员甚至表示要把选票投给华莱士或尼克松以惩罚民主党。汉弗莱到选举临近时才开始聚集力量进行竞选,他的优势是精力充沛,态度诚挚真实,坚持悲天悯人的进步主义。工会表示要支持汉弗莱,参议员马斯基也为汉弗莱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10月29日,麦卡锡正式宣布支持汉弗莱,而约翰逊为突破和谈僵局以帮助其所在政党,于11月1日宣布对北越全面停炸。⑦这使汉弗莱面临的竞选形势在最后关头又有所好转。

与此同时,华莱士以反联邦社会政策、反体制的保守派第三党身份参选,以强烈反对种族融合而著称。他公开主张回归美国传统价值,并将种族恐惧、反对共产主义和怀旧等情绪成功地融入到竞选中去,公开诉诸偏见,不时发表煽动性言论。他坚决反对犯罪行为,猛烈抨击骚乱制造者、反战示威者、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伪知识分子。他认为,伪知识分子习惯于模仿与抄袭,不代表人民,既不民主,又不可靠,对越南战争态势也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伪知识分子自诩知识渊博,智力水平高于常人,叫嚣要干涉普通人的个人日常生活。华莱士的竞选演说多带有煽动性。他认为美国社会要摆脱的妖魔鬼怪包括:黑人、激进分子、主张政府多花钱的计划派、反战示威者、嬉皮士、反种族隔离者、大政府,以及那些散发误国言论的 “见解冒尖的教授”。[1]⑧他赞成自由企业州权、财产权、学校政策由地方控制、对越南问题持鹰派立场,维持法律与秩序,必要时可使用军队。“他诉诸于半世纪以来日益加剧的社会与经济变化所引起的一切恐惧、偏见和挫折;那股日益提高他候选人地位的黑暗的歇斯底里潮流似有变成洪水之势。”⑨

根据一项1968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⑩华莱士在美国南方的优势足以使其横扫南方各州,而南方向来在总统大选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要想赢得大选,华莱士和其他竞选者一样,也需要从梅森-迪克逊一线,即美国南北分界线以北的各州获得支持。该线以北各州支持华莱士的人中,90%是蓝领工人和工会成员,⑾是来自城镇地区、受美国联邦政府种族融合政策影响颇深的少数族裔白人集团,包括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和波兰人的后裔。这些人曾是民主党的主要支持者来源,但在1968年,他们既不支持共和党,因为“共和党代表着他们所恐惧的大投资者、幕后老板和投机者”,也不支持约翰逊。作为对本党心怀不满的蓝领民主党人,他们选择支持华莱士。在竞选开始后,美国独立党阵营中很少有出身共和党的支持者。尽管共和党中也有保守派,甚至和华莱士持相近观点者大有人在。他们与党内自由派关系微妙,也有一系列的争斗,却更倾向于留在共和党内。

就美国独立党面临的竞选形势来看,人们并非普遍认为华莱士会取胜,但研究总统竞选的业内专家们预测华莱士将赢得足够多的州,获得1500万到2000万张选票,甚至会把选举推到众议院中去。华莱士的竞选势头引发各界忧虑:华莱士的“搅局”行动是否会使两大政党的候选人都无法获得多数,使选举人团的投票和后续选举被迫交由众议院负责。同年民意测验表明,当选举进程过半时,尼克松先前拥有的领先地位已不断下滑。在竞选进入尾声时,参加投票的登记选民数多达7300万人,数千万人陆续投票。

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选票分配情况表

在11月的最终选举中,尼克松得票3180万,汉弗莱得票3130万,华莱士得票990万。这次选举是美国历史上候选人得票数最接近的总统选举之一。1960年总统选举中两党候选人得选民票情况为:肯尼迪34226731票,占总数的49.7%;尼克松34108157票,占总数的49.5%。除1960年肯尼迪所得选民票比尼克松多0.2%以外,尼克松在1968年选举中领先汉弗莱0.7%,是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小差距。最终,尼克松赢得了301张选举人票,汉弗莱拿下191票,华莱士只赢得46票。由于全国共有538张选举人票 (对应于100个参议员席位、435个众议员席位和哥伦比亚特区3个席位),首先获得270张选举人票的总统候选人将成为美国总统。于是,共和党参选人尼克松以微弱优势当选。

整体来看,华莱士所在的美国独立党获得9906473张选民票,占比13.56%。该党获得了阿拉巴马、阿肯色、佐治亚、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等南部五个州的选票,得到选举人票46张。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独立党所获票的百分比,是1924年拉福莱特的进步党取得16.6%以来,任何其他第三党候选人未曾超过的。如果美国独立党没有参选,脱离民主党的华莱士也没有作为美国独立党候选人竞选总统,尼克松取胜与否也就难料了。

美国独立党是1968年大选中的失败者,其试图建立能够长期存在的政党以取代民主与共和两党的意图中最终化为泡影。即便如此,独立党带给美国政治的重要影响比战后美国政治中出现的任何第三党都更加深远,突出表现在对美国各个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政治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民主、共和两党在1968年后开始深刻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考量各自政党所代表的群体及其所维护的利益。

三、独立党的后期演变

1968年大选后,华莱士重回民主党阵营,宣布将争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资格,与乔治·麦戈文、汉弗莱以及其他9个党内对手进行角逐。此时,华莱士组建的美国独立党开始四分五裂,面临解体。1972年,美国加州共和党人约翰·施密茨与美国独立党合作,为其竞选总统提名人增加获胜筹码,来自田纳西州的农业杂志和联合新闻特刊出版商托马斯·J·安德森是该党的副总统候选人。这一组合对外仍称美国独立党,但该党的名字在许多州被缩写为美国党。在11月的选举中,施密茨和安德森赢得1100万张选票,占民众选票总数的15%,却没有赢得任何选举人票。12月,安德森和加州民主党主席威廉·希勒展开了一场争夺美国独立党主席的激烈争斗。安德森击败希勒,保留了对美国独立党的控制权,但他随即将该党改名为美国党。⑿

在接下来的4年里,希勒将他在加州的团队扩大为一个新的政党团体,并保留了美国独立党的名字,将其定位为新的全国性群团组织。⒀到1976时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实体:以安德森为首的美国党和以希勒为首的美国独立党。美国政党大会于1976年6月17日至20日在犹他州盐湖城举行。安德森被提名为美国党的总统候选人,弗罗里达州的沙克福德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美国党在18个州进行了投票,安德森的最佳表现出现在犹他州(2.5%)和蒙大拿州(1.8%)的选举结果中。在弗吉尼亚州(1.0%)、密西西比州(0.9%)、明尼苏达州(0.7%)和肯塔基州(0.7%),安德森均获得了占比超过0.5%的选票。安德森的选票比较均匀地分布在18个州,其中包括美国独立党也出现的8个州。最终在1976年大选中,安德森共获得160773张选票,在全国范围内领先美国独立党候选人近10000张。

尽管安德森与希勒存在权力斗争,但两党的政纲并没有实质不同。与美国党一样,美国独立党也反对堕胎、枪支管制、强制乘车上学、外国援助和加入联合国。美国独立党大会于1976年8月24日至27日在芝加哥举行,前佐治亚州州长莱斯特·马多克斯赢得了第一轮提名,成为独立党总统候选人,麦迪逊州前共和党市长威廉·戴克担任副总统候选人。在这次大会上,一些全国知名的保守派人士试图接管该党,并欲以此建立新的保守派联盟。他们认为美国独立党应从知名度持续走低的边缘性团体,转变为信奉州政自由、捍卫传统道德价值观者的保守主义联盟。不过,此种转型成效有限。

到1980年,美国党和美国独立党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已大为降低。两党虽然保留了相同的竞选纲领,但只在少数几个州参加竞选。如美国独立党在1980年提名的前民主党候选人拉里克只在8个州参加竞选,敷衍了事。⒁1984年,美国独立党没有提名候选人,而美国党则推选田纳西州的图书出版商德尔玛尔·丹尼斯在6个州进行了竞选。[2]⒂丹尼斯在1988年参加了美国党的竞选,共获得3475张选票。美国独立党在同年的竞选中表现稍好,其总统候选人詹姆斯·格里芬和副总统候选人查尔斯·莫萨获得27818张选票。到1992年,安德森的美国党和希勒的美国独立党都开始没落。美国党总统候选人罗伯特·史密斯和竞选伙伴多利斯·费默尔仅在犹他州进行了投票,只得到可怜的292张选票。此后,美国独立党没有出现在任何一次总统竞选的投票名单中。至此,在美国历史上存在近三十年的美国独立党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结语

在美国两党制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第三党,其多形成于两种情况:同一政党中存在不同政见,政党内部发生分裂,持异见的政客从该党脱离、出走组建第三党;无党派人士集中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某一阶级的利益,或不满民主与共和两党对美国政治的垄断,创立新的政党。这些昙花一现的小党,大都参加过一两次总统竞选,但不利于第三党发展的两党制选举制、第三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国内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都使其无法在大选中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其在政治上的兴衰得失仍对现实政治具有一定的警示与启发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平衡党派力量对比

在美国政党体制中,民主、共和两党由来已久,可谓根深蒂固,但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两党都面临组织松散、缺乏严明纪律等新挑战。这恰有利于在各自党内形成各种各样的派系,这些派系都以社会上的某些利益集团为基础,代表其利益,以获取其支持。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变化,能够通过两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显现出来。

而由两大政党分离出来的第三党恰是美国社会多元性的另一种重要体现和组织形式。美国统治阶级利用第三党,尤其是从某一大党中脱离出来的新党,把民主、共和两党的分歧、倾轧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以避免损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使之成为美国政治斗争的“安全阀”与“制动器”。另外,允许一些第三党候选人进入全国大选,争夺选举人票,又可使美国民众感到其享有公平的参政机会,并能对政党进行选择以表达自身的政治愿望。如此便可使美国民众不至于采取其他激进的方式来改变美国现有政治,有利于缓解阶级与社会矛盾,维持美国社会的现状。同时,还对完善两党制竞选机制,促进总统竞选的相对公平、公正有所裨益。

(二)分散选票,增加总统选举不确定性

按照美国联邦选举法的规定,在总统选举中,一个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由赢得多数的候选人所有。第三党候选人参加竞选,争夺各个地方州的选举人票,显然具有分散选票的作用,对两党在大选中的得票率和选举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特定情况下,第三党参与竞选,等于把胜选的机会从两党中的一党手中夺来,给予另一党,从而扮演了“搅局者角色”,由此使大选结果更难以预测、更富戏剧性。如前所述,在196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华莱士以美国独立党候选人身份参选。此次大选,他赢得了13.56%的选民票,使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以微弱优势战胜民主党候选人汉弗莱。华莱士创下了20世纪初高举进步党旗帜的拉福莱特参选总统时获得16.6%选民票以来第三党获得的最好成绩。事实证明,虽然华莱士所得的选举人票无法使其赢得选举,但在尼克松和汉弗莱的得票率处于胶着状态的情况下,华莱士以第三党候选人身份参选,增加了总统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到选举前夕,连研究选举的专家们都声言这次选举“太势均力敌,难于预测”。⒃

(三)提供合时宜的新方针、政策

为了吸引更多、更广泛的支持者,第三党常会提出富有新意的思想、纲领和政策。“在美国历史上,一些进步的社会改革问题,如最低工资标准、妇女投票权、铁路和银行业务立法、老年人的退休金等问题,都是第三党和小党首先提出来的。”1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的政治诉求,通常代表了普通民众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不满情绪。由此,美国民众便能透视美国社会中的问题,结合第三党提出的方案,冷静客观地加以分析。研究美国政党史的学者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党的胜利就等于他们的失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更富理论性的小党之所以在竞选中遭到失败,原因在于其所提出的合理建议被一个大党或兼被两个大党采纳了。”18这样,两大党在竞选中或执政后常会把第三党的一些主张纳入其纲领,以充实和调整其政策和纲领,间接实现了第三党所倡导的政治诉求。两大政党总是乐意吸收第三党所提方案中的合理成分,以吸引第三党的支持者转而支持他们。如,1968年美国独立党的许多政纲就为尼克松政府的多项政策提供了蓝本。这在政治上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使第三党失去吸引力,难于同两大党竞争;二是促进了美国政治改革,使统治阶级为缓和国内矛盾被迫作出让步。

注 释:

①John L.Moore.Elections A to Z[M].Washington,D.C.:CQ Press,2003,15.

②Feigert,Conservatism,Populism and Social ChangeAmerican.[M].Behavioral Scientist 17,no.2,1973,p.41.101.

③Lloyd Rohler,George Wallace:Conservative Populist[M].Westport:Praeger,2004,p.57.

④Todd Gitlin,The sixties:years of hope,days of rage[M]..Bantam Books,1993,p.53.

⑤John L.Moore.Elections A to Z[M].Washington,D.C.:CQ Press,2003,33.

⑥John J.Synon.George Wallace:profile of a presidential candidate [M].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GREENWOOD Press,2004,53.57.

⑦张业亮.从布隆伯格参选看美国第三党的发展[J].世界知识.2016,(5):44.

⑧Francisco Panizza.Populism and the Mirror of Democracy[M].New York:Verso London,2005,162.

⑨[美]小阿瑟·施莱辛格著,复旦大学政治系编译.美国民主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

⑩张业亮.从布隆伯格参选看美国第三党的发展[J].世界知识.2016,(5):42.

⑾Todd Gitlin.The sixties:years of hope,days of rage[M].Boston:Addison-Wesley,1993,53.

⑿JohnJ.Synon.George Wallace:profile of a presidential candidate[M].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GREENWOODPress,2004,102.

⒀John L.Moore.Elections A to Z[M].Washington,D.C.:CQ Press,2003,7.

⒁[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著,刘绪贻等译.一九〇〇年以来的美国史 (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889.

⒂John L.Moore.Elections A to Z[M].Washington,D.C.:CQ Press,2003,11.

⒃John L.Moore.Elections A to Z[M].Washington,D.C.:CQ Press,2003,17.

⒄Lloyd Rohler.George Wallace:Conservative Populist[M].Westport:Praeger,2004,61.

⒅[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著,刘绪贻等译.一九〇〇年以来的美国史 (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78.

猜你喜欢
独立党华莱士选票
不存在的杀手
奥斯卡奖的偏好投票制
华莱士父子:将提问进行到底
大卫·华莱士《无尽玩笑》的身体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