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基于十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2018-12-19 07:54刘鹏贝景波何军刘嘉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8年4期
关键词:进口食品消费者

文/刘鹏 贝景波 何军 刘嘉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要素的水平,进口食品在国内食品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进入人们的视线[1],消费量大大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进口食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在15%左右。2016年中国进口常规食品销售量达630亿人民币。而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到201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届时中国大陆进口食品市场规模将高达4800亿元[2]。

我国进口食品消费的迅速增长引发对中国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不同个人以及家庭特征的消费者在进口食品消费上有何差异,消费者在进口与国产食品之间消费有何不同倾向以及不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水平有何不同,这些问题对于研究当下我国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行为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深入剖析我国当下进口食品消费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对十个城市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行为的调研,本文对中国消费者的进口食品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及人口学特征分析,调查对象的食品安全意识的推断性分析,消费者对进口食品购买频次以及偏好的推断性分析,消费者在进口与国产食品之间的消费倾向与对比,根据研究分析得出的一系列发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研究数据来源

为研究我国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地区地理位置、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调查选取的地点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以及东部的吉林、中部的湖北、西部的陕西省,共计3省10市,每个城市样本家庭数量为300,总样本家庭数量为3000,在每个城市确定3个区县、每个区县100个样本,抽样方案采用多阶段PPS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调查研究对象是调查时点在调查地居住半年以上,购买食用过进口食品的普通消费者。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行为调查路径见图1。

三、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分析

根据PPS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获得3000份有效问卷,被访问者的个体特征分析以及家庭特征分析如下:

(一)个体特征分析

从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来看,3000名调查对象分别分布在4个一线城市、3个省会城市和3个三线城市。调查对象在所在城市居住年限以20~40年的最多,达43%,大多数调查者在调查城市居住年限都在5年以上(82.8%),绝大多数的人属于在城市中较为长期居住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以及对当地进口、国产食品选择可以体现出当地的真实情况。同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评价也可以反映出当地食品安全监管的真实水平[3],具有充分的地域代表性。从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来看,男女比例各占50%,这样基本符合一般消费者的人群分布,91.6%的被访问者为21~40岁的青年人,他们更多地接触进口食品的购买,因此更具有代表性。被访问者中有70%的人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还包含了7.7%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整体被调研者的学历水平较高。职业分布广泛,一般工作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注释1]最多,分别占到30.5%和29.9%,还包括39.6%的其他行业工作者,整个调研面向了社会中各行各业工作者,充分显示了调研的覆盖面,同时所反映出的数据也最具代表性。

图1 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行为调查路径图

(二)家庭特征分析

被访者7 5.5%的人为已婚人士,未婚占2 3.5%,调查对象中家庭人数以3人的最多,占到了50.53%,其次是4人家庭(17.93%)和5人家庭(12.17%),还有部分7人以上的大家庭等等,这也基本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中国核心家庭的构成特征。同时,有60.1%的家庭有1~14岁儿童,24.1%的家庭有未满一岁初生儿,12.1%的家庭有15~18岁的青少年。从经济收入来看,被访问者的家庭月收入集中在6000~40000元,家庭月收入在10001~20000元的最多,占到总调查人群的48.57%,其次为26.7%的家庭月收入在6001~10000元,15.3%的家庭月收入20000~40000元。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属于社会较为稳定的中产阶级范畴,符合课题组调查对象的主要聚焦人群。

四、研究对象食品安全意识及推断分析

被访问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体现在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所考虑的相关因素[4],对食品安全质量的关注度,对负责进口食品进口环节安全监管的具体部门的了解程度以及食品信息的来源。

(一)食品购买标准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选购食品时一般考虑的标准依次排序为:食品质量(60.6%)>食品安全(59.3%)>口感或味道(53.0%)>品牌知名度(42.3%)>价格(3 3.2%)>个人习惯(18.9%)>生产地(18.7%)>外观包装(12.6%)>保质期(0.1%)。食品安全与质量是大部分人购买时的优先考虑因素,这说明消费者有一定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口感或味道与品牌知名度也是人们考虑的重要因素,这说明:第一,人们会为了追求食物的口感或味道而放弃食品的安全与质量;第二,品牌效应是一个重要的消费影响因素。还会有部分人以价格为优先考虑因素,但是比重较小[5],说明当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人们更加注重高质量食品。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保质期作为一个重要的食品安全因素只有0.1%的消费者进行考虑,说明人们认为当下购买的食品保质期问题较为放心。

本研究针对部分人口学特征不同消费者食品购买时考虑因素进行了交叉分析。从性别上看,女性相对于男性在选购食品时会更加考虑食品安全与质量,而男性要比女性更加考虑价格以及食品生产地(如图2)。从年龄上看,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更加

图2 性别对食品购买考虑因素差异的影响

图3 年龄对食品购买考虑因素差异的影响

图4 婚姻对食品购买考虑因素差异的影响

注释1:专业技术人员为教师、医生、工程技术人员、作家等专业人员,一般工作职员为从事一般性事务工作的人员,农民为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注重食品的质量与安全以及品牌知名度,逐渐放弃对个人习惯、食品口感或味道以及生产地的依赖。其中,21~30岁的消费人群相比其他年龄段更关注食品的口感或味道,但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程度较低,对价格也较为敏感;31~40岁的消费人群最不关注食品的价格,但是相比较其他年龄段更关注食品的生产地和产品的外包装;41~50岁的消费人群在选购食品时最优先考虑食品安全与质量,对食品的口感与味道以及外观包装关注程度较低,对食品价格最为敏感;51~60岁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口感或味道的关注程度降低,但会将品牌知名度以及外观包装作为购买的重要依据(如图3)。

从婚姻来看,已婚消费者会更加关注食品的质量与安全以及生产地,而未婚消费者会更加关注食品的口感或味道,也会更加依赖于个人习惯选购食品(如图4)。从学历来看,小学学历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更关注食品的品牌知名度、安全状况以及个人习惯,对价格、生产地以及食品质量的考虑较少;相比较而言,博士研究生在选购食品时对外观包装以及食品生产地的依赖程度最高,反而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的关注程度较低,均低于硕士研究生水平。从高中到硕士研究生都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有较高关注度,对外观包装、个人习惯以及生产地的依赖程度较低,其中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对食品价格敏感度最低,初中生最高(如图5)。

图5 学历差异对食品购买考虑因素差异的影响

图6 收入对食品购买考虑因素差异的影响

从收入来看,收入越高的人在购买食品时更多关注质量与安全、品牌知名度以及产品的外观包装,也会降低对口感或味道的依赖,价格敏感度也会降低,其中月收入在20001~40000元的消费者考虑价格以及个人习惯的概率最小,但是会最关注食品的生产地。另外,月收入在3000~6000元的消费者对食品外观包装以及品牌知名度的考虑概率最小(如图6)。

(二)进口、国产食品信息来源渠道

虽然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消费时,会有一些标准,但这些标准最后的形成,跟他们实际获取的食品相关信息密切相关。信息获取越充分,消费者的食品消费行为就会更加理性。根据对消费者食品信息来源渠道分析发现,消费者在接受进口食品和国产食品相关信息来源渠道的比重排序上是一致的,各种渠道依次是:新媒体(网络、移动终端等)>传统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等)>产品外观包装信息>其他渠道。其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依旧是人们最优先获得的两种渠道[6],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信息以新媒体为载体影响着人们的信息来源,进口食品获取渠道要更多依赖于新媒体,国产食品更多依赖于传统媒体。

(三)进口、国产食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及推断分析

数据显示,消费者关注国产食品安全或质量问题的比例(比较留意和很留意共占82.9%)显著高于关注进口食品(比较留意和很留意共占64.1%)。根据调研数据,在不控制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对消费者对进口以及国产食品安全关注程度进行人口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如表1),同时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评价结果进行赋值打分,其中“很关注=5分,比较关注=4分,一般关注=3分,不太关注=2分,一点不关注=1分”,最后得分满分为5分,分数越高表示关注程度越高,根据结果与其他人口学变量的交叉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

表1 进口、国产食品质量安全关注影响因素相关性对比

图7 性别差异对食品关注的影响

在国产食品与进口食品的质量关注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所有人对国产食品安全关注高于进口食品安全关注。男士要更加关注进口食品(如图7);但是从年龄角度看,年龄越高的人对国产食品更关注,年龄越低的人对进口食品更关注,其中40~60岁的人对国产食品的关注度最高,而20~40岁的人对进口食品的关注度最高(如图8),说明进口食品作为一种新型消费形式更受年轻人青睐;从学历看,本科生与高中生对进口食品最为关注,其中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对国产食品最为关注;相反,博士生对国产以及进口食品的关注不及高中以及大专生(如图9)。在家庭特征中,已婚人士要比未婚人士更加关注食品安全,这种显著性在国产食品中要更加明显(如图10);从家庭的未成年人的情况来看,有0~14岁儿童的家庭要更关注国产食品质量安全,有1~14岁儿童家庭要更关注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如图11);三口之家最关注进口以及国产食品安全,家庭人口数为1人关注程度最低(如图12);与国产食品的质量安全关注不同,消费者对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有较强的地域性,即省会城市、三级城市的消费者较一级城市会更加关注进口食品的安全;从居住年限看,居住年限在20年以下消费者食品安全关注度高于20年以上消费者,但居住年限40年以上消费者最不关注进口食品安全,居住年限5年以下最不关注国产食品安全(如图13);收入会增加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当一个家庭月收入在4万以上之后关注度会降低,其中家庭月收入在2万~4万消费者对国产食品安全关注度最高,月收入在1万~2万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关注程度最高(如图14)。

图8 年龄差异对食品关注的影响

图9 学历差异对食品关注的影响

图10 婚姻差异对食品关注的影响

图11 未成年人年龄差异对食品关注的影响

图12 家庭人口数差异对食品关注的影响

图13 居住年限差异对食品关注的影响

进口食品消费次数会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的程度,消费者对国产以及进口食品的关注会随进口食品消费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当进口食品的消费次数在5次以上时,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安全关注程度反而降低。

不同城市类别对居民的进口以及国产食品安全关注程度也有不同影响,其中对国产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三线城市中大致相同,三线城市的关注度略高。但是进口食品安全关注度中,三线城市>省会城市>一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关注水平更高。不同城市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也会各有侧重,其中北上广对国产食品安全关注程度远远高于进口食品,而荆州、宝鸡与吉林对进口食品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其他城市,其中荆州与吉林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的关注甚至要高于国产食品(如图15)。

(四)食品进口环节安全监管部门认知

2015年颁布的新《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出口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7]。为测试受访者是否能够准确认知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负责部门,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一个检验性问题来测验消费者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有58.4%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判断进口食品是由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来负责监管的,但也有26.7%的受访者认为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监管,还有少部分选择了卫生和商务部门,其中家庭月收入在4万以上的消费者认为是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比例低,认为是卫生部门的比例高于其他消费者(如图16)。大专以上消费者认为是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比例高于大专以下消费者(如图17)。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能够正确判断,但这个比例还是偏低,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在进口食品监管方面的宣传工作效果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要针对月收入在4万元以上的消费者和大专以下学历的消费者加大宣传力度。

图14 收入差异对食品关注的影响

五、进口食品购买频次和偏好及推断性分析

对进口食品购买频次以及偏好主要体现在对进口食品购买频次、消费额、各类进口食品消费比以及进口食品国家及地区上[8],根据调研数据展开了以下分析。

(一)对进口食品的购买频次及推断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44.4%的消费者每月购买1~2次进口食品,36.8%的消费者每月购买3~5次进口食品,可见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每个月都有购买进口食品的经历,这说明中等收入阶层已经开始接受购买进口食品的消费方式。在不控制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对进口食品购买数量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关性分析,同时对其购买频次与其他人口学变量进行交叉分析,见表2。

从个人特征来看,女性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频率高于男性消费者(如图18);受到学历因素的影响,学历高的人较学历低的人进口食品购买次数更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在3次以上的比例高于本科以下消费者(如图19);婚姻是促进人们购买进口食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已婚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比例高于未婚消费者(如图20)。从家庭特征来看,经济越发达城市的进口食品消费越高,一线城市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的频次略高于二线和三线城市,但差别并不是很大(如图21);家庭成员更多的人较倾向购买进口食品。未成年人的年龄也是人们购买进口食品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数据分析,当家庭中有0~14岁未成年人时会更多地购买进口食品;在一个城市中居住时间长会促进人们对进口食品消费,收入越高家庭进口食品消费量越大,消费者家庭月收入越高,每月购买进口食品在5次以上的比例越高,尤其是家庭月收入2万元以上消费者购买频率最高(如图22)。由此可见,经济水平是一个家庭购买进口食品的重要因素[9]。

表2 进口食品月均购买次数人口学因素相关性推断分析

图15 不同城市对食品安全关注程度

图16 不同收入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认知

(二)进口食品花费额度及其人口学分析

从进口食品的花费均值来看,受访者平均每个月大概会花费400元左右(393.23元)购买进口食品,绝大多数的人每月在进口食品的花费上低于1000元,其中多集中于351~450元、451~1000元两个层次上,分别占被访问者的26.7%和20.7%。说明我国消费者虽然有进口食品的消费,但是月均消费量与数目多集中于中等水平。

图17 不同学历的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认知

图18 不同性别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频次

图19 不同学历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3次以上的比例

图20 不同婚姻状况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频次

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花费显著高于1万元以下消费者(如图23)。本科及以上消费者购买花费显著高于本科以下消费者(如图24),已婚消费者购买花费显著高于未婚(如图25),三线城市购买花费显著高于一二线城市(如图26),有0~14岁小孩的消费者花费显著高于无小孩者(如图27),年龄在31~40岁消费者花费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消费者(如图28)。

(三)各类进口食品消费比重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一天消耗的食品总质量中,进口食品大致在各类具体的食品种类中的分布比重情况如下:消费者消费进口食品量占比最高的为乳制品,平均购买量达到了34.6%,其次依次为糖果、巧克力(33.1%)>水果(29.8%)>酒类(28.2%)>烘焙食品(28.1%)>饮料(26.7%)>植物油(2 5.0%)>水产品(24.3%)>冻肉(22.2%),占比最低的是大米,约为20.1%。

(四)进口食品来源的国家及地区

图21 不同城市级别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频次

图22 不同收入的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5次以上的比例

图23 收入对进口食品花费的影响

图24 学历对进口食品花费的影响

图25 婚姻对进口食品花费的影响

图26 城市类别对进口食品花费的影响

图27 是否有0~14岁未成年人对进口食品花费的影响

图28 年龄对进口食品花费的影响

在进口国家与地区的选择上,45.2%的被访问者选择美国,44.5%的人选择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43.3%的人选择欧盟国家[注释2],42.6%的人选择韩国,41%的人选择日本,35.4%的人选择香港地区,34.4%的人选择东南亚国家,28.2%的人选择台湾地区,这些国家是我国消费者进口食品量最大的国家及地区,这其中凭借生活方式以及口味的相似性,亚洲国家居多。购买次数较多的也大多为这几个国家,其次还有少数被访问者购买其他国家的进口食品。

根据所得数据以及先前分析,选取我国食品进口较多的国家,分别从年龄、性别以及收入这几个人口学因素进行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在21~30岁与51~60岁的消费者更青睐于美国、韩国与日本进口食品,年龄在31~40岁与41~50岁的消费者更青睐于欧盟、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进口食品,而东南亚进口食品在30岁以上的群体中接受程度无显著差异,但是要高于21~30岁年龄段消费群体(如图29)。从性别来看,女性消费者更青睐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进口食品,男士更青睐于美国与欧盟的进口食品(如图30)。从收入差异来看,当月收入在2万以下时,对进口国的选择会随着收入

图29 不同年龄段对食品进口国家选择的差异

图30 不同性别对食品进口国家选择的差异

图31 不同收入家庭对食品进口国家选择的差异

图32 实际比较多购买进口/国产食品的理由

注释2:欧盟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等,东南亚地区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中东国家为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有变化。当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韩国、美国以及日本的进口食品,当月收入在3000~20000元的时候,对各个进口国家的食品选择没有太大差异,但当月收入高于2万元时,会表现出对欧盟、美国、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进口国更多青睐,对日本、韩国进口食品的选择概率大大降低(如图31)。

六、进口与国产食品消费倾向与对比

(一)购买选择倾向与原因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通过各种方式来购买进口食品,进口食品地位越来越重要,但调查结果显示,73.23%受访者认为自己更多地购买国产食品,只有26.7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更多地购买进口食品。由此可见,国产食品仍然占有较大的优势,并非很多人想象那样,进口食品已经取代国产食品。

购买国产食品较多的消费者的前三个主要理由分别是“购买途径的便利性(62.22%)”、“价格因素(59.04%)”和“口感味道(47.61%)”,说明消费者仅仅是因为一些较为客观、不得已的原因选择国产食品,并非主要出于对国产食品的信任。而购买进口食品较多的消费者的最主要理由包括“食品安全(5 6.8%)”、“质量的考虑(5 8.7%)”、“口感味道(42.22%)”以及“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29.27%)”。基于对国产以及进口食品购买选择的原因分析可知,食品安全和质量是消费者选择进口食品的首要原因,人们对进口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的信任度要高于国产食品,很多人也会基于这个原因用进口食品取代国产食品(如图32)。

(二)不同种类食品消费选择倾向

图33 消费者对进口与国产不同类别食品的选择

在具体的食品类别上,人们对大米、冻肉、水产品、植物油、水果、饮料这几类食品的选择上会有明显的选择国产食品的倾向;在酒类、烘焙食品的选择上对国产与进口食品的选择没有明显区分度,对这几种国产食品选择可能性略多于进口食品;但是在糖果巧克力以及乳制品的选择上,人们会更多地选择进口食品,尤其是乳制品,受到一些国内乳制品事件的影响,致使国内部分乳制品消费者转移消费进口乳制品(如图33)。其次,进口食品购买量排名依次是:乳制品>糖果>巧克力>水果>烘焙食品>酒类>饮料>大米>植物油>水产品>冻肉。但国内食品购买量的排序为大米>水果>水产品>植物油>饮料>冻肉>乳制品>酒类>烘焙食品>糖果、巧克力。值得注意的是,乳制品、糖果、巧克力、水果等,不论是从消费质量还是从购买量来看,都是进口食品排名在前(如图34、图35)。

图34 消费者购买过的进口食品及其购买量

七、研究发现与分析

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并基于以上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结果分析,针对进口食品的影响因素及其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和观念形成,得出以下结论:

(一)进口食品已成中国消费者饮食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图35 消费者购买过的国产食品及其购买量

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每个月都有购买进口食品的经历,受访者平均每个月大概会花费400元左右(393.23元)购买进口食品,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花费显著高于1万元以下消费者,这些都说明中等收入阶层已经开始接受购买进口食品的消费方式[10]。同时,进口食品占受访者家庭每天消耗食品总质量的比重大致为20%~35%,这也说明进口食品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消费者进口食品购买频次及花费受人口学特征影响

针对调查数据的交叉和回归分析,其结果都显示,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的频次以及花费水平受到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家中是否有小孩以及所居住的城市影响,即已婚女性、家庭月收入越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家里有0~14岁的孩子以及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会更多地购买进口食品,而31~40岁、已婚、家中有0~14岁小孩、居住在三线城市的消费者愿意每个月花更多的钱在进口食品的消费上。

(三)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这体现在消费者选择食品的标准与其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虽然有很多人在购买进口食品时会更加关注食品安全与质量,但是这种关注会受到相关人口学因素影响,比如经济收入高的消费者会将食品安全与质量作为第一考虑因素,收入水平较低或者更年轻的消费者会更多考虑价格以及口感或味道,会因为这些因素而放弃食品质量与安全。

消费者获取进口食品的相关信息的渠道日趋依赖于新媒体,对于新媒体的依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新媒体有其更大的宣传效应以及信息传递迅速的优势,但是也显示出一些弊端,新媒体流动性强,大部分人无须对其言行负责,这就造成了一些虚假宣传以及夸大宣传的现象,而这种宣传传播速度极快,导致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与判断能力降低[11]。同时,当下一些媒体不正当的宣传对于消费者也有着误导性,这是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些弊端,如果监管部门缺少对新媒体的监管[12],这无疑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造成破坏。

大部分受访者能够正确判断进口食品的监管机构名称,但知晓比例有些偏低。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在进口食品监管方面的宣传工作效果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要针对月收入在4万元以上的消费者和大专以下学历的消费者。

(四)进口食品消费与其安全关注程度不完全成正比

从性别来看,女性消费者相对于男性消费者更多购买进口食品,但其对进口食品安全关注不及男性消费者;从购买次数来看,月均进口食品消费量在5次以上的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关注程度不及购买次数相对较低的消费者;从收入水平来看,月均收入在2万以上的消费者更多地购买进口食品,但是其对进口食品的安全关注程度并不高;从城市等级来看,三线城市对进口食品的购买虽然不及一线城市以及省会城市,但其对进口食品安全关注程度相对于其他城市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当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足,其消费行为与认知意识不相匹配,我国消费者急需食品安全意识教育[13]。

(五)基于食品安全与质量原因选择消费进口食品

根据消费者进口以及国产食品消费原因分析可知,居民大多基于食品的安全与质量而选择进口食品,而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选择上却仅仅是因为购买的便利性、口味以及价格这些客观原因。这充分表明我国居民对国内食品的信任缺失[14],因为人们生活在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多发性导致人们对国产食品安全的信任缺失。事实上,国外食品并非比国内食品更安全。这启示我国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宣传科普力度,从而提高居民对国内食品的信任。

(六)不同国家食品针对中国消费者精准营销

随着竞争加剧,未来中国的进口食品价格会越来越亲民化。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不断提升的消费能力,还将吸引更多的进口食品进驻中国市场[15]。当前,不同进口国的食品锁定不同消费群体展开精准营销,日韩食品以时尚个性与价格低的特点为突破口吸引中国年轻消费者,欧美食品以品质档次锁定中高端消费者,东南亚等地的食品以性价比优势与国产食品一争高下。

八、建议

(一)加大食品进口同时加强监管

应继续加大食品进口额度,特别是消费者倾向的进口食品生产地和品种,增加消费者对进口食品购买与选择的多样性。同时,在加强对进口和国产食品监管的基础上,对消费者购买量大的进口食品种类及进口国家进行重点监管[16]。加强对部分生产地来源和品种的进口食品的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管,明确进口食品消费的主要群体,针对不同消费者消费喜好加强监管与合法权益维护[17]。

(二)提高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消费者大量的进口食品信息来源于新媒体,新媒体作为食品的重要传播媒介,应该加强对其监管,实行新媒体言论追责制度,防止出现媒体不实宣传及夸大宣传的信息误导群众。

(三)重塑消费者对国产食品信心

从增加政府与消费者之间交流入手,同时提高国内食品安全监管水平[18]。例如,台湾为重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心,修订部分食品安全标准,公示七天接受公众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政府监管部门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透明度[13,19,20]。发挥媒体在监管中的积极作用,媒体作为第三方监管是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能与政府监管及市场调节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消费者可通过电视、广播节目等媒体共享重要食品安全信息,促进食品安全治理,通过媒体提高监管的透明度,重塑消费者对国产食品信心。

猜你喜欢
进口食品消费者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系无理取闹?NO! 请为消费者擦干眼泪
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知识付费消费者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