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栋,王文良,张 玲,董 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重症患者选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然而,临床对TKA仍需优化,其中如何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是关键之一。虽然临床可使用止血带减少术中出血,却又激活了局部纤溶系统增加了术后出血。MOSKAL等[1]报道单侧TKA后出血量高达1 000~1 500 ml,其中11%~67%的患者需要自体或异体输血,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将其置于免疫抑制、溶血反应、传染病等风险中。当前控制出血的主流是应用氨甲环酸(TXA),其应用方法多样化。本研究分析了行单侧TK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TXA对减少出血量的作用。
1.1 研究对象 选取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6—12月行单侧TKA,术中及术后不使用TX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2例(常规组),以及2016年3—9月行单侧TKA,术中及术后多途径应用TX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46例(TXA组)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中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膝关节翻修者;(2)存在感染性疾病者;(3)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者;(4)无法有效控制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者;(5)合并恶性肿瘤等疾病者;(6)精神障碍者。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高年资主任医师主刀、同一组医生协助完成手术。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在截骨前使用止血带,假体选择后交叉韧带替代型骨水泥假体(美国Smith & Nephew 公司GenesisⅡ膝关节假体),均未行髌骨表面置换,术后置入引流管。常规组术中及术后不使用TXA,置入引流管,不给予负压,术后24 h拔除,拔除前给予负压30 min。TXA组切皮前10 min静脉滴注1 g TXA(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缝合完成后自引流管注入1 g TXA并关闭引流管,4 h后打开引流管但不给予负压,术后24 h拔除,拔除前给予负压30 min;另外,术后6、12、24 h分别静脉滴注1 g TXA。输血原则:术中或术后血红蛋白<70 g/L者给予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术中或术后血红蛋白为70~90 g/L者,则根据患者一般状况、心肺代偿功能及年龄等情况考虑是否输血。
两组术后均采用物理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4 000 U/d皮下注射,出院后口服抗凝药至术后35 d。患者在术前、术后3 d及出院前行双下肢及双侧髂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若有突发下肢肿胀者则隔日复查1次,出现血栓予以患肢制动,并将低分子肝素用量改为4 000 U/次,2次/d,皮下注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血细胞比容(HCT)、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显性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敷料渗出量,由于术后均置入引流管,且均为皮内缝合,创口敷料几乎无渗血,敷料渗血量可忽略不计;隐性出血量=总出血量-术中及术后显性出血量+输血量(1 U的浓缩红细胞=200 ml的标准红细胞容量),其中总出血量=术前血容量×(术前HCT- 术后第 3天 HCT)/平均 HCT[3],平均 HCT=(术前HCT+术后第3天HCT)/2,术中显性出血量=吸引器瓶中液体量+纱布垫浸湿血液量-术中使用冲洗液量(每块纱布垫全部浸湿折合为20 ml血液量),术后显性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创口敷料净增质量,术前血容量=K1×身高(m)3+K2×体质量(kg)+K3(男性:K1=0.366 9,K2=0.032 19,K3=0.604 1;女性:K1=0.356 1,K2=0.033 08,K3=0.183 3)[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出血量 TXA组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下肢DVT发生率 常规组、TXA组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7.7%(4/52)、4.3%(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789)。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1 Comparison of the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出血量及输血率比较Table2 Comparison of the visible and hidden blood loss and rate of receiving blood transfu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尽管TKA技术已非常成熟,但很多患者仍担心术后出血、疼痛等并发症,而影响手术质量及术后康复。因此,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是膝骨关节炎患者TKA治疗的关键问题之一。
解决出血问题的方法有:(1)补救措施,通过输血快速补充血容量;(2)根治措施,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异体输血是补救措施的主要手段,但除血源匮乏外,异体输血还存在病毒感染、免疫过敏反应、急性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风险,所以对于必须输血的患者可参考限制性输血。CARSON等[5]提出的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水平为70~90 g/L)较非限制性输血策略可降低输血率39%~43%,且不会增加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也不会影响患者术后康复。
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是解决TKA出血问题的根本策略。当前,TKA止血带普遍应用,其可明显减少术中显性出血,但对术后大量隐性出血无法控制。另外,止血带的并发症也时有发生,包括股痛、缺血再灌注损伤、止血带麻痹及创口延迟愈合等[6]。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两者相互制约,创伤和手术本身就会激活人体内的纤溶系统,造成出血。使用止血带致使下肢静脉长时间缺氧,松开止血带后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血管内皮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促进纤溶发生,又增加了出血量[7]。PARK等[8]报道TKA使用止血带可刺激纤维蛋白溶解,使凝血作用降低,增加术后出血量,尤其是隐性出血。所以,仅使用止血带尚达不到临床医生期望的要求。
近年,TXA用于减少手术出血成为研究热点。TXA是一种抗纤溶药,其与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具有高亲和性,封闭该位点可使纤溶酶原失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能力,导致纤溶活性降低而发挥止血作用[9]。CHEN等[10]通过分析认为,TXA能减少隐性出血。PANNI等[11]通过Meta分析认为,在TKA中应用TXA可减少围术期总出血量达408.33 ml,减少术后出血量214.58 ml,同时患者输血率和输血量均明显下降。TXA的应用方法有局部应用、静脉给药和局部联合静脉应用,各种方法均有文献支持其有效性。WEI等[12]通过Meta分析显示,TXA静脉给药可降低出血量50%以上。LIN等[13]研究发现,采用TXA局部给药、联合给药较0.9%氯化钠溶液均可降低总出血量,而联合给药患者具有更低的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和更少的引流量。
由于TXA有效的抗纤溶作用,有学者担心其是否会形成血栓继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GILLETTE等[14]报道TXA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纤维蛋白溶解,但对其他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JAIN等[15]的随机对照研究也证实联合应用TXA是安全的。WHITING等[16]报道静脉使用TXA对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所以,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局部、静脉或联合应用TXA可以减少手术出血,同时并不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是安全、有效的。另外,除减少出血主要作用外,XIE等[17]的研究指出,TXA还可抑制术后炎性反应、减轻疼痛及缩短住院时间。
本研究纳入患者均在截骨前使用止血带,并尽量缩短使用时间;TXA组在术中及术后局部及静脉联合应用TXA,其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率较常规组降低,且两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无差异。为预防下肢DVT,同时不增加出血,TKA术后6~12 h应用抗凝血药,若个别患者术后12 h后仍有明显出血,可酌情延后应用抗凝血药。
综上所述,TKA患者局部联合静脉应用TXA安全有效,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下肢DVT风险,使患者充分受益。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下一步可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优化TXA的应用方法,以做到最大限度减少出血,加快患者康复。
作者贡献:赵栋、王文良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赵栋、张玲、董辉进行数据收集;赵栋、董辉进行数据整理;董辉进行统计学处理;赵栋进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撰写论文;王文良进行论文的修订,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