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路上的小岗村40年

2018-12-19 05:29
百姓生活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大包干金昌小岗村

胡 杰

197 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分田到户搞“大包干”的“生死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尹亚飞/翻拍自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淮河岸边的一个普通村庄,但历史却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1978年一个冬夜,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一纸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指印,分田到户搞“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这里也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一晃40年,小岗村的“大包干”也和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脉动,进入了不惑之年。

从茅草屋到三层楼

如果仅从村貌上看,小岗村与中国其他村庄并无二致,整齐划一的三层楼房,环绕村舍的农田,奔跑的孩子,坐在屋前长椅上聊天的老人。但是,如果细心观察,还是会发现很多的与众不同:这里的村口装上了红绿灯,有交警执勤;这里的马路上有穿着统一制服的环卫工,洒水车放着音乐驶过;这里有黄色的“大鼻子校车”,有消防队、有派出所,有来自各地的访问团和游客,还有无处不在的领导人视察小岗村时的巨幅照片。

小岗村的核心区,贯穿了一条叫友谊大道的主街。笔直宽敞的马路两边,是一栋栋徽派建筑风格的小楼,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招牌随处可见。“金昌食府”、“大包干菜馆”、“红手印超市”等名字,都是延续至今的历史痕迹。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口门楼(尹亚飞/摄)

7 4岁的严立华,开起了“红手印”系列的农家乐和超市。严立华说,4 0年前,这里就是一个20户的小生产队,路是土路,房子是茅草盖的。就是在他家的茅草房内,18个农民义无反顾地按下了“红手印”。

严立华有3个孩子,两个女儿出嫁了,小儿子在村里的游客服务中心开观光车,每月挣2000多块钱,儿媳在家开农家乐。他平时负责接送孙辈上学。虽然学校离家就一条马路,但现在马路上的车越来越多,我不放心。

严立华在十六七岁时,就成了孤儿。“父母、爷爷、3个兄弟,6口人饿死了5口,就剩下我自己活了下来,当时小岗村一共饿死了6 0多口人。”严立华说,为了有碗饱饭吃,大家才冒着危险搞起了大包干。

7 0岁的严宏昌,是大包干的主要召集人。严宏昌说,生产队时期,大家都没有积极性,“种二十,收十八,不用镰刀上手拔”,一亩地就收个20来斤,从来没完成过国家的交公粮任务。可大包干后,一亩地产的粮食顶原来的20亩,一年还了近20年的欠账。

严宏昌给两个儿子都盖了3层的小楼。他说,以前盖个大瓦房都是最大的梦想,现在丰衣足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那时候,俺村人人都要过饭。”今年50岁的严德武,是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的二儿子。在严德武的记忆中,他从9岁起就跟着奶奶、姑父去要饭,挤火车往南方走,“芋头,剩饼头子,要够一麻袋就回来晒干了吃。”

大包干后,严德武明显感到了父母的辛劳,“真是起早贪黑地干,我从小是被当女儿养的,10岁就开始做饭,送饭到地头给父母。”

说到现在的变化,严德武说:“以前小岗村的年轻后生很难讨到对象,现在是姑娘都想嫁到小岗村来。”

“大包干”之前的小岗村道路状况。(尹亚飞/翻拍自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如今的小岗村,昔日的茅草屋变成了别墅群。

从“红手印”到“红本本”

包产到户数年后,小岗村人遇到了新问题。

“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20多年,小岗村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因为粮食产量的大范围提高,卖粮越来越难,粮食价格降低,换不成“现钱”,“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但是光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富不起来。”

直到2003年,小岗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3 00元,村集体存款为零。小岗村的出路到底在哪?人们十分困惑。

2006年,时任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开会动员村民流转一部分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为招商引资办工业、开发旅游业出让“地盘”。他告诉大家,只有搞现代农业,小岗村才能有大发展。

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现在大家都明白这个理了。但在当时,很多人误以为是要收回个人承包的土地,顾虑重重。

村民们回忆,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强烈,最大的反对声就来自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会刚开起来,好几个大包干带头人就悄无声息地退场了。对这些大包干带头人来说,当年的创举让他们获得了无比的荣耀,他们对分田到户有着浓重的情结。有的带头人说:“过去冒险分了田,现在却要回到大集体,这不是搞倒退吗?”

严金昌记得,当时沈浩挨家挨户做工作,说土地流转不是卖地,只是流转了经营权,承包权永远是咱们农民的。最终,他被沈浩说服了。在许多村民犹豫观望的时候,他率先把自家的3 5亩土地流转了出去。

严金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还种地,每亩地种上“一麦一豆”,除去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之外,每亩地年收入不到1000元,碰上天灾减产,就更收不上钱。而土地流转后,每亩土地一年可获得800元的租金,首先这收入就没减少,而且是旱涝保收。“土地流转出去了,家里的劳动力都解放了,还能干点别的,又增加了一部分收入。”

时任村主任的关友江,也把自家近3 0亩地流转了出去,一签就是15年租期的合同。2008年,他在全村开了第一家农家乐——“大包干菜馆”,儿子儿媳从务农改为经营菜馆。关友江说,现在一年十几万元的收入是没跑的了。

看到别人“吃螃蟹”都赚到了钱,观望的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要求流转自己的土地。

给农民流转土地吃下“定心丸”的,是土地确权。凤阳县作为安徽省首批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之一,小岗村全面完成1.3 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放证书87 5本,发证率达100%。

严金昌等人都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他说:“拿到这个‘红本本’,流转更放心了。”据统计,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893 2.88亩,占全村可耕土地面积的6 5.7%,其中规模流转6 84 1.88亩。

55岁的程夕兵,是村里有名的“种粮大户”,目前种着590多亩地。除了20亩是自家的地,其他57 0亩地都是流转来的。程夕兵说,他一开始只是帮外出务工的邻居代种,后来发现采用机械化耕种不仅省时省力,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就主动找农户流转,租用村民的地。现在,程夕兵又搞起了农机大院,和别人一起入股了十几台农用机械,上了3台粮食烘干设备,还准备建一个育秧室和米厂。他算了一笔账:没有粮食烘干设备之前,水稻质量参差不齐,只能卖给个体粮贩,一斤水稻1块2;上了粮食烘干机,烘干过的水稻就可以卖给国家粮库,一斤可以多卖一毛多钱。

程夕兵说,他更长远的设想是,从粮食种植、收割、烘干、加工到消费者的餐桌一条龙服务,打造自己生产出来的放心粮。“习总书记两年前考察小岗时说,不让种粮的人吃亏。现在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 0年,我心里更有底了,一定要好好干,有个好收成。”

严金昌坐在当年按手印的小屋里,回忆往事。

严金昌站在自家饭店,满脸笑容。

“包二代”们的成长

在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的后代被称为“包二代”。

小岗村党委委员严余山,是“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4 6岁的严余山在外打拼多年,2014年他辞掉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家乡发展。在他的话语中,不时出现“共享经济”“信任体系”“内生动力”“物联网”等当下时髦的词汇。他在家里开了个礼品店,也兼为村民收送快递。礼品店主要售卖融入大包干元素的工艺品,“大多数是靠网店销售,都是自己设计的,有小岗文化在里面。”

严余山说,他做的电商平台,现在每年能有十几万元收入。他还组建了一个4 0多人的“青年农民创业交流群”,除了线上交流,也定期组织大家出去学习别人的现代化农业经验,共同营造创业氛围。

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的儿子关正景,是这个交流群中比较活跃的一位。他并不反感“包二代”这个称谓,“既然是‘包二代’,身上也要有大包干精神,敢想敢干。”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有7个孩子,除了小女儿嫁到江苏,其他6个都回到村里发展。他掰着指头告诉记者:“老大、老五、老六开饭店,老二开超市、老三开浴室,老四是女儿,现在一家子跟着老五干。”二儿子严德武曾辗转江苏、福建、浙江等地打工,十几年前回到村里,和父亲一起开起了全村第一家超市,用3 00块钱做本钱开个小店,卖些油盐酱醋之类的,也卖些肥料和种子。

“那时穷人还多,不少人赊账,后来日子好起来了,一些赊账我们也不要了。”严德武说,现在,超市每年毛利润十几万元。不忙时,他和妻子会到弟弟严德双的“金昌食府”帮忙。那儿中午食客最多的时候,得用6口铁锅同时炖菜、炒菜。曾在张家港打工的姐姐严德凤,前些年也被叫回来在金昌食府帮忙,夫妇俩现在挣上了弟弟开的工资。记者问及工资金额,严德凤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每月至少5000块吧。”

“小岗要振兴,我该怎么办?”

3 2岁的合肥人黄泽鹏,自2012年起,每年都要到小岗村住上几天。他在合肥开了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压力特别大时,就来小岗村 “放松”。黄泽鹏说,“在小岗村听大包干带头人们讲讲过去的事情,我就觉得,眼前的困难真不是困难。”

在黄泽鹏眼里,小岗村每年都在发生着变化。小学校园建起来了,农家乐越来越多了,特别是游客增多了,村里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缺憾也是有的,比如一到晚上,街上就没了游客,当地人除了喝酒看电视,就是打麻将、闲拉呱,没有啥文化娱乐活动。黄泽鹏认为,小岗村的旅游潜力是需要挖掘的。

2008年,凤阳县作为安徽省首批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之一,小岗村村民领到了“红本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自2014年回乡发展,严余山用了3年多的时间观察小岗村。他认为,这几年来的小岗村变化非常大,除了硬件环境,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创业热情,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严余山坦承,现在小岗村也存在着很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农产品深加工少、新兴产业业态不大,需要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820万元,同比增长20.6%;小岗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6元,同比增长11.98%。

郑宏伟(左)是安徽省凤阳县本土90后大学生,2014年9月成为小岗村一名村官。图为郑宏伟帮助村保洁员打扫街道。

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说,小岗村和沿海富裕地区相比,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跟明星村的地位不相匹配,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求稳怕乱的思想。2018年1月到任后,他和村两委发起了“小岗要振兴,我该怎么办?”的大讨论。讨论的核心是: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在新时代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李锦柱说,村两委正在规划一个小岗村未来的发展方案,在这份蓝图中,小岗村的目标是建成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景区、社区、园区融合的改革特色小镇,一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创新、创业、创意融合的全域田园综合体”。他认为,改革创新是小岗精神的基因和底色,今年是改革开放4 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更有力地推进改革。

走过大包干4 0年历程的小岗村,正在开启新的改革征程。今年,小岗村推进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以小岗村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小岗村创发公司,赋予小岗村民股权,让村民真正变成了股民。同时,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建设4 3 00亩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游,争创国家5A级景区……

“小岗要发展,最根本的是靠小岗人自己的努力,凝聚共识。”李锦柱说,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猜你喜欢
大包干金昌小岗村
张金昌简介
金昌浩、王正油画作品选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互联网+大包干促进农民增收探讨
金昌浩油画作品选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
人民的好村官沈浩
驾驭各式击球点(一)正手击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