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毛文学世界的三棱镜

2018-12-19 08:19
长江丛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川上阿毛批评家

阿毛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诗歌写作——确切地说是1988年,此后在散文和小说等多个文体实践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验证了她综合的写作能力,逐渐累积起同样突出的“作家形象”。201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阿毛四卷本文集《玻璃器皿》《看这里》《风在镜中》《女人像波浪》,现在,总结其三十年来的着力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三个方面的综合性的文学创作恰逢其时。这是一个以存在境遇、自我精神和想象方式为中心的旋转的三棱镜。此次刊发的四位湖北籍批评家的文章就以各自的侧重点重新揭开了阿毛文学世界的多棱镜像,斑驳绚烂、相互折射、彼此洞开。

梁艳萍在《行走人间,回归自己——关于阿毛“三体”文学写作的批判》一文中就在文体研究的综合视野中整体性地分析了阿毛的诗歌、小说和散文的各自艺术征候和精神内里。梁艳萍认为阿毛的诗歌具有绘画般的镜头效果,是开掘自我与打开世界的彼此沟通。她指认阿毛的小说往往是女性叙述视角下的个体精神成长,显现了女性隐秘的情感世界,尤其对画面和色彩语言的分析独特而深入。而阿毛自1998年开始的散文写作在我看来则印证了“诗人散文”的种种可能性。梁艳萍强调阿毛的散文更具有开阔性,是认知生活、自我(女性)、艺术和世界的特殊方式,尤其比较敏锐地发现了阅读经验在阿毛散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而吴艳的《阿毛散文札记》以“札记体文学评论”的研究方式集中于阿毛的散文写作,此文从关于阿毛文体研究的数据统计出发具有针对性地强调了阿毛作为一位优异的散文家很大程度上被诗歌所遮蔽了,由此来看这是一次还原学意义上揭示阿毛散文特质的一次努力。该文从散文的文体特征、阿毛散文写作的准备期、生成阶段和重要构成元素(比如文学阅读和艺术阅读经验,尤其是女性经验对电影阅读的深入而自觉地参与)等几个方面立体呈现了其散文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尤其重要的是,吴艳在文中还注意到了阿毛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互文关系和渗透性特征。

阿毛作为一位优秀诗人的一面确实成了显豁的事实。川上的《“五十一个我,依次转过解放路的拐角”——阿毛诗歌阅读印象》就是对其诗歌世界的再次涉入和重新理解。川上对阿毛的诗歌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予以了深入剖析:女诗人与梦的奇异混合,他乡与故乡的当代遭遇,双重写作视觉下的时间境遇和人生遭际。“知人论世”的方法在川上这篇文章中也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由此我们看到的阿毛及其文字是有温度的、贴近的、质感的。可贵的是川上以当事人的回溯的视角以阿毛为中心并进而牵扯出八十年代以来武汉的诗歌群体、文化生态和某些斑驳而又真切的历史影像、精神状貌。一个写作者的精神背景和整个空间知识和文化生态就不再是空谈,而是落在了细节和写作实践之中。

何方丽的《当生活成为一种必然——论阿毛新世纪诗歌中的包容与抵抗》则选取了新世纪作为一个时间考察段落——当然也是写作阶段意义上的,从诗歌与人生和现实生活相互动、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语言意识的彼此砥砺的叙述角度出发强化了晚近时期阿毛诗歌中的“现实生活观”,指出其包容(消化功能)与抵抗(批判功能)并置的精神取向和言说姿态。我深有同感的是诗人与“生活”的关系必须被重新理解,因为诗歌和生活从来都是动态的结构,彼此都给对方提出了新的挑战。

霍俊明,诗人、批评家、博士后。河北丰润人,现任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著有《尴尬的一代》《变动、修辞与想象》《无能的右手》《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等论著、诗集等十余部,编选《天天诗历》《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中国新诗百年志》等。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曾获《诗刊》年度青年理论家奖、《人民文学》《南方文坛》年度批评家表现奖、《南方文坛》《山花》年度评论奖、《星星》年度批评家等。

猜你喜欢
川上阿毛批评家
阿毛的故事
阿毛故事
“大吃一井”的阿毛
新锐批评家
贼不打,三年自招
今日批评家
川上的诗
最后的忍者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