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战结束以后,民族独立浪潮席卷了整个亚非拉地区,非洲地区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西方殖民者的离开,许多新生国家在世人的欢呼与掌声中相继诞生。独立时代伴随着一段经济繁荣期悄然复苏,非洲各国民主进程表面上也顺利推进,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充满了希望。但是作为东非明珠,乌干达的民主进程道路却充满了坎坷,历经三次大的起伏,国家久经内乱,民不聊生,最后在强人穆塞韦尼领导的“抵运”政体下,结束了国家长期混乱的状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稳定,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关键词:非洲民族独立;民主进程;乌干达;穆塞韦尼
导语: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乌干达宣告独立,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担任总统(职责多为礼节性的),权力掌握在总理密尔顿·奥博特手中,后来由于穆特萨和奥博特不和,发生激烈的冲突后,奥博特宣布废除诸封建王国和国王,成立共和国,他自己亲任总统。反对党遭到禁止,奥博特的统治变得越来越独裁。1971年,阿明上校发动军事政变上台,但整个70年代里他无恶不作,穷兵黩武,被证明是一个嗜血成性的暴君。1979年对坦桑尼亚发动的军事入侵结束了他的统治。在经历了一段无政府状态之后,乌干达再次由奥博特掌权,但他并没有能力重建国家,甚至无法恢复秩序,只是疲于镇压国内的反对派。1986年,全国抵抗运动的领导人约韦里·穆塞韦尼夺取了政权,成为这个已经遭受了15年流血冲突的国家的总统,他选择了一条所谓的“无党派统一战线”的民主道路,通过实行民族和解和民族包容政策,建立和逐步完善了“抵运制”,取缔了所有的政党政治活动以及预定的选举。总之,在阿明和奥博特的混乱和暴力年代之后,乌干达在穆塞韦尼领导下重现实现了稳定,其军队纪律严明,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和非洲其他地区国家相比,其政府更有效率也较少腐败。穆塞韦尼关于民主的独特观点丝毫没有妨碍其成功。
一、乌干达独立后的国情概况
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的内陆国。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西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北与南苏丹毗连。境内多为海拔1200米左右的高原,丘陵连绵、山地平缓。东非大裂谷的西支纵贯西部,谷底湖泊众多。拥有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近一半的水域,为著名的尼罗河源头之一。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2℃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1962年10月9日,乌宣布独立,保留布干达等4个自治王国,成立乌干达联邦,仍留在英联邦内。1963年10月,乌修改宪法,取消英派驻乌的总督,由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任总统。1966年4月,奥博特任总统。1967年9月,废除封建王国和联邦制,建立乌干达共和国。1971年1月,阿明发动政变,同年3月就任总统。1979年4月乌全国解放军攻占首都,卢莱、比奈萨、穆万加先后担任总统或国家元首。1980年12月,奥博特在大选中获胜,再度出任总统。1985年7月,奥凯洛发动政变,推翻奥博特政权,并出任国家元首。1986年1月25日,全国抵抗军攻占首都,推翻奥凯洛军政权,29日,穆塞韦尼就任总统。
二、乌干达独立后的政治进程
回顾历史,我们才能看清现在。因此,本文将从奥博特、阿明、穆塞韋尼三人统治时期施政方针政治走向来探究为什么乌干达在独立五十年来历经这么多的社会动荡和民主拉锯式的发展后,甚至在外界都不抱希望的情况下,却在20世纪末的非洲大陆上杀出一条血路,无论是政治稳定还是经济发展指数上在萧条动乱的非洲地区都属于一股清流。
(一)奥博特执政时期(1962年10月-1971年1月,1980年12月-1985年7月)
1.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奥博特,阿波罗·米尔顿·奥博特,乌干达政治家,1962至1966年间出任该国总理,1966至1971及1980至1985年期间两度出任总统。在非洲政坛被公认为“政坛强人”,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是非洲第一位被武装政变推翻后,通过大选东山再起的国家元首。1962年,他带领乌干达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走向独立,因而被视为现代乌干达的国父。1971年,他被伊迪·阿明将军推翻,1980年他重新掌权,但于1985年再次被推翻。而奥博特第二次出任总统期间,乌干达发生内战,导致大量平民死亡。
2.根据1942年宪法,乌干达独立后实行联邦制,布干达、布尼奥罗、托罗、安科莱等王国以及布索加特区均为联邦成员。人民大会党和卡巴卡耶卡党组成联合政府,人民大会党主席米尔顿·奥博特任总理,卡巴卡耶卡党主席、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任总统。1964年两党联盟破裂,人民大会党实行一党执政,中央政府与布干达王国的矛盾日益激化。1966年 5月,中央政府攻占布干达王宫,穆特萨二世逃亡英国。1967年乌干达通过新宪法,取消各封建王国及国王,建立乌干达共和国。奥博特先后发表了《平民宪章》(1969)、《纳基伍博公报》(1970),谴责封建主义,强调一个民族、一个政府。奥博特名义上实行社会主义式统治,这使他在西方世界(尤其英国)不受欢迎,而他的统治地位也被军人动摇。1971年,奥博特被伊迪·阿明将军推翻,流亡坦桑尼亚。
3.阿明在1979年被坦桑尼亚军队和乌干达流亡者推翻后,乌干达在大选前被总统委员会领导的过渡政府统治。奥博特的人民大会党在1980年举行的选举中获胜。但反对党认为选举被操纵,以约韦里·穆塞韦尼的全国抵抗军为首的武装力量实行游击反抗。奥博特的全国解放军和叛军的战斗估计共造成100,000人死亡。1985年7月27日,奥博特再次被他的军队将领巴西利奥·奥拉拉-奥凯洛和蒂托·奥凯洛将军发动军事政变推翻。
4.前后两次当政,虽然时过境迁,星移斗转,人事皆非,但奥博特政府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却没有根本改变,只不过一次比一次更加复杂和尖锐化,那就是国内民族间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问题:布干达问题、南北民族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跨界民族问题和民族宗教问题等,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奥博特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对乌干达民主化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倾向,维护国家和民族团结,修改宪法使乌干达成为一个共和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奥博特第二次执政时期打着“民族和解”的旗帜,任人唯亲,大量依靠本族人兰吉人,造成了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为其覆灭埋下了定时炸弹。
(二)阿明执政时期(1971年1月-1979年4月)
非洲各国独立以后,传统的独裁领导方式常常又因为军队的作用而被助长。许多非洲国家长期受军人统治,这给公民与国家之间带来了巨大影响,乌干达自然也不例外。非洲三大暴君之一的阿明总统行伍出身。历任各级军职,1968年集国家军权于一身。1971年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米尔顿·奥博特政权。1976年任终身总统。阿明上台之初,很多社会名流、布干达王室成员、前政府部长等等纷纷视他为救世主,甚至就连英国和以色列等西方社会也认为是“民主的光明”,遏制了社会主义势力的抬头。但是没过多久由于利益冲突就发生了驱逐8万名亚洲人事件,粗暴地将英国人和亚洲人的企业收归国有,直接导致国家经济陷于瘫痪,从根本上摧毁了乌干达的经济。阿明还用铁腕手段统治乌干达。他通过处决和强行流放的途径铲除潜在的异己分子,所有仍忠于奥博特的官员都被处决,他还利用乌干达各部族的分歧搞分而治之,使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以免威胁他的统治。世界各人权组织纷纷指出,在阿明执政期间,他曾下令杀害了10万到50万乌干达人,由于杀人过多,来不及挖坑埋尸体,就扔进河里,流经该国的白尼罗河曾经一度被成山的尸体所阻流.而大量死者尸体被抛入河中喂鳄鱼,大堆骨骸甚至将该国主要的水电站闸门阻塞.根据1977年叛逃到英国的阿明好友兼卫生部长亨利·肯姆巴的说法,就算阿明不知道自己到底下令杀了多少人,乌干达“这个国家已经是血迹斑斑了”。
在国际事务中,阿明有时被认为是一位精明的领导人,有时被看做是一位傲慢的小丑,1975年在联合国大会上,他号召灭绝以色列民族。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事和广泛报道对人权的侵犯,阿明仍然在1975年当选非洲统一组织主席。截止1978年10月,已经发生的对阿明的22次暗杀,但都没有成功,为了转移人民对乌干达经济的注意力,他发动了对坦桑尼亚的侵略战争,但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走运了,侵略战争失败了,坦桑尼亚军队和乌干达流亡者发动了反攻,追杀阿明,尽管他有利比亚卡扎菲的援助也无济于事,直至他的政府倒台。
可以说,阿明统治时期的乌干达人民如同生活在人间地狱,由于阿明个人独断专行,大量启用卡夸人进入党政军系统,民主进程不仅没有前进反而倒退,而军队几乎沦为阿明个人敛财维持血腥统治的机器。
(三)穆塞韦尼执政时期(1986年至今)
传奇黑人总统穆塞韦尼于1944年出生在乌干达南方省安科莱区,是巴尼安科莱人。他的姓解作“第七队员之子”,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乌干达人参与的英国殖民军队国王非洲步枪团第七队。早年,他确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经过五年的游击战争,1986年初穆塞韦尼领导的武装部队打回坎帕拉,全国抵抗军推翻了奥凯洛政府,翌日宣布获得胜利,穆塞韦尼夺得政权,并宣誓担任乌干达总统当政之后,他奉行民族和解与政治包容政策,倡导混合市场经济,使乌干达从社会动乱、经济崩溃逐步走向社会安定、经济复苏。他的“武功文治”给他赢得“东非骄子”的声誉,也是他再次赢得大选的原因。他上台之初,乌干达国内外不少人都预料他会采取激进政策来治理乌干达这个长期处于政治动荡、经济崩溃的东非国家。但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他没有那样做。他宣称:“全国抵抗运动既不亲西方,也不亲东方,而是亲乌干达。我们要吸收每种社会制度中好的东西,抛弃不好的东西。我们不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品头论足,因为我们认为,每个国家都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其人民的需要。”乌干达一家报纸就此评论说;“几经风雨,他脑瓜顶上的头发少了,但脑瓜里边的智慧多了。”他虽然被认为意志坚强,甚至有点顽固,但却严格从乌干达的实际出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采取了相当灵活的政策和策略。
从政治上讲,穆塞韦尼一上台就宣布实行民族包容与民族和解政策,建立“基础最广泛的政府”。他认真分析了乌干达独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史,看到奥博特两次当政都是倚重北方的兰戈族和阿乔利族,而阿明当政则倚重西北部的卡夸族和南苏丹的努比亚族。这些少数部族的人倒是生性强悍,但狭隘的部族心理和落后的文化的使他们难以把全国大多数人团结起来,建立较为长久的统治。而且,由于长期社会动荡,乌干达政治派别林立,前政府官员一茬又一茬。鉴此,穆塞韦尼决定,不追究任何人的政治责任,在抵抗运动掌权这个大前提下,要尽量吸收各种代表人物和党派参加新建立的政府,给他们每个人,甚至奥博特政府和阿明政府的几个部长,一个“政治座位”,安定人心。
在经济上,穆塞韦尼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向结合的“混合经济制度”。在这一点上,他所采取的措施有点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允许各种所有制经济存在,充分发挥私有制经济的活力,但又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进一步增强了乌干达经济复苏的活力。从1987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六点三,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百分之五点七以下。穆塞韦尼执政30年,乌干达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在好转,因而受到乌干达多数人的赞扬。在1986年以来的四次大选中,他都以高票当选乌干达总统。连西方舆论也认为,穆塞韦尼是“乌干达独立以来最好的领导人”,也是“动乱的非洲最有希望的领导人”。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3月访问非洲时,将乌干达列为“重要的一站”,称赞穆塞韦尼是“非洲发展的燈塔”。
三、乌干达民主进程的反思
总之,若要推进乌干达的民主进程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明晰障碍在哪里,做到防范于未然,而乌干达民主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1)乌干达民族化的障碍是结构性的,即非洲社会关系的本质庇护模式的存在,大家庭是其支柱。这一点从是阿明执政时大量启用本族卡夸人和奥博特的兰吉人和阿乔利人可以看出,保持自己政权稳定的核心基础是本族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谓深植非洲每一个独裁领导人的内心深处。
(2)构成民主发展障碍的第二个因素,是政治的种族化。非洲有众多的种族集团,各自有其语言和文化,而只有少数的国家(如莱索托和博茨瓦纳)的人口从语言、文化或者宗教的观点看多少算是同质的。
(3)以对抗和赢者通吃策略为特征的现代非洲政治文化,同稳定的民主治理是相矛盾的。在非洲,权力一直具有神圣和无所不包的特点。公私领域没有区分,权力没有界限。
(4)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水平,是现代民主发展始终逃避不了的问题。非洲民主化的历史背景与西方数百年的循序渐进不同,低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民主的物质基础非常薄弱。纵观乌干达独立后的纷乱动荡和穆塞韦尼执政后迅速回归稳定和经济复苏的鲜明对比,再次应证了中国的那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按照穆塞韦尼的观点,多数非洲人都是农民,拥有同样的基本需求。他们可能组建的任何政党,都会基于种族差异,因而只会威胁社会稳定。所以穆塞韦尼针对乌干达现实的政治状况,推行一种“无党民主”,并且持续到2004年,直到他认为乌干达的民主根基牢固足够实行公民自由选举的制度,现在看来很成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乌干达的发展势头强劲,被誉为非洲最具有投资潜力的国家,但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所限,乌干达的发展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乌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的道路上依然充满变数。穆塞韦尼个人因素在乌干达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虽然本身就存在着较大风险,但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曾经写道:“不必要去判断一个国家是否适应民主,只要经历了民主,它一定会变得适应起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乌干达已经在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民主道路上小有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乌干达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下,它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魏翠萍:《列国志:乌干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2][英]马丁·梅雷迪思:《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亚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
[3][荷]罗尔·范德·维恩:《非洲怎么了》,赵自勇、张庆海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4]约翰·鲍威尔(美国).《20世纪世界领导人传记百科》,李丽君等译,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
[5]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再次赢得连任.新华网[引用日期2016-02-26]
[6]贺文萍:《非洲国家民化进程研究》,时事出版社,2005年
[7]劉鸿武:《非洲文化与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14年
作者简介
李钊(1992.08—),男,汉族,河南焦作,学生,研究生,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政治学专业。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