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态选择

2018-12-18 19:34张家锋
世界家苑 2018年12期
关键词:建设规划分析探讨海绵城市

张家锋

摘 要: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绿色环保理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规划理念,对城市建设规划水平提高及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生态选择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的关键基础。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设计模式进行合理选择,从而较好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生态选择;分析探讨

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象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缓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城市建设怎样海绵化,怎样应对环境变化,雨水怎样积存,又怎样综合利用。对海绵城市这个概念的理解相当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1 海绵城市研究的对象是“水”,且重点是雨水。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一边喊渴,一边内涝的现象,即暴雨一来,城市变成了“水城”,马路变成了“河道”,而恰恰也是这些城市,枯水季节存在着地下水严重不足,城市用水严重缺乏的现象,而且这些城市“水火两重天”的形势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以如何留住“雨水”为城市解渴,同时也有效地疏导“雨水”,净化“雨水”,为城市排涝,这一综合性课题,海绵城市理念作了解答。海绵城市提出的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内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1.2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是海绵体功能的发挥《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等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各种技术实现良性城市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水能力,维护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这些功能需要通过海绵体的建设方能实现。根据《指南》,海绵体建设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十七种形式,分别是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海绵体如渗透塘、渗透井等,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设施主要有雨水罐、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等,以调节为主要功能的设施如调节塘、调节池等,以传输与截污为主要功能的设施如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植被渗流沟等。这些海绵体的渗透、蓄留、滞渗、净化功能的发挥会大大减少城市雨季排水和旱季缺水的压力。

2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态选择策略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建设。在城市局部建设的各个设计中,生态选择对于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至关重要。生态设计模式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的生态选择,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将表现出这些重要生态选择的作用。

2.1 绿地植物的生态选择

选择绿地植物就是可以在海绵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雨水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植物。与下凹的绿地比较,非雨水利用地段,植物将需要经受一定程度以及时间内的反复干旱、受淹以及盐碱的考验。所以,绿地植物要选择抗旱、抗淹、抗盐碱的类型;同时按照具体的地形、气候、土壤以及植物特点进行选择。选择这种植物可以帮助绿地在雨水应用中拓展了应用生态空间,可以促使绿地集雨停留、渗透时间以及集雨总量提高,加强植物的生态作用。由于不一样的植物的特点有非常大的差异、能够适应不同情况的水分条件,耐淹的植物耐淹时间超过 24 个小时,从而提高雨水积蓄量。

2.2 透水硬化地面的生态选择

城市建设当中已经广泛的应用的透水铺装,这是一种城市雨水管理利用的方法。特别是透水砖,因为透水砖具有非常迅速的透水性,路面不容易出现积水、便于居民安全顺利出行的良好性能被广泛的使用到多种雨水应用的过程中,近年来获得了非常快速的进步发展。由于受到城市建設“黄土不露天”意识的直接影响,人们开始偏爱透水砖,从而易出现大量使用透水砖的情况,忽视了大量降低的的未覆盖自然土壤面积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持续进步发展,给整个的城市生态系统带来非常大的隐藏威胁,导致城市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因为需要重新进行改造,所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3路牙与降低空气粉尘的生态选择

研究认为城市地表污染物是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其累积和降雨冲刷过程分别是沉 降—悬浮—再沉降以及悬浮—沉降—再悬浮的动态过程。所以雨水携带的泥土在不充分的雨水利用条件和路牙的阻挡下沉淀于硬化地面,成为空气粉尘的重要来源,经扰动进入空气,造成空气粉尘污染。而全面的、具规模的生态设计的典型下凹绿地和无阻的路牙则会极大地避免这一过程。另外,典型下凹绿地或典型绿色环境生态系统在借助多种生态动力源的作用下发挥其净化功能。例如,在降雨动力源的作用下,可将硬化面上的泥土冲刷带入相对较低的绿地土壤中,也避免雨水携带泥沙进入排水系统长距离输送造成管道堵塞的难题产生;在风动力源的作用下,使硬化面上的尘土有向低的绿地集中的趋势;行驶的机动车动力源,有使硬化面上的尘土驱向旁边低的绿地土壤中的趋势。

3促进海绵城市生态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

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因地制宜,云南等地常年气候湿度较大,降雨量较多,因此,比较适合海绵城市的建设,政府部门应该将现代化城市与海绵城市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蓝图,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对原有生态系统加以保护,还要考虑到不同用地的空间关系、建筑主体、排水防涝等因素,要加强对城市水系统的规划,引入园林景观设计,利用植被种植的方法增强城市的抗洪防涝能力,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增强民众的雨水利用意识。

3.2 加强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想要实施雨水利用工程,必须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生态系统,要能确保城市具有水体吸水和净化能力。政府要对城市现有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区域进行统计,尽量在开发过程中不会对水生态区域造成破坏,对于降雨强度较大的绿地和林区,要制定保护计划,维持城市的自然水文特征。对于遭受到破坏的绿地或水体,要采用现代化生物或生态手段进行修复和保护,要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3.3 海绵城市建设的规模意识和效应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城市的雨水、面源污染、空气粉尘污染都具有城市整体规模特性。城市雨水利用与之联系必然需要在这种程度上才能获得整体规模的生态效应。仅仅靠以个别单独的雨水利用工程或个别措施作为雨水利用手段,希望在整体城市中实现雨水利用真正的控制可能难以奏效#没有从整体规模效果上设计的雨水利用途径,城市的雨水利用生态效果也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也就难以实现一个具有整体巨大效应的防洪防涝、节水利用、面源污染净化和空气粉尘控制的绿色环境生态系统的海绵城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需做出实质性响应,精细化规划,宏观把控。建议编制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提出强制性和鼓励性控制指标,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海绵城市的构建,优化和改进了传统的治水思路,提高了市政排水系统的暴雨抵御能力,让城市建设与生态格局融汇,寻求了生态景观价值与低碳城市发展的渠道,也解决了我国城市旱涝并存问题的有益途径,应用前景良好。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2014.

[2] 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9)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猜你喜欢
建设规划分析探讨海绵城市
青州市东夏镇富贵园项目风险识别研究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及其养护探讨
浅谈城市路灯设施规划与施工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核电厂交流不间断供电系统分析及改进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