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红岩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网络直播进入人们的生活。本文以网络直播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为主题,首先对网络直播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进行概述,最后提出规避“网红”对中小学生价值观负面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直播;网红;中小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5-0077-03
近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网络直播进入人们的生活。网络主播们借助各种网络直播平台(抖音、快手、斗鱼等),通过录制短视频或者直播的形式推广自己的原创内容来吸引粉丝关注,借助粉丝数量和知名度的不断上涨成为“网红”[1]。不论是“网红”群体还是直播受众,目前均呈现低龄化趋势,追赶“网红”潮流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
较早地接触网络使中小学生的信息渠道更加丰富,实时更新的网络直播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网红”们错误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网红”的新鲜感及其影响力导致了中小学生对“网红”行为的跟风学习。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以理性、客观、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网红”对中小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寻求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客观规律的应对之策。
一、“网红”直播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人生价值观
很多“网红”通过炫耀其奢侈的生活来博取眼球,这无形中向中小学生传递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导致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物质主义价值观[2]。当中小学生变得物质主义,他们会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获取和拥有财富,只有拥有财富才能获得幸福,根据财富的数量来衡量人们是否成功。这种“金钱至上”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使中小学生过分看重金钱,在物质生活上攀比,很多中小学生会强行要求父母为自己购买名牌手机、限量版球鞋、名牌包等超出自身生活水平的物品,为此和父母产生较多冲突。有些中小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到处借钱,甚至误入歧途。研究发现,大部分高物质主义的青少年自尊水平较低,只能依靠物质来获得自尊,当物质条件不容易满足时,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并且高物质主义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较低[3]。过度依赖外部物质条件会导致中小学生只注重享受,对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成绩较差。
(二)职业价值观
在最近的理想职业调查中,有近八成的中小学生表示自己的理想职业是“网红”。太多“网红”的一夜爆红,成为中小学生的不良示范,这种“上天掉馅饼”的成功模式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很多中小学生觉得“网红”只要在直播中唱唱歌、跳跳舞、打个游戏就可以吸引很多粉丝,获得数额可观的打赏,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殊不知每位成名“网红”的背后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商业炒作[4]。抖音上17岁的“网红”温婉高中辍学,依靠直播结交富二代,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这种不用努力就能满身名牌的日子引来一片艳羡。温婉的迅速蹿红成为部分中小学生的“榜样”,小学生们纷纷向家长要求退学,他们嚷着“读书无用论”,说自己要学习温婉姐姐做“网红”、傍大款。有两名“网红”在网络平台直播撕书,并对网友说“我觉得傻子才读书,我没读书还不是一样可以开跑车”;一名15岁的女孩在某“网红”的微博中回复:“我也要整容,去夜场蹦迪、钓富二代,读书太没意思了。”快速成名的职业观误导中小学生幻想一夜暴富,而忽视自身努力的重要作用。不依靠自己努力学习,只想着走捷径,希望靠运气和机会获得成功,会使中小学生失去努力和前进的方向,最终导致前途堪忧。
(三)消费价值观
各大“网红”凭借盖着滤镜的美貌、美妙的歌声、好笑的段子等用尽心思地向粉丝索要打赏。各直播平台还设置了礼物贡献榜,按照打赏的金额为用户进行排名,促使网络打赏进行攀比。没有收入来源的中小学生,为博主播欢心挥金如土:“10岁小学生为求一句谢谢,打赏网络主播5万元”“12岁小学生装土豪,打赏美女主播8万元”“贵州小学生看游戏直播刷6万”。如果不对中小学生的这种极端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加以引导,终将酿成大祸。
(四)审美价值观
网络直播带火的不只有“网红”本身,还有“网红脸”。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也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是很多“网红”为了吸引粉丝过度整容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变形计》女孩韩安冉前后整容33次,走红后她借着自身的影响力向粉丝推广整容项目,而关注韩安冉的粉丝大部分都是中小学生。经过各路“网红”的宣传,许多中小学生对自己的外表越来越不自信,开始走上了整容之路。然而未成年人由于身体尚未发育完全,五官也尚未发育成熟,过早进行整容手术会影响骨骼及肌肉的生长。并且整容手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手术失败现象屡见不鲜。过度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会导致中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并且也会致使中小学生忽视内在美,忽略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道德观
网络信息的丰富虽然可以拓宽中小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可能会让中小学生迷失方向。许多“网红”为了增加粉丝量,依靠低俗、恶搞,甚至“低节操”的内容来获取关注,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网红”作为公众人物,本身具备一定的示范效应,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粉丝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小学生本身缺乏自制力与辨别力,在关注“网红”时会无意或者有意识地模仿“网红”的言语和行为,那些“网红”的负面行为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极为不好的影响。有些“吐槽网红”依靠诋毁和攻击他人来吸引眼球,在他们的直播中充满着不文明的字眼。然而他们的行为还能获得诸多网友的赞赏,这种“榜样效應”无疑影响中小学生的道德观。还有一些“网红”会散布谣言或者虚假信息,更有甚者会向网友宣传反动思想,这对还没有形成正确政治观点的中小学生形成了极大的误导。
将私人生活公之于众成了许多“网红”吸引粉丝的一大途径。私人生活指独立于公共空间及其权力结构之外的个人化的交往行为与生活状态,包括亲密关系、隐私等私密性体验[5]。许多“网红”将个人隐私等不断暴露在公众视野下,原本应该被遮蔽的私人经验成为观赏与猎奇的对象。众“网红”的这种行为对中小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小学生已经开始直播学做“网红”,有一个小学生在进行直播时,视频远处学生家长正在洗澡,这样的意外“走光”使得全家备受骚扰;一个小女孩提及自己母亲刚出车祸去世的消息,原本没有多少粉丝的女孩经过营销号的恶意宣传很快“走红”。许多人为了粉丝数量开始跟风模仿,更令人难过的是,许多小学生纷纷在直播中哭诉“我的妈妈在手术中去世”“妈妈离开了,求一万个赞”,甚至还有小学生对自己亲人的葬礼进行了直播。这些令人咋舌的现象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不禁让我们深思,我们能否保护好这些祖国的未来?
二、规避“网红”对中小学生价值观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塑造正面“网红”形象
虽然众多负面“网红”当道,但是也不乏“正能量网红”的清流。“正能量网红”正确的行为和良好的品德,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榜样。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中小学生喜欢“网红”是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小学生容易在相似的朋友圈子中形成追逐“网红”的风潮。同时,“网红”与众不同的地方让中小学生产生对标新立异行为的追逐感。与以英雄人物、道德模范为主的传统榜样教育相比,以名人、偶像、“网红”为主的新型榜样教育更能迎合中小学生的心理,使得中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例如,2018年索契冬奥会上花样滑冰冠军羽生结弦被中国广大网友熟知,这位万众瞩目的奥运冠军却从小身患哮喘,病痛的折磨并没有让他丧失斗志,他加倍努力训练认真接受治疗来提高自己的体能。经过不懈努力,羽生结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人类信息学,他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花滑动作,终于成就了他在赛场上的“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给无人机安上“大脑”的年轻博导齐俊桐从幕后走向台前,向大众宣讲科普知识、为中小学生做科普讲座,使更多中小学生走近科学、热爱科学;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致力于科学普及,让科学和大众的需求产生联系,变得流行起来。重庆一位老师每天晚上直播三个小时,为粉丝讲授数学题。他还在努力纠正人们“为了做题而学数学”的偏见,教给大家用知识解决问题,并把这种态度延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做到严谨、讲求逻辑。
(二)加强价值观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
学校和家长应该及时把握中小学生的网络关注热点,在第一时间予以引导,加强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始终都要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必须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和活动空间,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自主管理潜力。除了开展主题班会以及价值观教育讲座,社团活动也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开展社团活动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展现个人才华的平台,通过在社团活动中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激发个人潜力,将价值观教育付诸实践。
增强中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刻不容缓。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现状,联合学校和家长,共同开展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首先,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许多家长在家中手机不离身,关注各种网络信息更甚于关注孩子,这对孩子的网络意识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家长应当减少网络娱乐时长,多和孩子互动,为孩子辅导功课或者与孩子一起游戏,拉近与孩子心理距离的同时可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依赖。其次,家长可以多向孩子传播网络中正能量的人物或者事件,教导孩子辨别网络不良信息,规范孩子的网络行为。一旦发现孩子存在网络不良行为,要及时耐心劝阻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学校可以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讲座或者主题班会,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与学校老师积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三)培养积极的爱好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气质特点,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借此来转移中小学生对网络的过度注意。例如,培养孩子的体育爱好,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体育活动,既能帮助孩子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在体育互动中提升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艺术爱好,根据孩子的兴趣对其音乐或者美术等艺术项目进行培养,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的科技爱好,家长可以陪同孩子观看科技节目、参观科技馆等,培养孩子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科技活动,帮助孩子获得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对科技活动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孙博逊,初明利. “网红”的发展脉络及其对青少年的榜样效应[J]. 中国青年研究,2016(11):24-30.
[2] 蒋奖,曾陶然,杨淇越,等. 青少年物质主义的成因、测量与干预[J].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8):1266-1278.
[3] Helen Sweeting,Kate Hunt,Abita Bhaskar. Consumerism and well-being in early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2012,15(6):802-820.
[4] 杨庆国,陈敬良. 网络红人形象传播及其符号互动模式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2(7):91-94.
[5] 朱灵艳. 私人生活公共化:女性“网红”现象背后的个人与社会[J]. 中国青年研究,2016(11):18-2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