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牛文化的附加义研究

2018-12-18 19:10杨宇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杨宇

摘要:随着汉语教学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外国学习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在语言中掌握文化,在文化中学习语言。由于牛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开展对外汉语牛文化的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牛文化;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自1950年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国内外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汉办统计,截止至2017年12月,我国已在世界14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16所孔子学院和1076个孔子课堂。中国的不断发展势必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速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为了满足本国发展的需要而急需汉语人才,这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机遇,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来到中国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真正让学生头疼的是词。除本身意义以外的文化附加义的理解和使用问题,在口语交际的时候这个问题经常出现,也是构成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解决这种交际冲突以及语言学习障碍的途径之一就是词的文化附加义教学。

二、牛文化的起源

说文中作如下解:“牛,大牲也。”牲“牛完全也”《周礼·地官》中载:“凡祭祀,共其牺牲。”说的就是祭祀时的祭品就是牛,且牛是完整的。《周礼·地官》中记载养牛的官职是“牛人”,“凡祭祀,供其享牛”,可见当时的牛主要是用来祭祀以及食用。現代人说到牛,则会想到一种自强不息并勇于拼搏,默默无闻,忍辱负重,吃苦耐劳,老实朴实的高尚情操与宝贵品质。

牛更是被赋予了各种神话与意义,备受各朝各代的人们的推崇,并且现今也仍有关于牛的习俗流传下来。《周礼·月令》曾记载鞭春牛的习俗,这一习俗自周以后一直保留下来,唐宋尤为兴盛,尤其在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这个习俗分布更广泛,已变成了重要的牛文化。

三、农耕文化中牛文化的附加义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牛是农家宝,有勤无牛白起早”十分形象的说明了牛仔农耕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牛是农家宝,定要照顾好”,可以看出牛的重要性。我国牛耕的历史起源很早,传说后稷之孙发明了牛耕,《山海经》云:“后稷之孙曰叔均,是始做牛耕。”不过传说虽由神话演变而来,但是却是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关于牛耕开始的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在西汉时期,也有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更有认为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使用牛来进行耕作了。

商代对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通过对出土的甲骨的研究可知,商人已经开始种植多种谷物,并开始使用生产工具。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一直到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才使得牛耕变得普遍起来。西汉时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铁犁和牛耕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铁犁改造的更适合畜力的牵引。隋唐发明的曲辕犁,是对牛耕的进步一改进,使得不仅能易于控制深浅,还具有易转弯回头的特点,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而这种犁的形制也成为了中国耕犁的主要样式,历经宋元明清,耕犁的结构依旧没有明显的变化。

四、结语

本文以牛文化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牛”的附加义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阐明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牛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牛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使学习者掌握汉语语用规则。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

[3]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5]马银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物词文化附加义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

[6]张睿.初级汉语教学阶段留学生文化依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