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在家庭内时有发生,所谓的烧烫伤一般是指接触火、开水、热油等高热物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皮肤损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2010~2015)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烧烫伤病例为1~4岁,家中是发生烧烫伤病例最常见的场所,其次是公共居住场所,学校与公共场所。
那么家中容易引起烧烫伤的东西有哪些呢?客厅中常见的有饮水机、热饮和冬季取暖设备(如油汀、小太阳等);卧室里常见的有取暖设备(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热饮;厨房内有燃气灶、热饭热饮、小电器(如电热水壶、微波炉等);浴室里非热水器莫属了。除此之外,带娃外出,烫伤也时有发生,如公共场所的热水、公共餐厅的热菜、火锅等。
不同的温度引起的烫伤时间和烫伤程度是不同的。查看表格,我们可以发现,烫伤事故很可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发生。
除了常见的热烫伤,在冬季因为天气特殊,使用保暖用品不当,还会引起特殊的烫伤,那就是低温烫伤。低温烫伤也可称为低温烧伤或低热烧伤,一般是指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 ℃~50 ℃)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像使用热水袋不当,早上醒来发现烫伤出现水泡就是典型的低温烫伤。
无论是低温烫伤,还是我们常见的烧烫伤,大部分事件是可以预防的。
如给灶台加个防护罩,孩子就不容易碰到火;做餐后将长把锅饼向内放,小朋友就拿不到锅柄;给婴幼儿冲好奶后,试好奶温再给孩子饮用,就会避免孩子的消化道烫伤;热饮热汤放在孩子不易触及的地方;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放好水试好温再给孩子用,不要单独把孩子留在浴盆里。冬季使用热水袋时,可以在热水袋外面使用隔离套,或者被子暖和后就把热水袋拿开,以免身体局部长时间接触热水袋而引起低温烫伤。
平时,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寓教于乐。周末可以抽时间和孩子一起在纸上画火苗图案,然后和孩子一起找找家中容易引起烫伤的东西,一起贴上画好的火苗,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就知道不能以身试热了。
告诉孩子,如果不知道东西是冷还是热的时候,要一看二问三碰:先看有没有冒烟,然后问大人:“这个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没人帮忙,就用手背轻轻地快速碰一下试温。
对于烧烫伤,不要紧张着急,首先要做到五不:在确保安全之前不要开始急救;不要在烧、烫伤位置自行涂抹药膏、油、姜黄,或覆盖棉花等物品;不要在烧烫伤位置直接用冰块冷敷,以免加重局部损伤;不要长时间用冷水浸泡,因为会导致体温过低;如有水泡不要自行挑破,由医生清创处理,局部应用抗菌剂。
冲:这是烧烫伤后第一时间应该做的。“冲”的目的是“降温”,因为烧烫伤的伤害主要来自于伤后余热的蔓延。伤后将患处放在水龙头下面,水龙头打开后,用缓慢的水流冲伤处,一般来讲水流从伤口的中心向四周蔓延,可以防止感染。如果条件允许,冷水冲患处持续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会明显减轻疼痛,甚至疼痛消失。但时间不可过长,水温切忌过低。
脱:冲后小心地除去衣物,如果没有办法脱,可用剪刀剪开衣物,如果患处与衣物粘在一起,切记不要强行脱或剪开衣物,局部有水泡形成的话不要将水泡弄破,可减少感染的风险。
泡:此步的目的亦是“降温”。当无法进行冲洗的时候,可用凉水浸泡患处,但浸泡的水必须保持清洁,因为在水盆里浸泡,会使周边的细菌蔓延,附着于伤口,增加感染的机会。泡的时间可以坚持分钟。无论是冲还是泡,请勿用冰水,因为冰水容易导致孩子体温过度降低。如果伤口破开,不可再行浸泡,以免感染。
盖:第四步是用清洁的布盖于患处,需要用浴巾等包裹患儿以保暖。切记患处冲泡结束后,不要涂抹任何药物(如云南白药、抗生素药粉等)或民间药方(如牙膏、酱油等),以减少感染机会,否则可能会造成患處伤口感染,影响愈合。切勿使用黏性辅料或有绒毛的布料覆盖伤口,以免给后面的处理带来不便或引起感染。
送:尽早将患儿送至专科医院进行救治,在运送过程中注意保暖。
除了上述“五不”和“五步”外,在烧烫伤后,可适当给患儿饮用淡盐水,减少休克的机会。
郑继翠,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创伤中心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小儿神经重症监护、小儿创伤急救、儿童伤害预防等工作。在国内《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等权威核心期刊、国际小儿外科杂志《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等发表论著40余篇,被SCI收录10余篇,曾至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创伤中心进修学习1年,现为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儿童乘客安全技师、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