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祀家世考略

2018-12-18 01:41魏伯河
寻根 2018年3期

魏伯河

孙光祀(1614-1698),字溯玉,号柞庭。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累官至兵部右侍郎,赠光禄大夫。前后任职20多年,历仕顺治、康熙两朝,以直言敢谏著称于时;辞官归里后出粟Wx、修桥打井、兴学育人,造福桑梓的佳话至今流传。其诗文创作亦有声于时,所著有《胆余轩集》八卷及部分遗文(经笔者整理为《孙光祀集》,已由齐鲁书社于2014年出版),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性;书法亦享盛誉,济南趵突泉立有其诗碑保存至今。

综合来看,孙光祀是清初历史舞台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山东人。本文依据有关传记、诗文及方志、族谱、墓碑资料,试对孙光祀的家族繁衍及重要人物进行清理还原,以便为研究明清之际山东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家族史的样本。

远祖的追溯

孙光祀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创修平阴孙氏族谱,仅确认其家族自武城迁平阴之始祖为孙好古,未作卜溯。

至乾隆三年(1738年),孙光祀之子淑让续修族谱,作有《孙氏世系记》,略云:

先世原籍山东,叔孙之后。迁祖镇威将军讳铨,入河南开封府籍。宋康王南渡,只有迁祖一人随行,至浙江,以余姚为家。北直武清迁祖讳爽,元至正间下诏征士,赴京师,官至特进金紫光禄大夫、知平章、中书令、左丞相、领学士院录军国重事,遂以武清为家。后居枣强。爽之子讳辅,中状元公,任武城县尉,遂以甲马营为家。子六人,长居武城,次回枣强大槐树,三迁淄川,四迁历城,五迁平阴,六因张氏无嗣出承张氏。

叔孙为鲁桓公之子,生卒年不详,但史有记载的是鲁桓公卒于公元前694年,所以叔孙的生活年代应在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交。到赵宋康王南渡,时隔约1800年。而孙铨仅是浙江余姚孙氏始祖,与后来的平阴孙氏很难说有什么直接嫡传关系。到了孙爽,迁居河北武清,但由何处迁去,则没有交代。说孙爽仕元地位极其尊显,但《元史》上却查不到记载。至其子孙辅,中了“状元”,授官为武城尉,且后来未再升迁,于是在甲马营定居。但孙爽是否中过状元,仍有疑点,因为在现存的元代科举名录中无法查到。这一资料中最为可靠的是武城孙氏六兄弟的分布去向,并且可知孙好古在兄弟中行五。至于孙辅六子何以要分迁各地,估计应与元明易代之后,原仕于元者遭受打击,家道败落有关。

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十三世孙秉钜三修族谱、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三世孙伯龙等续修族谱,直至民国29年(1940年)十七世孙懋铣再修族谱,于远祖追溯只是重复了《孙氏世系记》的内容。这种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态度应该是可取的。

迁居后的繁衍

孙光祀为孙氏迁居平阴后的第八世。了解其家世,有必要将其祖辈迁居平阴后的家族繁衍状况做一梳理。

平阴孙氏初迁祖孙好古:“前明由武城甲马营初游平阴,习其风土,遂居于城北三十里,占籍永宁乡之四甲旦镇。此迁平阴之始祖也。子一人:兴。”旦镇,原属平阴,今属东阿县高集镇。

二世孙兴:“俭朴务本,家计渐丰。子二人:长子孜、次子清。”孙兴一代,开始脱贫致富,人口也开始增加。

三世孙孜、孙清:“孜,兴之长子,始治儒业。邑庠生。子一人:庭训。清,兴之次子。子一人:文翰。”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之后,家族开始供养子弟读书求学,以求仕进。

四世庭训、文翰:“庭训,孜之子,邑庠生。子二人:长德温、次德良。文翰,清之子。子一人:德恭。”孙孜一支,耕读传家。孙清一支,仍无人读书。

五世德温、德良、德恭:“德温,庭训长子,隐居有行谊。子三人:长璠、次砒、三琚。德良,庭训次子,字元善,号性斋,邑增生。此迁平地洛之始祖也。子五人:长子砰、次子瑮、三子璟、四子璋、五子琉。德恭,文翰子。子二人:长柱,次桂。”孙孜一支,人口快速发展。德良习儒业,字号俱传,已跻身绅士。且迁居临近县城的平地洛,另谋发展。(以下仅列德良本支)

六世——玶、瑮、璟、璋、珫等5人,其中进士1人、邑庠生1人,出仕者有孙珫等4人,孙琉累官山西左参议,其余任京营守备、王府教授、太医院冠带医士。前引汪灏《孙公怍庭墓志铭》所称“五世其昌”,至此而显。德良五子大多出仕,孙瑮、孙憬、孙璋任低级职务,涉及军事、教育、医疗各业;孙琉由科举出身,官至四品。未出仕者孙玶亦成地方名流。孙氏自始祖好古迁平阴,经历代持续努力,终成名门望族。

七世宏、梦麟、洪载、扩、揄、应扬、抃、拯、抡、振图等10人。其中举人1人,贡生1人,邑庠生1人,邑增生2人,礼部儒士2人。人口日见繁盛,而且读书出仕的人愈来愈多,在当地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八世如范、如爽、如兰、如玉、如蓉、如恒、如梓、延盛、如桐、如康、如芝、如柟、如武、如楫、如檀、敬祀、光祀等17人。其中进士1人,邑廪生1人,邑庠生5人。出仕者有孙光祀1人。德良一支迁居平地洛后,仅历四代,已蔚然大族。

以下对孙光祀祖父孙琉、父亲孙振图、继室宋氏的生平重点加以考述。

祖父孙珫

孙光祀祖父孙琉(1551一1604),字玉珥,初号淇阳,再号湛明,生于嘉靖三十年,卒于万历三十二年,享年54岁。目前可见的孙珫资料,主要是于慎行为他写的《碑铭》。于慎行,东阿人,累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据于慎行《碑铭》记载,孙琉“生而颖异,书过目辄成诵。恒危坐正襟,识者知其大器”。但他的少儿时期很不幸福,“年甫十余,太公先殁,母王孺人亦卒,家无遗产,范氏姑怜而时存抚之”。父母辞世,家无遗产,成了孤儿,靠姑母接济维持。但仍好学不辍,“寻补诸生,邑博钱塘许公见其文诧曰:‘咄磋,此佳士也,行魁天下矣。万历癸酉举于乡,公车报罢,益攻苦为文,夜读书至达旦以为常。友生旦访,犹见孤灯莹然”。中了举人以后,他没有满足,也没有急于去谋求官职,而是继续刻苦攻读,说明的确志不在小。

七年之后的萬历八年(1580年),孙琉中了进士。在任七年,颇有惠政:“镯烦苛、崇实政、调停里甲,勒为永利,邑人借以休息。均田议起,部使者属公,躬履亩而度之,不旬日竣,翁然称平均。已,复修锁澜桥。锁澜桥者,即宋苏公堤也。迄今六百余年,日就记废。至是,尼材赋工,不劳而成,屹然为湖中巨防矣。”

任期内孙琉经两次赴部考核,“以卓异闻”。拜监察御史,先后历四川道、江西道,巡按陕西、顺天。后出任山西左参议,分守河东。

任御史之后,fiJ硫的主要表现为:

1.不畏权贵,直言敢谏。中州贩灾之后,上疏万历皇帝:“畏天悯人,清心寡欲,为饵灾根本。”娓娓千言。出按陕西时,不顾督抚和御史大夫的庇护,坚持弹劫屡战屡败的总兵李胸,并推荐合适人选。尤其出按顺天时,因名声在外,“贵戚敛手,长安道上望见孙御史骆,不寒而栗”。为弹劫主持造备楼船而以权谋私的户部某郎中,不惜得罪当朝相国。为弹劫贪酷的丰润(今唐山市丰润区)县令,驳回了抚台的面子。在山西左参议任上,抵制权阉强制推行的矿税,等等。这种秉公办事、无所畏惧的做派,固然是御史的职责所在,为他赢得了响亮的名声,但也因此遭到权臣的忌恨,成了权贵们的一块心病,于是常遭排挤,屡屡不得提升。

2.处事明敏,知几善断。出按陕西时,“入境闻宁夏变,分肠、乾之间有白莲社谋为内应。公先捕其渠魁,即驰按宁州(今甘肃宁县)。宁故无井,取水数十里外。公日:‘敌脱围城,城不攻困矣。乃令下俊井,掘地得水,甘而例,州人神之”。在弹劫李胸时,“荐叶公梦熊可代,督府副将萧如薰为帅。后贼平,卒用此两人力也”。起补江西道期间,“朝议楼彝封贡,公力言非是,且请更置一二大将。部覆不能,无相左。其后公言竟如券。”出任山西左参议时,“闻西警至,即沿河修筑墩台,为防御计”。可知临危应变,他的意见往往是对的,朝廷采纳并实施了的,都有好的结局;没有采纳的,却失败了。说明他知人、知兵,才能是全面的。

3.严惩贪腐,清廉自守。他认识到:对待腐败,“遏流不若澄源”,“吏治,民生之本。今长吏钻刺成风,浸不可问,民何以安?”要求反腐从高层自身做起,这在当时自难实现。在职权范围内,他改革制度,清除弊政,有一定成效。他自奉廉俭,“两巡大部,赎锾一无所取,于境内士人亦不修式闾之礼。河东入贺,尝却路费千金。皆人所难”。离任时,“归橐萧然”,两袖清风。

父亲孙振图

孙光祀父亲孙振图(1582-1649),字龙友,号象明,生于明万历十年,卒于清顺治六年。

关于孙振图的资料,目前可见到的主要有:孙光祀《先考行状》(以下简称《行状》)、朱鼎延《象明孙公墓志铭》(以下简称《铭》)、熊赐履《孙象明先生神道碑》(以下简称《碑》)和高珩《孝廉象明先生传》(以下简称《传》)。

孙振图“生而异敏,貌秀整,有风骨,及就外傅授书,过目辄识不忘”。父亲孙琉对他要求极严。他曾师从著名学者、诗人于慎行,据《行状》称,于慎行对孙振图的评价是“子有超轶绝群之才,而德量过之,济时之器也”。在为孙琉写的《碑铭》中,于慎行也有“振图游予门下,翩翩国士也”的评语。

然而这位被普遍期以远大的读书人,却屡试不第。母亲病逝后,他对科举之业曾经灰心。孙振图为母守制三年之后,参加县学补考,县令读卷后大为称赏。并把考卷送给山东提学使梅之焕,梅也给以很高评价。他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不仅自己刻苦努力,还以重振平阴文风士气为己任。他提供场地,和一些同道发起成立了“匡社”,定期习文论艺。

崇祯三年(1630年),孙振图得中举人,时已年近五十。后来虽然几次参加会试,但终其一生没有中进士。

前述孙振图发起成立匡社,扭转了平阴的文风士气,应该属于不小的贡献了。然而他对平阴教育的贡献还不只如此。其父在世时就办有“义塾”,父亲去世后他一直负责打理,“以时修葺,为择师,授之馆修,垂四十年未尝有间”。他还实现了父亲未了的心愿,为县学捐立学田。据《行状》载:“先大父原议捐学田,未果而殁。至是,捐郭外田一顷二十亩付儒学,佐贫士粥。又曰:‘僻壤硗田无裨实际,吾岂为名乎!”,“郭外田”是近郊的好地,足见孙振图对家乡文教事业的热忱和真诚。

对亲戚家贫而好学的子弟,他也尽力照顾,据《传》:“东平郑太学日升先生,母犹子也,悯其失业,授田三顷,赡其终身。赵恭人犹子日采时方成童,势宦欲吞其宅,借端构之邑令,先生倡言斥之而事解,卒卵翼以玉于成,今為中州考城令。”

孙振图作为地方士绅,做过不少扶贫济困的好事,并曾得到官府的表彰。

据《行状》载:“大母好施舍,府君(按:指孙振图)益博济以充其量。周人之急,视有无予之无难色。宗族亲戚贫者多赖以举火。岁乙卯,大饥,输粟百石,既又煮粥哺无告者,全活甚众。后邑令闻于上,按使者嘉之,匾其闾曰‘一门孝义云。”

另据《传》:“庚辰、辛巳,岁大祲,哀族人食贫者六十人,月给一金,凡四月许始罢……又出粟五百石,输官赈一邑。”在“道殣者相枕藉”的荒年,他的这一捐输能使多少人免于死亡,不难想见。

据《行状》:“东阿姻戚、州别驾孟公曾因之晋中任贷二百金,以邑城南庄地数顷书券为质,及任旋不能偿。再阅岁,孟客清源且死,遗孙藐孤。府君为之恻然,取其券还之,孟氏迄今为业。”抵押借款无力偿还,抵押物即归债权人所有,这在经济往来中是很正常的。但孙振图于心不忍,主动把地契归还给孟氏后人,使之从困顿中得以解脱。

扶贫济困之外,他还是地方士绅中最能主持正义者。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攻克了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宣告灭亡。随后,清兵入关南下,迅速摧毁了李自成仓促建立的大顺政权,定都北京。

对明朝的灭亡,孙振图是有预感的。据《行状》:“癸未,携光祀上公车,见朝政纷更无定画,愀然曰:‘往者抱杞虑,不意若此之速。事不可挽矣!比归里,常以为忧。”但事变比他想象的来得还要快。随着明政权的败亡,地方上也土寇蜂起,社会陷入极度混乱。孙振图所能选择的,只有逃亡一途。他把长子敬祀留在家里,带着光祀携家辗转南下。渡江寓京口又由武林抵兰溪,再至遂昌(今属浙江丽水),择地而居。在这里仅过了数年平静日子,便因遭遇一场横祸而家道中落。

孙光祀多次赴京上告,终使案件大白,奸人伏诛,孙光祀也于乙未年进士及第,留京任职。此时二老物故,家无牵挂,乃举家北上。康熙二年(1662年),其妻曹氏病故;次年,孙光祀立宋氏为继室,这位已经实际主持家政二十多年的女性,才有了夫人的头衔。

然而,宋氏在家中的地位名正言顺了,孙光祀的仕途却出现了延滞。他任满之后候补京师,何日授职却不得而知。一家人坐吃山空,难以为继。宋氏乃带领子女们返回老家,“延师课子,内外肃然。辛亥,始诣都同居”。此时已经是康熙十年了。有她的善于持家,孙光祀七年候补才得免后顾之忧。

此后,孙光祀官场一路顺遂,历右通政、太常寺卿、通政使,很快升任兵部右侍郎,赠光禄大夫,位居一品。康熙十四年(1675年),封赠父母及妻室,宋氏被册封为一品夫人。又过了三年,孙光祀65岁,告老还乡,夫妻一起衣锦荣归,回到了后来移居的历城姚家庄。

孙光祀共育有9子6女。至其逝世时,孙辈已有男15人,女8人。孙光祀9子中有举人3人,其余为廪生、监生;出仕者3人,其次子叔诒官至刑部转户部郎中;有著作传世者4人。姻亲俱为官绅,其中三子叔询的岳父任克溥官至刑部侍郎、九子叔让的岳父董讷官至两江总督,均为朝廷重臣。这些姻亲关系,加上前几代姻亲,仅血缘关系就足以形成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来维护家族的利益。

结语

通过对孙光祀家世的梳理可知,平阴孙氏自孙好古迁居平阴以后,逐步发展,日渐兴旺。自六世孙琉科举及第,出仕为官,登上政治舞台。虽然经历了明清易代和“戊子之变”,一度严重受挫,但灾难也使孙氏族人卧薪尝胆、决意奋起,在为朝廷效力、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谋求家族振兴,故能在孙光祀一代臻于鼎盛,成為世家大族。

从孙氏家族由明初至清前期三百多年间的繁衍、发展,可从一个侧面窥见明清社会的沿革与发展变化。我们看到,尽管明清易代属于不同民族的统治者更替,易代之际也的确导致了极大的社会动荡,但前后两朝的社会体制并没有改变,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官场的政治生态也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就士人阶层的命运而言,统治者基本掌控局面后,很快恢复了开科取士,于是那些“读圣贤之书、习周公之礼”的知识阶层也便绝大多数转而成为新朝统治者的拥趸,仍然致力于读书做官。至于明朝后期开始由传教士来华带来的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传入以及明中叶开始的商品经济的萌生和发展,在当时的山东产生的影响看来极为有限,我们在孙氏家族历代的发展、传承中,几乎看不到有何明显的痕迹。